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通知:域名变更为m.bxuu.net请收藏
年和公元551年由于强烈地震和海啸,贝鲁特被毁。***征服者在635年占领贝鲁特时,该城大部分仍为废墟。十字军时期,贝鲁特由***重建,重新出现一座有围墙的小要塞城市,作为大马士革省(jund,***省)的一部分,属巴勒贝克(baalbek)管辖。直至9或10世纪,贝鲁特在商业上还无足轻重,主要因当地两位法学家奥札伊(al-awzai,774年卒)和马胡尔(al-makhul,933年卒)的生涯而著名。10世纪时,海上贸易回到地中海,特别是叙利亚在977年受埃及法蒂玛王朝的哈里发统治后,才使该城恢复了重要性。1110年,贝鲁特被第一次十字军的军事力量征服,与沿海郊区组成耶路撒冷王国的封地。
贝鲁特作为十字军的前哨基地,与热那亚等意大利城市贸易兴旺;但是受到山区腹地德鲁士部落(druze)的经常侵袭,因而在战略上地位不稳定。萨拉丁在1187年从十字军手里重新征服贝鲁特,但10年后他的继承人又将之交还给神罗皇帝腓特烈二世。马木路克军人终於在1291年将十字军赶走。在马木路克统治下,贝鲁特成为威尼斯香料商人在叙利亚的主要停靠港。
贝鲁特及叙利亚其他地区於1516年落入奥斯曼土耳其统治之下,前此不久,葡萄牙人绕非洲大陆而行(1498),使东方的香料贸易不经过叙利亚和埃及。贝鲁特在商业上的重要性於是下降。但是,及至17世纪,该城重新成为黎巴嫩丝运往欧洲、主要是义大利和法国的出口港。贝鲁特当时严格地说是奥斯曼帝国大马士革省的一部分,1660年后是西顿的一部分。但是,从1598~1633、1749~1774年,它落入德鲁兹派和马龙派山区腹地马安(man)和希哈布(shihab)的埃米尔(封建宗主国君主和财务代理人)的控制之下。从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末叶,来自山区的马龙派显要人物在贝鲁特任法国领事,在当地相当有势力。1768~1774年俄-土战争期间,贝鲁特受到俄国人猛烈轰击。其后,被奥斯曼人从希哈布埃米尔手里夺走,不久缩小为一个约6,000人的村子。贝鲁特还以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化著称于世,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腓尼基人就已定居在这里。到公元7世纪初,阿拉伯帝国占领了这块地方。
巴尔贝克神庙位于贝鲁特东北85公里的贝卡平原北部,是世界驰名的古迹。公元前3000年,崇拜太阳神的迦南人在这里修建了一座祭祀太阳神“巴尔”的庙宇,称为“巴尔贝克”(“贝克”意为城,“巴尔贝克”意为“太阳城”)。后腓尼基人取代迦南人在此定居。古希腊亚历山大大帝占领黎后,在黎沿海建立了贸易中心,同时也同化了由腓尼基人居住的巴尔贝克城,巴尔贝克遂易名为“希利奥波利(太阳之城)”。公元前47年,凯撒大帝认为希利奥波利战略地位重要,加快了希利奥波利和神庙的建设,并派军队驻防。其后奥古斯都皇帝驱遣两万名奴隶,历时数十年,在腓尼基神庙原址上大规模扩建。公元60年,巴尔贝克神庙基本竣工。以后经过300多年的继续修建,最后成为规模宏伟的神庙群,用以祭祀罗马主神朱庇特、酒神巴卡斯和美神维纳斯。公元312年,君士坦丁大帝皈依基督教,希利奥波利神庙改建成教堂,其中的阿夫卡神殿完全拆毁。君士坦丁大帝的继承人朱理安不信仰基督教,阿夫卡神殿得以重建。公元375-395年间,在提奥多亚的统治下,阿夫卡神殿又被废弃。该地区现存的许多基督教建筑物都是在提奥多亚时代建立的。从二世纪中叶起,罗马几位皇帝由安托尼乌斯带头,从事于这座神庙的扩建装饰工作,使之成为一座卫城。公元211-217年卡刺卡拉最终完成这座建筑物,使之成为一座要塞。七世纪时,阿拉伯人统治黎,巴尔贝克又恢复原名。
