重要通知:域名变更为m.bxuu.net请收藏
长平之战接近尾声,出现了非常诡异的局面!
秦赵两军,已经完全转换了角色,善于攻击的秦军,进入了艰难的防守,不让赵军打开壁垒,逃出生天。
而惯于坚守的赵军,却发挥出强大的攻击力,数天之内,就连续攻破了秦军数道防线,并不是打通退回赵国的通道,反而是攻向秦国的后方。
赵括如此不按常理的行止,颇有点出乎白起的意料之外,他只好又从另外的地方调来军队,对赵军进行围追堵截。
赵军从开始进攻到被围困住,差不多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了,在激烈的战斗中,双方的伤亡很大。
也许是善攻不善守,作为守方的秦军,伤亡竟然还在赵军之上,全部加起来,伤亡达到了二十余万,而攻击一方的赵军,伤亡反而只有十万出头!
但赵军现今也已到了极限,数十万大军的粮草消耗太大了!
赵军在秦军的包围圈里,居然坚持了四十余天,军营的粮食已经所剩无几,连稀饭都难以维持了。
已经是粮断军疲的地步,赵括终于有点慌神了,他现在开始考虑自己和军队的退路!
他并不担心赵军将士的生死,因为在那个时代,诸侯国之间连年战争,各国都是人口缺乏。
即便是秦国,也不会随便杀掉战俘,因为战俘实际上也是一种财富,即便赵国不花大价钱赎回他们的战俘,秦国也可以作为奴隶买卖。
但赵括担心自己的生死,因为他这次把秦国打痛了,把白起打的暴跳如雷,可算是把他得罪惨了。
如果他和军队一起投降,指定没什么好果子吃,就算是白起把他杀了出气,也是大有可能的!
虽然赵括明知道赵国已经无力支援,但他还是希望有奇迹发生,带领军队坚守了数天时间。
最后,赵括不得不决定,自己突围逃跑,隐名埋姓,把剩下的近三十万军队留下来,让他们集体向秦国投降!
因为赵括知道,就算带领军队突破了包围圈,也是无济于事,没有军粮的赵军,会很快失去战斗力,还是会被秦军在追击中残忍的杀害。
因为他是准备只身逃跑,为了试探出秦军防守的虚实,赵括组织了一次规模很大的四路突围,但因为只是试探,很快就被秦军击退。
通过试探,不出赵括所料,薄弱之处果然在西面。
西面是秦军的后方,但赵括并不是要躲到秦国去,而是只身进入秦国以后,再转道韩国,悄悄潜伏起来。
赵括其所以这样计划,是因为他父亲赵奢有“狡兔三窟”的布置,在韩国、燕国,都有自己的农庄,很适合他隐名埋姓。
赵括决定孤注一掷,亲率精锐强行打开了秦军的壁垒,就在快要成功的时候,赵括武功不好的弱点,要了他的命。
秦军一看,赵军有人要冲出去逃跑了,壁垒里面的弓箭手万箭齐发,赵括遮拦不住,直接被秦军的乱箭所射杀。
赵括被杀死以后,他的数百亲信手下,也都萌生死志,在奋力与秦军的混战中,只有数名卫士逃出生天!
在大营内的赵军,已经是没有了粮草,一见主将落马身亡,赵军群龙无首,近三十万赵军,按照赵括既定的安排,全部向秦军投降。
赵括一死,面对近三十多万投降的赵军,与白起全部的兵力,几乎持平,秦军还是有不小的压力。
但因为他们已经放下了武器,秦军又没提供足够的食物,却对秦军构不成威胁!
秦军的压力,主要是来自粮食方面的压力,虽然他们暂时还不缺粮,但要让这数十万人不要饿死,也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至少秦军没有多余的军粮进攻赵国了!
当时赵括来长平接替廉颇之前,也是考虑了各种后果的,与赵王有了约定,不论结果如何,不能牵连他的母亲与族人。
而赵括在没有军粮以后,让军兵投降秦国,也是赵王同意的,除了可以保全军士们的性命,也有消耗秦军粮食的意图在内。
事实上,如果廉颇有足够的军粮,如果他有把握守住防线,如果赵括没有完善的计划,以廉颇的性格,想要让他让出兵权,那也是不可能的!
廉颇可不是易于之辈!当初因为地位的关系,差点就把蔺相如打了!
后来“赵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怒,攻乐乘,乐乘走,廉颇遂奔魏大梁。”
廉颇能够乖乖地把兵权交给赵括,也是无计可施,他也认为赵括有成功的可能!但白起如此大规模杀俘,则是所有人都没有料到的。
其实赵国这场失败,并没有输在军事上,而是输在粮草上,输在赵国的经济上!
即便是在冷兵器时代,两国之间的战争,不仅仅是军事力量的较量,也是综合国力的较量!
一下子接受这么多俘虏,白起也是一个烫手的山芋,粮食的压力大增!
本来,他是没有权利处置这大量俘虏的,别说是坑杀了!
但白起可以把赵军全部押看起来,整编自已的军队,甚至可以把一小部分赵军,打散以后编入秦国军队,让他们攻打赵国或许不成,但打别的国家是没有问题的!
他也可以等着秦王派人过来接手,并决定军队的下一步行止。
但白起对这次的战争的战果并不满意,秦军自身的战损太大了,可以说是虽胜尤败,与他的赫赫战功和偌大的名声严重不符!
留下这些俘虏,对白起来说,就是他虽胜尤败的证据,这些俘虏成了白起心中的一根刺!
白起领兵作战的特点,是不以攻城夺地为目标,而是以歼敌有生力量作为主要目的,而且善于野战进攻,战必求歼。。
而这次长平之战,却是被赵括歼灭秦国大量的有生力量,不得不说,这对白起来说绝对是个讽刺。
白起考虑再三,又征求了部将的意见,他们都不愿意把杀害自己大量袍泽的赵军俘虏编入军队,两国的士兵,可以说在战场上已经杀红眼了,结下了解不开的血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