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博文书院(第1/2页)李陶陶穿越记

重要通知:域名变更为m.bxuu.net请收藏

    回过头,李陶陶又去跟大伯讨要,她曾经居住过的,属于李举人的那处宅子,她在州总得有个根据地吧?以后这海上丝绸之路,只有跑远的,规模也会来大。陶瓷,茶叶,丝绸,都将以州为基地。未来很多年,州都会是她商业版图的重心。

    这一次,大伯李昌的脸色就有点难看了,“二娘,这宅子是李家的祖产。当年你父亲一心举业,并没有花一点心思在家业上,但分家的时候,我们并没有亏待他,三兄弟是一视同仁的。现在你们姐妹两个都出嫁了,按这祖产应该收回才是。”

    李陶陶并不生气,笑眯眯地,“大伯,关于这个事情我也到官府咨询了一下,作为女儿,我们也是有继承权的。既然家产当时已经分割清楚,您就不要再为此事烦神了,您就当作我父亲还在的时候一样吧,我们家的事我们自己做主可好?”

    李昌哑口无言,三叔李盛赶紧帮腔,“话虽如此,但这宅子也有三娘一份吧,要不等联系上她之后,听听她怎么,咱们再做打算?”李陶陶冷笑一声,“不劳大伯三叔费心,我们两姐妹毕竟是一母同胞,怎么都好。蓁蓁回来,我自然会给她一个交代。”

    大伯三叔再也无话可。后来李林知道了,劝道:“你们二老是糊涂了吧?一套宅子,能值当几个钱?杜德纯可是有大好前途的秀才,这是我们李家唯一能攀附上的读书人了。我劝二老不要因失大,得不偿失。”李昌李盛这才忍住了一口气,把房产给了李陶陶。

    接下来,就是要考虑在州建立窑厂的事了。海贸是件长期长远的事,以后她的商船只会不断扩大,航线也会走远,那么必然的,就会需要更多的陶瓷。庐州离这里毕竟有一段距离,运输面也是一个大问题,所以还不如扎根州,产销都便。这也是为什么她要求傅诚,在州附近买茶园的原因。

    安排好这一切,她也应该回庐州了,几十个生眼巴巴地等她回呢,她也确实耽误得太久了。回之前,她去拜访了唐衡的母亲,她的姑李秀娘。

    唐家听她是位举人娘子,儿子年仅九岁就中了秀才,所以格外敬重。又看到李陶陶带了很多贵重的礼品来,脸色就更加和蔼可亲了。当家主母大娘子应酬了几句,就叫来了李秀娘,让她们姑侄俩单独相处,体己的话。这在唐家,已经算是格外开恩了。

    李秀娘其实才四十多岁,穿一身半旧的衣衫,款式也是比较过时的。衣衫上尽是折叠的印痕,可见平时是不舍得穿的,但这也应该是她最好的一件见客的衣服了。她脸带愁苦之色,看上去像五十多岁的样子,一眼就能看出,日子过得并不舒心。

    李陶陶恭恭敬敬地行了礼,亲热地拉着她的手,“我与姑姑竟是十几年没见了,您还好吧?”李秀娘的心热乎乎的,眼眶开始湿润,“可不就是十几年了吗?日子过得可真快呀。二哥哥那次,你们回来奔丧,我们也没见着面。”“是的,那次的确比较匆忙。”

    “我最后一次见到你的时候,你还是个姑娘呢,一恍竟然过去了这么多年。”她伤感地:“我还好,身体还算强健,只是二哥哥他,这么年轻就去了,实在可怜。”

    李陶陶拍拍她的肩,赶紧安慰,“姑姑可别伤心了,我阿爷英年早逝,那也是他的命。逝者已逝,咱们活着的人可要好好的,省得再让他牵挂不是?”

