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通知:域名变更为m.bxuu.net请收藏
我们稍作逗留,补给完毕后于5月14日下午起锚。我在航海日志上写下了:“1522年,5月14日上午,离开都柏林港。”。
我们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尝试猎奇探宝。就像当初和费罗公爵夫人约定的那样,做个冒险家,如果发现村落,一定要登陆并探索,发现稀奇事物要及时向费罗公爵夫人报告。
听说西北面的格林兰岛有原始人的村落,“夫人”号向西北驶去。......三天后我们发现了补给港-海拉港,我用六分仪测了一下经纬度,北纬60度,西经18度。我的冒险家名声提高了50。我在航海日志上写下了:“1522年,5月17日中午,发现了补给港-海拉港。”。
我们继续向西北格林兰岛行进,到达格林兰岛后沿着岛向左航行,在海岸边,我们发现一种全身白色的熊,它在北极岸边的浮冰上面爬行,水手们说这是北极熊。北极熊是世界上最大的陆地食肉动物,又名白熊,憨态可掬。按动物学分类属哺乳纲,熊科。雄性北极熊身长大约240~290cm,体重一般为450-650kg。而雌性北极熊体型则比雄性小不少,身长约220~270cm,体重约300~450kg。到了冬季睡眠时刻到来之前,由于脂肪将营养大量积累,它们的体重可达650kg以上。北极熊的身体内,脂肪占据了约25%的体重。一天后,也就是1522年5月18日终于发现了原始人的村落。他们黄皮肤、黑眼睛、黑头发,是黄种人,靠捕鱼和打猎为生,我的冒险家名声提高了50。他们是爱基斯摩人。
爱斯基摩人(eskimo)北极地区的土著民族。自称因纽特人,分布在从西伯利亚、阿拉斯加到格陵兰的北极圈内外。分别居住在格陵兰、北美洲和俄罗斯。属蒙古人种北极类型。先后创制了用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拼写的文字。多信万物有灵的萨满教,部分人信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社会以地域集团为单位。首领多为萨满,行一夫一妻制。住房有石屋、木屋和雪屋。房屋一半陷入地下,门道极低。一般养狗,用以拉雪橇。主要从事陆地或海上狩猎,辅以捕鱼和驯鹿。以猎物为主要生活来源:以肉为食,毛皮做衣物,油脂用于照明和烹饪,骨牙作工具和武器。男子狩猎和建屋,妇女制皮和缝纫,亦从事毛皮贸易。日益受到白人文化影响,在格陵兰地区已有80%的人移居小城镇;出现贫富分化。格陵兰岛的爱斯基摩人称自己为“卡拉特里特”,意思都是“人”。爱斯基摩人认为“人”是生命王国里至高无上的代表。狩猎是爱斯基摩人的传统生活方式。或者说,在北极地区狩猎是爱斯基摩人的“特权”。他们世世代代以狩猎为主。在格陵兰北部,他们在冬夏之交猎取海豹,6~8月以打鸟和捕鱼为主,9月猎捕驯鹿。而在阿拉斯加北端,全年以狩猎海豹为主,并在冬夏之交猎取驯鹿,4~5月捕鲸。不同季节、不同地区,爱斯基摩人采用不同的方法猎取海豹。夏季,爱斯基摩猎人划着单人皮划艇,带上海豹叉或带刺梭标、网、绳子等工具来到海豹经常出没的海面寻找猎物。猎人静静地划着双奖,不停地搜索海面。爱斯基摩猎人从小练就一副好眼力,能看见100~200米远处嬉戏的海豹。一旦发现猎物,猎人便尽快悄悄接近目标。等到靠近时,猎人迅速拿起鱼叉使劲投向海豹。动作要快,投掷要准确,否则海豹瞬间便会潜入水中逃之夭夭。被叉到的海豹同样也会潜入水中,甚至会把船拖翻。因为即使后面拖着条船,海豹也能游得跟平时一样快,所以猎手必须用网迅速拖住海豹,直到其最后精疲力尽。