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通知:域名变更为m.bxuu.net请收藏
杨振之所以非要挖空心思给这些颗粒大小不同的火药正式命名,为的就是标准化,争取有一天能进行标准化的生产,进行标准化的管理,确保火药的质量可管可控。
只是,杨振的命名归命名,除了在弹药厂里,潘文茂用一号二号之类的命名,来区分火药分类存放的库房、过筛用的箩筐之外,其他人并不使用。
在先遣营里,将士们叫不惯这种莫名其妙的火药型号,仍然约定俗成地称呼“一号药”为“引火药”,称呼“二号药”为“枪药”,称呼“三号药”为“炮药”。
真正让杨振猝不及防的,倒是“四号药”的别称,先遣营的将士们都管它叫“炸药”。
杨振当然清楚,这种大颗粒的黑火药,并不是他在后世所知道的那种炸药。
但是,当大家都管它叫作“炸药”的时候,杨振也只能苦笑着接受了。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由大颗粒黑火药定装制成的一斤药量的手榴弹,以及二十斤药量的铸铁万人敌,不仅装药量少多了,而且威力比起之前的那些却大了一倍都不止。
老话说得好,身怀利器,杀心自起。
这一句话放到现在的杨振身上,真是一点也没有错。
随着松山制铁所三座小高炉进入了相对稳定的生产阶段,弹药厂库房里的手榴弹数量直线上升,杨振的心思也跟着开始活动起来了。
巧合的是,崇祯十二年四月二十一日中午,一支来自觉华岛的运粮船队,也适时抵达了小凌河河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