    李秀娘红了眼圈,“二娘你不知道,以前在娘家的时候,二哥哥是对我最好的。我是庶女,不仅哥哥们喜欢欺负我,连仆从们都不待见。从到大,都是他在维护我。这么好的人怎么就去了呢······”

    李陶陶只好陪着她又伤感了一番。见时间差不多了,李陶陶赶紧转移话题。她拿出她带来的丝绸,欢欢喜喜地:“我给姑姑带了些衣料,都是自己店铺里的,您看看可喜欢?您闲时给自己做几身,给六郎也做几件。您看看这一匹,这个颜色六郎穿肯定好看。”

    李秀娘果然转移了注意力,“不错不错,是挺好看的。他的肤色,穿这种天青蓝最合适。可他天天干些粗活,穿这么好的丝绸不是糟践了吗?”李陶陶笑道:“六郎现在可是船长了,总得要有几件体面的衣衫吧?姑姑您放心,这次我们商量了在一起合作,凭他的聪明能干,您就等着享福吧。”

    李秀娘喜出望外,“原来这件事是真的?我还以为这孩子哄我开心的呢。真是太好了!好孩子,你肯提携你表弟,我真是谢谢你······”她在亲侄女面前心情也发地放松,出心里一直记挂着的事,“二娘,六郎今年二十整了,还一直没亲呢······”“姑姑,这事不着急,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等六郎这次衣锦还乡,还怕没有好的娘子争着嫁他吗?”李陶陶胸有成竹地。

    李秀娘偷偷抹了抹眼泪,老天终于开眼了,这些年吃的苦、受的罪终于要到头了吗?是的,生活总是在把你折磨得体无完肤,走投无路之际,又给了你一点点曙光和希望。只要坚持下去,总会有后来的一切······

    在路上又颠簸了十多天,李陶陶一行终于回到了庐州。书院的改造早已完成,大门开在宋木匠这边,典型的徽派建筑,灰瓦白墙,上书几个行书大字:“博书院”,这是萧瑾瑜的墨宝,李陶陶走之前就求来的。左右各书一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庄严古朴,书香浓郁。

    院子里有两间大教室,每间可容纳二三十人,桌案榻几,黑板粉笔,都配备得整整齐齐,随时可以上课的样子。李陶陶不由暗暗佩服这位家长的办事能力,太给力了有没有!还有一间稍的教室在西侧面,供二十个人读书,还是绰绰有余的。北侧还有几间厢房,就做了杂物间。又从院子面开了扇门,把两家连在了一起。关上门,两家又自成一体,甚是便。

    李陶陶休息调整了一晚,第二天就投入到工作之中。首先是准备教材,四个班要编排课程表,时间上必须错开了。在确定好开的时间之后,李陶陶贴了个通知在书院门口。

    三班,四班在大教室,二班就在西面的教室,一班六位秀才,就仍在原来的教室不变。四班是启蒙班,可以交给李瑛来教,李陶陶编写好教案,她只需要按照上面的流程走即可,每过几天,李陶陶也会亲自授课,讲些识字以外的其他知识。

    二班,三班都是准备培养了考秀才的,其中二班的部分生是以前就跟在李陶陶后面习的,补充进来的几个也都是有基础的,所以习程度要深一点,和三班要分开教授。这都好办,教材都是教熟了的,整理和规划一下即可,不用太烦神。

    倒是准备考举人的那几位,李陶陶是真的头疼。她决定做最后一次努力,劝他们重找名师。她苦口婆心地分析利弊,指出自己的不足,可众人哪里肯信,只当她是谦虚。结果当然是以她的惨败告终,还害得那几家人诚惶诚恐,不知道哪里做错了。李陶陶也彻底死了心,只有想办法硬着头皮上了。她拿出前世高考的那份毅力,开始了自考举人的流程。她必须自己肚子里有货,才能教给别人吧?

    一段时间以后,“博书院”终于走上了轨道,一切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家长们都很自豪,能进“博书院”读书,孩子们就已经成功了一半,这是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