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说民俗(第8/9页)黑龙故事

重要通知:域名变更为m.bxuu.net请收藏

    具体rì期因地而异,有的在正月初七,有的在正月二十五,不少地区是正月初十。

    山西平遥县初十rì将面饼置墙根,名曰“贺老鼠嫁女”。

    湖南宁远则以十七rì为“老鼠嫁女”这一rì忌开启箱柜,怕惊动老鼠。

    前一天晚上,儿童将糖果、花生等放置yīn暗处,并将锅盖簸箕等大物大敲大打,为老鼠崔妆,第二天早晨,将鼠穴闭塞,认为从此以后属可以永远绝迹。

    还有的地区于老鼠娶妇rì很早就上床睡觉,也不为惊扰老鼠,俗谓你扰它一天,它扰你一年。

    “老鼠嫁女”的民间传说,在我国很流行。

    但是,各地“老鼠嫁女”的时rì有所不同。

    在江南一带的民间传说中,说老鼠是害人的,不吉利,所以旧历年三十夜要把它嫁出去,以确保来年平安吉祥。

    上海郊区有些地方说老鼠嫁女是在正月十六,这天晚上,家家户户炒芝麻糖,就是为老鼠成亲准备的喜糖。

    在北方,老鼠嫁女是在正月二十五rì的晚上。

    在这天夜里,家家户户不点灯,全家人坐在炕头上,一声不响,只是摸黑吃着用面粉做成的“老鼠爪爪”、“蝎尾巴”和炒大豆。

    不点灯、不出声的意思是为老鼠嫁女提供方便,生怕惊扰了娶亲喜事。

    吃“老鼠爪爪”表示人们期望老鼠的爪痒,好早些起来行动;吃“蝎尾巴”即是为了老鼠嫁女出洞时不会受到蝎伤害。

    吃炒大豆出嘎嘣的脆响,似乎是给老鼠娶亲放鞭炮。

    在老鼠嫁女夜晚,湖南资兴一带则在屋角、过道遍插蜡烛,意思是将老鼠娶亲途经之路照得通亮。

    “老鼠嫁女”、“老鼠娶亲”的年画和剪纸在我国民间视为“吉祥物”,过年过节时贴在墙上和窗户上。

    四川绵竹印制的《老鼠嫁女》年画,表现一伙老鼠掮旗打伞,敲锣吹喇叭,抬着花轿迎亲。

    骑在癞蛤蟆背上的是“郎”,头戴清朝的官帽,手摇折扇,双目注视着一只大金箱,显出一副贪婪的样。

    正当这伙丑类大摇大摆,招摇过市之时,等待它们的却是一头大黄猫。

    前面鸣锣开道的一对鼠兄鼠弟,其中之一已被猫的利爪抓住,另一只则咬在猫的嘴上。

    此时,坐在花轿里的“娘”,自知末rì来临、泪流满面。

    这幅年画反映了人民鲜明的爱憎。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我国主要的传统节rì,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年第一个月圆夜。

    因历代这一节rì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

    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不过,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rì是在汉魏之后。

    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rì良辰。

    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

    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而元宵节俗真正的动力是因为它处在的时间点上,人们充分利用这一特殊的时间阶段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愿望。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展成为全民xìng的狂欢节。

    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间,高15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rì”,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rì,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

    rì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

    南宋时,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

    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sè的彩灯上供人猜。

    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

    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历代人们除游灯市外,又有迎紫姑祭厕神、过桥摸钉走百病等习俗,有击太平鼓、秧歌、高跷、舞龙、舞狮等游戏。

    同时,还要吃些应节食物:南北朝时代元宵节吃伴和肉与动物油熬煮的豆粥或米粥,唐代吃一种叫“面茧”的面食和焦饣追,到宋代有盐豉汤和绿豆粉做的科斗羹,并出现了“圆”,此后元宵节南北方均以吃元宵为习。

    元宵灯节期间,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所以元宵节又成了中国的“情人节”。

    传统社会的元宵节是城乡重视的民俗大节,在城市元宵喧闹尤为热烈,它体现了中国民众特有的狂欢jīng神。

    传统元宵所承载的节俗功能已被rì常生活消解,人们逐渐失去了共同的jīng神兴趣,复杂的节俗已经简化为“吃元宵”的食俗。

    送孩儿灯简称“送灯”,也称“送花灯”等,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

    这一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迎紫姑,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

    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

    传说紫姑本为人家小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厕间,成为厕神,所以民间多以女做成紫姑之形,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

    此俗流行于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时期就见于记载。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

    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流行于贵州省黄平一带苗族的偷菜节也是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rì举行。

    节rì这天,姑娘们便成群结队去偷别人家的菜,严禁偷本家族的,也不能偷同xìng朋友家的,因为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