奥斯曼帝国时期(1516-1918),巴尔贝克隶属大马士革省。该城曾先后毁于发生在1158、1203、1664和1659年的地震,神庙大部分倒塌,居民多半迁徙。法国委任统治时期,巴尔贝克是大黎巴嫩的一部分。
今天的巴尔贝克神庙虽称作罗马神庙遗址,但它实际上是腓尼基文明与罗马文明相融合的产物。它历经近2000年的刀兵水火而残败不堪,但残存的宏伟规模仍使人惊叹不已。据称它是世界上规模最宏伟的古罗马建筑群,全世界包括罗马,迄今已找不到比它更完整的神庙遗址。从1956年开始至内战前,每年夏季都在这里举行巴尔贝克国际舞蹈和音乐节,酒神巴卡斯庙通常作为音乐节的会场。内战后巴尔贝克艺术节逐步得以恢复。
神庙由祭礼大厅、朱庇特庙、酒神巴卡斯庙、美神维纳斯庙组成,全部用巨石垒成,气势极其巍峨。庙外有巨石筑的高墙环绕,庙内的庭院和大殿坐落在巨石砌成的高达数十米的台基上,巨石长19-20米,宽4.5米,厚3.6米,其中有的重达2000吨。
祭礼大厅穿过入口,迎面有几块富有腓尼基特色的巨石浮雕,经过一个六边形的前院,来到祭礼大厅。厅长104.5米,宽103米。厅内有两个祭坛,古代曾用美貌少女活祭。由于大厅开阔,公元四世纪罗马皇帝狄奥多西曾在此建一座长方形基督教教堂,但后墙已毁。厅中原有128根大花岗石石柱组成的石廊已梁摧柱折,散乱遍地。
朱庇特庙大厅西端,有石阶通向朱庇特庙。此庙约建于公元一世纪罗马尼禄皇帝时代,是一座科林斯式建筑物,四面以高大的石柱组成气势雄伟的柱廊,大殿正面各有巨柱10根,侧面各19根,共计54根。巨柱高达20米,直径2.3米,均由3节圆柱镶接而成。石缝之间毫无粘合剂,而刀刃不能入。朱庇特神庙已濒全毁,巨柱只剩下六根,排成一行。它们以其雄伟高峻被视为黎的骄傲,人们常把这六根大石柱和雪松并称为黎的象征。
贝特丁宫位于贝鲁特市南部45公里处,始建于18世纪末期。一直是巴希尔谢哈布酋长(1840年流亡国外)的行宫。1842年谢哈布王朝被推翻,但该宫仍属巴希尔后裔的财产。1861年国家将其收购,成为当时政府的所在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它又成为地方政府的办公处。1930年黎当局宣布它为历史古迹保护地,并予修复。1943年黎首任总统扈利决定把贝宫改为自己的夏宫,并将1850年客死的巴希尔酋长遗骨从君士坦丁堡运回贝鲁特,葬于贝宫。此后,黎当局对贝宫进行了全力修复,使其保存了完好的面貌。
贝宫分三部分:(一)巴哈尼埃宫。其庭院是举行舞会和表演的集体活动场所,酋长及其随从出征或狩猎前在此集结。院子的一侧是长排客房,上层改为博物馆,内有从17世纪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珍贵文物,如兵器、服装、珠宝等。(二)马斯塔宫。内有一大院,原为马厩,可容纳约500匹马及其骑士,国王的600名卫兵也可在此集结。马厩上方有个美丽的庭院,中间建有喷泉。左侧是大臣办公室和接待处。(三)哈里姆宫。这是酋长、王后及嫔妃的生活区,设有厨房、备餐间、华丽舒适的浴室、闺房及厅房。厅房是酋长处理朝政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