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一九章 平辽(第1/2页)大明新命记

重要通知:域名变更为m.bxuu.net请收藏

    崇祯十二年十一月中旬的大明京师,紫禁城内,崇祯皇帝与众人议事,不知不觉已经过了未时。

    建极殿后门外的云台之,已经偏西的日头依旧明亮,但是这个明亮的日头洒下的阳光,却没有了中午时分的热度,空气冷冽,呵气成霜。

    崇祯皇帝与在场的众人议定了几件大事之后,心情大好,抬头看看已经偏西的太阳,说道:

    “今日召见卿等,实有二事,这其一嘛,正是问策,如今问策已毕,朕心中大定。所议诸事,兵部要尽快草拟条陈具奏!”

    兵部尚书陈新甲听见皇帝这话,立刻口称遵旨,领了旨意。

    尔后,崇祯皇帝点了下头,接着说道:“这是其一,至于其二嘛,就是要封赏此番破虏有功之臣!杨振,前听封!”

    杨振听见崇祯皇帝这么说,按下心中激动,连忙起身前,在隔着崇祯皇帝几步远的地方重又跪下了。

    这时,就听见崇祯皇帝说道:“自辽事败坏以来,朝廷对平灭东虏不可谓不重视,劳师耗饷不知凡几,而所任文官武将,于辽事有功者亦不少。

    “但是,有如汉卿这般集守城、擒将、复地、俘敌之大功于一身者,实前所未有也!朕一向赏罚分明,杨爱卿有此大功,焉能不赏?”

    “此皆圣洪福——”

    “眼下非常时也,汉卿不必过谦!”

    听见崇祯皇帝这么褒奖自己,杨振本想谦虚两句,但是刚开个头,就被崇祯皇帝笑着拒绝了。

    于是,他只得打住,继续听崇祯皇帝往下说。

    “朕思之已久,汉卿此功,非厚封重赏,则不足以激励后进,非颁赐世爵,则不足以谓之厚封重赏。是以,朕决意,封卿为平辽伯世爵!”

    “平辽伯?!”

    崇祯皇帝说出来的这个爵号,让杨振心里一惊。

    杨振知道崇祯皇帝要封自己世爵的时候,心中还是很高兴的。

    不管崇祯十七年以后,他会选择什么样的道路,但至少崇祯皇帝活着的时候封的官爵,杨振还是很愿意接受的。

    但是此时乍闻崇祯皇帝要封自己平辽伯,却让他一时有点迟疑,不敢立刻领受了。

    倒不是他觉得自己配不封伯。

    事实,大明朝的侯伯很快就要大甩卖了,而以杨振如今立下的功劳,完全配得封个伯了。

    只是“平辽”这个称号,让他现在有点不敢接受。

    他若坦然接受了,却叫祖大寿怎么看,怎么想呢?

    同样的道理,他若径直接受了,却叫此刻坐在跟前的洪承畴怎么看,怎么想呢?

    崇祯皇帝宣布要封杨振为平辽伯,原以为一张口说出来,杨振就会立刻感激涕零,叩首谢恩呢。

    然而他一说出来之后却发现,杨振满脸惊疑,愣在当场,并没有感激涕零的意思,也没有立刻叩首谢恩。

    杨振的这个表现,让崇祯皇帝脸色一沉,心中略有不快,看着杨振说道:“怎么?杨爱卿可是觉得,此爵尚不足以彰显你的功劳么?”

    “不,不,不,臣绝无此意,臣绝无此意!臣之所谓功劳,皆仰圣洪福所立,能受封世爵,光耀祖宗,已令微臣受宠若惊,感激不尽了,岂敢有其他非分之想!”

    崇祯皇帝的询问,让杨振立刻惊醒了过来,当即坚决否认自己有嫌弃封伯太低的意思。

    果然,他这么一说,崇祯皇帝的脸色方才变得好看了一点,而且随后轻咳一声,对杨振温言问道:

    “既然如此,杨爱卿何不领旨?”

    “是啊,杨总镇你还有可迟疑的,还不赶紧领旨谢恩?!”

    “汉卿你可是高兴糊涂了,还不快领旨谢恩?!”

    崇祯皇帝话音刚落,一边的兵部尚书陈新甲,还有司礼监秉笔兼提督东厂太监王德化也立刻出言提醒杨振。

    而且王德化一边冲着杨振说话,一边还对杨振使劲使眼色。

    那意思也很明确,就是叫杨振赶紧领旨谢恩就完事了。

    杨振眼下当然还不知道,他之所以能得崇祯皇帝松口封他一个世爵,有很大的原因就是陈新甲和王德化两个人在发挥作用。

    没有他们两个人一内一外、一唱一和,替杨振争取世爵的话,以崇祯皇帝对皇明世爵的看重,一个世袭的伯爵是轻易不会封赏出去的。

    崇祯皇帝当皇帝十七年,中间战争不断,期间立下重大军功的文官武将,不可谓少,可是他封出去了几个世爵?

    除了即位后封自己的岳父,即皇后之父周奎为嘉定伯,封自己的舅舅为新乐侯之外,他几乎没有封过谁世爵。

    直到崇祯十七年初,大明江山风雨飘摇,眼看着大厦将倾,他才开始大方起来,一口气封出去了好几个伯爵。

    吴三桂、刘泽清、黄得功、唐通、左良玉这几个人,就是在这个危急关头得封的伯爵。

    比如吴三桂那个大名鼎鼎的平西伯,就是这个时候封出去的一个。

    但是,事情到了这个时候,崇祯皇帝再用封爵来笼络手握兵权的那些大将们,显然为时已晚了。

    这几个受封伯爵的大将之中,唯有受封定西伯的唐通率部赶赴京师勤王。

    然而唐通率军到了居庸关之后,发现其他受封伯爵的大将们都没来,知道大势已去,干脆一转头,投降了李自成。

    这个时候,崇祯皇帝所一贯珍而重之,不肯颁赐的大明爵位,就已经没有多少吸引力了。

    等到崇祯皇帝死了以后,从弘光帝时期,到隆武帝时期,再到永历帝时期,大明朝的公侯伯爵位,更是贬值贬得厉害,但凡手里多少有点兵的大将,就能轻易而举地受封伯爵、侯爵、公爵,乃至王爵。

    可是到了那时候,再是大把的爵位撒出去,却也换不来多少忠心效力了。

    有一句话,叫做可怜之人必有其可恨之处,反过来说,可恨之人也必有其可怜之处。

    这句话用到崇祯皇帝的身,应当说,并不算冤枉了他。

    这一回,崇祯皇帝下决心要封一个非皇亲国戚出身的世爵,肯定是经历了一番艰难的国过程。

    杨振虽然还没有来得及与王德化、陈新甲二人见面详谈,但此时见他们一副着急的模样,心中也能猜到,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付出了不小的努力,至少是浪费了不少的口水。

    当下,他见崇祯皇帝、王德化、陈新甲都有点急了,立刻叩首说道:“陛下,臣虽略有微功,却不敢当平辽之名!

    “陛下若以平辽之爵号赐臣,臣恐——激励后进不成,反倒伤了其他人的进取之心!若如此,则适得其反,于平辽大局不利!”

    “哦,你是说祖大寿?”

    “臣不敢。只是臣虽出身辽东,但近年来效力多在宣大,年初之时,臣奉命跟随方巡抚到辽东,至今尚未足一年,臣得陛下信重,稍有微功,却不敢当平辽之名!”

    杨振说的其他人,当然主要指的是祖大寿,可是崇祯皇帝就这么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儿挑明了说出来,杨振却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