这时猎人再接近猎物,杀死它,把它拴在船边。然后全面检查一下船上设施,继续寻找下一个猎物。如果运气好,一个猎手一天能猎到二三只海豹。不走运的就只能空手而归了。到冬季时,海面冰封,爱斯基摩人就采用另一种方法猎海豹。海豹属于哺乳类动物,虽然生活在大海中,但却靠肺呼吸,所以必须经常不断地浮到海面呼吸空气,然后再潜入水中。海豹每吸一次气,可在水下呆7~9分钟,最长可在水中呆20分钟左右。如果超过这个时间,它们就会窒息而死。由于北极地区冬季海面结冰,海豹无法在冰下找到换气的地方,它们就由下而上把冰层凿出一个洞,作为呼吸孔。爱斯基摩人就是通过寻找海豹呼吸孔来猎捕海豹的。
我们发现了我们从未见过的珍禽,一种灰色的海鸟,我们送给当地爱基斯摩人食物,同他们搞好了关系,在当地爱基斯摩人的协助下我们捕捉到了一只海鸟并带回船。
我们拜访了附近的一个爱斯基摩村落,据他们说最近有北极熊袭击伤人事件,已经死了一个村民,伤了三个村民。北极熊虽然是陆地上最大的食肉动物,但是它们有个弱点,那就是它们喜欢独自活动。在弄清楚那只伤人的北极熊的活动特点和范围后,第二天上午,我们和爱斯基摩猎人一起在它通常出没的地方一路洒下死鱼,一直到我们和爱斯基摩猎人的预定设伏地点,我们一起躲在雪堆后面,静悄悄的等待那只伤人的北极熊的来临,我们等了不知道多久,“来了。”。爱斯基摩猎人喊道,一名那只伤人的北极熊从远处爬来,它东张西望,发现了我们洒下的死鱼后,边一边吃一边向我们和爱斯基摩猎人的预定伏击圈行进,等它到了我们火枪和弓箭的有效射程后,我一声令下,我们开枪,爱斯基摩猎人放箭,不出片刻,浑身是血的北极熊倒在地上,我们将北极熊抬回爱斯基摩村落,傍晚,我们和爱斯基摩人瓜分了战利品,共享了北极熊肉盛宴,临别时,爱斯基摩人的首领将北极熊皮赠送给我。
我们往东回赶,1522年5月24日终于发现了贝鲁特港口,我用六分仪测了一下经纬度,北纬62度,东经4度。我在航海日志上写下了:“1522年,5月24日上午,进人贝鲁特港。”。贝鲁特,黎巴嫩首都。位于地中海边狭长的平原上,背依连绵起伏的黎巴嫩山,既是地中海东岸最大的优良海港,又是黎巴嫩共和国的重要门户和货物集散地;既是中近东商业、交通、金融和文化中心,又是东西方的连结点和出入中东的大门。贝鲁特以它那精美的建筑艺术,绚丽的自然风光和闻名的历史古迹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旅游者。黎巴嫩商港。位于该国地中海岸中腰,港市之北。北距的黎波里48海里,距拉塔基亚港97海里,西距累梅索斯港131海里,西南至塞得港22海里。它是黎巴嫩的首都和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及宗教中心。长期以来为西亚中部地区的进出门户。该港属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盛行西南风。年平均气温为11~32c,最高曾达43c,最低为0c。全年平均降雨量约900毫米。平均潮高:**0.4米,低潮0.1米。
贝鲁特(beirut)最初的名称叫阿什特里特,其意为爱和美的女神,后来改称为贝鲁特。“贝鲁特”在古叙利亚语、腓尼基语和希伯莱语中,是“多井之城”的意思,这是因为该城是古代居民在一片不毛之地、水源缺乏的地方建城的。当时为了解决饮用和灌溉农田用水问题,人们在沿城墙边缘地带挖掘了许多水井,久而久之,人们便习惯称这个地方为“贝鲁特”,最后终于取代了“阿什特里特”这个名字。在贝鲁特市内仍可以看见一些古井的遗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