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恩科意外结局(第2/3页)聊斋县令

重要通知:域名变更为m.bxuu.net请收藏

脸不解的看着这个自己无比依赖的同宗姐姐。

    “记得,皇姐说景安皇帝一生沉迷炼丹,世人都以为他不理朝政,但他其实对朝政了若指掌。”小皇帝只能很机械的回答,这些都是江都郡主告诉他的,但他并不知道该如何去做,又该怎样去学。

    “记得就好,慢慢学慢慢想,皇姐在宫外一直看着你。”江都郡主伸手缓缓推开小皇帝,一脸笑意的对小皇帝说道,又用手为他擦拭着眼角的泪水。

    西北要塞布政司衙门后院,周昂望着京都方向,最后一脸疑惑的收回目光。

    虽然相隔数千里,但是京都上空那文气演化的天地异象,还是没有逃过他的眼睛。

    祥麟威凤的异象让他看到,这届恩科之中是真的有大才,而且在周昂的感觉中,那文气竟然与自己无比亲和,说明写出祥麟威凤文章的人,文中理念深受自己影响,很明显那文气之中蕴含着《知行论》的精髓。

    天下之人读《知行论》者不计其数,但是能做到这样的,说明对《知行论》的理解已经与自己这个作者相差不远,此人绝对可称知己!

    不过周昂虽然对写出祥麟威凤文章的人无比好奇,但更好奇那个文章演化成金戈铁马,蕴含横扫六合气势的人来,而且那异象突然戛然而止,这让周昂都大为不解。

    能写出这样的异象,那纸上文字早已蕴含着磅礴的意志,完全可以做到水火不侵,除非作者本人亲手毁去,否则很难轻易毁坏。

    可如此惊世骇俗足以流芳千古的文章,在为完全作成前,谁又会亲手毁去呢?

    “西北士子我都见过,其中没有如此才学者,也不知究竟是哪两位大才?”周昂心中默默的想着,恨不能立刻返回京都,找出这两个写出异象文章的才子来。

    几日后科举之中出现祥麟威凤异象的消息传遍九州,不过令人意外的是,到此时竟然都没人知道那祥麟威凤的文章究竟是出自何人之手。

    当得到这个消息的时候,连周昂都微微一愣,他也没想到太后竟然将消息封锁的如此严密。

    养心殿中,太后坐在往日元象帝批阅奏折的御案后,身侧魏思贤躬身而立,在御案前站着三人,而在养心殿的两侧,李长善,何显,秦瑞等人也赫然在列。

    “太后,这里就是恩科所有士子的试卷,经义策论的都在这里,另外按照太后的吩咐,臣与吏部尚书和国子祭酒两位大人,已经选出了二百八十七名士子名单。”昌平郡王微微躬身说道,他的手中拿着一份长长的名单。

    这个名单上面共有二百八十七个名字,也是今次恩科的前二百八十七名。

    而这二百八十七的数字,正好是如今大宁朝立国的年数。

    “将名单呈上来。”太后声音颇具威仪的说道,而后魏思贤亲自上前接过那份名单递给了太后。

    太后将名单铺在御案上,很认真的看了起来,只是殿中其他人都发现,太后的神情越发凝重,明显有些不悦。

    许久之后,太后一只手按在名单上,看似随意的说道:“你们身为此次考官,自然悉数查阅过试卷了,那一甲前三可有合适人选?”

    “回太后的话,一甲三人江西举人孟龙潭当为状元,会稽举人罗万化和大同举人陈不让可为榜眼探花。”昌平郡王立刻答道,而这个名词也是非常客观的排名。

    “可知这三人来历?”太后又问了一句,不过看起来不完全是在问,又好像是在提醒李长善等人。

    这次昌平郡王没有开口,而是礼部尚书开口回答:“孟龙潭是参加过景安十四年会试的,而后一直客居京城,而且似乎孟家与兴建伯府有些关系,据坊间传闻,伯府对孟家非常照顾,甚至乐平乡君数次亲自到过孟家。罗万化是江南名士,景安十四年因为其父守孝而未进京,另外他还是会稽知行的院长。”

    礼部尚书才介绍了两个人,养心殿中大部分人都已经眉头紧锁了,这孟龙潭就不说了,很明显是周昂的人。

    而知行是如今江南最多的,几乎遍布各府,完全是由兴建伯周昂私人出资建设的。罗万化身为会稽知行院长,这毫无疑问直接成了周昂门生。

    “陈不让是大同陈氏的嫡子,也是山西有名的才子,传闻还是个神童。曾有传言说此人不屑科考,只是在九岁时考取了秀才功名,而后便不再考试。只是去年山西布政使举荐陈不让为孝廉,也不知他为何来参加了今年恩科?”等介绍道陈不让时,李长善等人面色缓和,也终于出现了一个非周昂一系的人。

    不过下一刻魏思贤却突然开口说了一句,让所有人脸色更加难看“太后,诸位大人,大同陈氏的嫡长女陈婉儿,正是如今陕西都指挥使王晋生的夫人。”

    “算了,诸位臣公再看看这份名单吧。”太后忽然有些无奈的开口,倒也没有纠结这三人的关系。

    其实现在看来,说了半天理论上的一甲前三名,说到底都是周昂一系的人。

    很快那张长长的名单就在李长善等人手上传递,而看了这份名单之后,原本就脸色难看的众人,现在是更难看了。

    养心殿中一时沉默无比,又过了许久之后,李长善才开口说道:“粗略一看,这二百八十七人中,竟有七成都是江南士子和西北士子。老夫可记得,景安四十年的科举,这两地进士加起来还不足三成。这短短一年时间,是不是变化有些太大了?若照这名单公布,恐怕难免让天下人想入非非,以老夫看这名单得改改。”

    “怎么改?总不至于把西北和江南士子都来个名落孙山吧?”何显此刻倒是显得大大咧咧,颇有一个武人的样子。

    “全剔出名单肯定不妥,要不还是按照往年惯例?给这两省士子留下三成名额?”左都御史秦瑞试探性的说道。

    听到秦瑞的提议,许多人都微微点头,但国子祭酒黄浩成却一脸苦色,最后咬了咬牙还是说道:“这样恐怕不妥吧,不以真才实学而论,只以地域划分名额,那要这科举有何用?朝廷科举是选拔人才,如此岂不与初衷背道而驰?”

    “昌平郡王,你是本次的主考官,你觉得如何呢?”太后看了黄浩成一眼,而后又向昌平郡王问道。

    “这......诸位大人说的似乎都有礼,如果两地贸然多出如此多的名额,恐怕其它考生也心中不平,如今朝廷正值多是之秋,若再引起士林动荡也是麻烦。但祭酒说的也有道理。”昌平郡王真不愧是和稀泥的能手,几句话下来等于什么也没说。

    “嗯,老王爷说的有理,那就西北江南各占两成吧。只是那一甲人选哀家还要好好考虑!”然而即便昌平郡王什么也没说,太后一句话却好像是昌平郡王出了这个主意,最后将等于将两省的名额直接削去了三成。

    昌平郡王神色一僵,他也没想到太后如今对权利的玩弄已经如此炉火纯青了。

    只是还没等昌平郡王反应过来,李长善何显等人立刻躬身对着太后一拜,口中还一起说着:“太后英明。”

    很快昌平郡王等人又重新拟定了一份名单,这次西北和江南士子明显少了许多,而原本许多上榜的士子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