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比喻(第1/3页)崇祯有把枪

重要通知:域名变更为m.bxuu.net请收藏

    在辽东,忠亲王多尔衮日子也并不好过,因为山西晋商的覆灭,加之崇祯皇帝严厉的海关政策,走私关外的物资急剧减少,不及常年的三分之一。对于重度依赖中原物资的建奴来说,这不啻于晴天霹雳。

    晋商退出,当然还会有其他商人前来补充,为了十倍的利润,不少人都愿为建奴引路,为一己之私,冒着满门抄斩的危险继续给清国输血。不过新的商业体系构建需要一个过程,至少也要一年半载。

    辽东数十座城池关隘,数十万建奴包衣,能否坚持到那时候,还是个疑问。尤其是消耗巨大的盛京,无论是包衣还是真夷,日子都过的越发艰难,缺吃少喝,药材也匮乏得可怜。

    崇祯十七年二月二十八,在辅政王多尔衮的率领下,八旗镶黄,镶蓝,正蓝,正白四旗主力九万多人马,兵分数路。由喜峰口,张家口,居庸关等地南下,准备对明国发动一场空前绝后的扫荡,掠夺人口粮草。

    如果不出意外,八旗劲旅会在京师一带汇合,伺机攻打北京城。

    忠亲王多尔衮对这次扫荡或者说抢劫志在必得,成竹在胸。他的自信不是没有道理的,八旗劲旅已经太久没遇见过对手,明军对八旗的恐惧已经深入骨髓,几乎无人敢正面对抗,唯一需要稍稍注意的是盘踞在山西的顺军,不过这群泥腿子现在正深陷宁武关,自顾不暇,应该不会轻易和清军动手。当然,多尔衮也没有招惹李自成的意思,毕竟大明很大,足够两边同时开抢。

    另外,这也是多尔衮巩固辅政王位置的绝佳机会,虽然另一位辅政大臣也在自己掌握之中,然而多尔衮像所有的强权人物一样,必须要大权在握,不容任何人染指。

    战争是获得权力的捷径。

    等到多尔衮率军从明国满载而归,回到盛京,必然受到八旗拥戴,豪格等人在八旗中的影响力将会进一步衰落。到时候控制正黄镶白等旗,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因此从某种程度说,这场战斗对于多尔衮争夺汗位至关重要。

    当然,另一种结局是,多尔衮很有可能会在北京城下遭遇他阿玛努尔哈赤在宁远同样的遭遇。

    稍微不同的是,要了奴酋努尔哈赤性命的是宁远城头的红衣大炮,而这一次,红衣大炮不再会是主角,取而代之的是威力更大,射程更远的新式火炮,至于名字,崇祯皇帝还没想好如何命名。

    如果多尔衮事先了解崇祯皇帝现在的真正实力,他宁愿待在深山老林里啃树皮也不会南下,当然,大清辅政王还不至于沦落到啃树皮的地步,这只是一个比喻。

    “比喻,朕不要这个比喻!“

    崇祯十七年三月二日辰时三刻,朱由检拍案而起,站在龙椅前怒气冲冲道。

    “唐王不是张巡,宁武关也不是睢阳,秦王已率两千藩王军西进,要不了多久便会抵达宁武关,还会有更多援军抵源源不断支援唐王,李自成休想再往东一步!”

    这是宁武关陷落后的第三天,大明君臣注意力都在千里之外的宁武关。

    大学士魏藻德阿谀奉承,将唐王朱聿键比作安史之乱中坚守睢阳的名将张巡。

    张巡以数千人战十余万叛军,坚守月余,杀敌数万,睢阳陷落时,城内人也被吃的差不多了。

    “唐王不会死!朕答应过他派兵救援,现在援军已经派出去了!”

    魏藻德唯唯诺诺,没想到拍马屁拍到了马蹄子,兀自郁闷不已。

    这日京师天气爽朗,朱由检早早起床,辞别周皇后,便来到皇极殿朝,与群臣议事。

    与几位大臣商议过山西战事,也没什么头绪,山西与京师消息断绝,也不知道唐王现在是死是活。只能希望秦王早日赶去救援。

    今日朝议重点是防备建奴,还有屯田,漕运等事。

    昨日,驻守在张家口附近的锦衣卫与明军夜不收都带回消息,说发现建奴哨探,数量比平日多出三倍,他们每人两匹快马,三五成群,越过长城向口内渗透。

    根据经验,这是建奴大举入口的前兆。崇祯皇帝密诏张国维高文采回宫,他们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

    建奴突然大举南下,出乎朱由检预料,在原本的历史位面里,清军要等到阴历四月李自成占领北京后挥师入关。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穿越者的不断努力,现在已经造成两个截然不同的结果。

    首先是六万顺军在山西受阻,被迫推迟攻打北京,而建奴却因为物资短缺,中原有变,提前南下。

    眼下当务之急是稳住山海关方向的吴三桂,同时构筑京师防御体系,准备与建奴血战。

    在朱由检看来,只要自己一天不死,吴三桂也没有背叛大明的决心勇气,何况现在自己手中掌握数千中卫军,万藩王军,还有源源不断的兵源涌向京师。在这种情况下,吴三桂反叛的概率几乎为零。

    当然,形势是瞬息变化的,决不能掉以轻心。据崇祯所知,山海关总兵吴三桂此人贪财好利,对财货颇有追求,后来投降满清,镇守云南,平西王府邸修的是金碧辉煌,平西王饮食起居与深居紫禁城的顺治康熙相比也毫不逊色。

    对付这样的人,不过不花血本,那肯定是不行的。

    朱由检遂命太监王承恩与王鑫沛亲自往山海关去一趟,押送十万两白银,十万石粮食,一千人马,增援关宁铁骑。

    考虑到朝廷从未拖欠关宁军饷银,选择在这时候发放,吴三桂应该知道崇祯皇帝本意。赏赐粮食和饷银,是要告诉吴三桂,朱由检现在不缺钱,至于派去的那两千流民,是要吴三桂明白,皇帝手有兵!

    两个信息综合在一起,傻子也能看出,至少北直隶已经被崇祯皇帝牢牢攥在手中,关宁铁骑不过两万余人,且粮草不济,想要反叛,也要先掂量下自己几斤几两。

    归根到底,最重要的事,还是屯田。屯田需要大量时间,可惜朱由检现在没时间了,那就只能继续从商人手中买粮了。

    一个好消息很快传来。

    户部尚书倪元璐禀告,近几日江南粮商的大量涌入京师,数十万石粮食堆积在天津港,等候卸载,还有源源不断的漕船沿运河北,源源不断朝京师赶来。

    那粮价呢?

    这个问题其实已经不用皇帝再问。

    马克思老爷子的价值规律在任何时代都是适用的,就在今天,北京城内的大米由每石三两银子,狂跌到每石一两,并且还有下降的趋势。

    每石一两的价格虽然还是高于平常物价,不过考虑到眼下兵荒马乱的背景,已经算是很不错了。

    “京城内那些囤积居奇的奸商,这下可要血本无归了。”

    兵部尚书张国维忍不住感叹道。

    朱由检淡淡一笑,云淡风轻道:“他们可以将粮食继续屯着,等到建奴打到北京,粮价还会涨的,到时候再出手也不迟,”

    群臣哄然大笑,崇祯皇帝目光转向张国维,关切问道:“张国维,漕运练兵的事,办得怎么样了,”

    张国维正欲回话,朱由检忽然想起刚才听到的话,脸色顿时阴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