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为人父母(第1/1页)成长那点事

重要通知:域名变更为m.bxuu.net请收藏

    人多吃饭就是香。

    海鲜吃好了,话也说嗨了,新年祝福也已经给彼此送达了,大家心满意足的回家。

    将程琛和程明华两人送回家之后,张老师一行三人回到自己家。

    一到家,王承就对王处长和张老师说,他有话要说。

    张老师给三人各自热了一杯牛奶,三人端着杯子进了书房。

    大家坐定,王承为自己自五一以来让父母所担的心和操的心,认认真真的给王处长和张老师道了歉。

    王承只是天真单纯,又不是真笨,他当然知道父母的担忧和时时处处的小心翼翼,不过是因为在还没和孟小佑联系上的时候,王承的那份牵挂和难过,在亲近的父母面前,无法控制和伪装而已。

    看儿子一本正经的给自己道歉,王处长和张老师红着眼眶连连摆手,自己的儿子,高兴他的成长也好,在他遇到挫折打击的时候担心、操心也罢,不都是自己的本能么,哪里需要道歉。

    王处长和张老师表示,无论顺境逆境,只要做孩子的能一直往前走,这做父母的,才能真正放心,孩子在感情上遇到了挫折,也是如此,走出来就好,走出来了,爸爸妈妈也就不担心了。

    父母的话里面含有殷殷期许,王承有些迟疑,自己这样,算是在往前走吗?算是走出来了吗?

    王承没打算隐瞒自己的迟疑:“爸爸妈妈,我也不知道,我这样算不算你们所说的‘走出来’,但是,我的确有一些关于我和小佑的想法想要告诉你们。”

    王承首先将自己和孟小佑算是联系上了的消息告诉了王处长和张老师。

    知道那姑娘是真的还好好的,王处长和张老师一直提着的心总算是放回了肚子里,以自己儿子的秉性,若是那姑娘自那之后就下落不明亦或是一直佯装平安,儿子怕是更难走出来了。

    王承没有给王处长和张老师提问的机会,直接说出了自己的决定。

    王承的决定是,等到孟小佑20岁,他就要和孟小佑扯证结婚(这俩倒是心有灵犀)。

    王承告诉王处长和张老师,自己和孟小佑之间,必须要有那一纸结婚证,他才能真真正正的保护孟小佑。孟小佑一天不结婚,只要是孟小佑的父母再次找到孟小佑,他们要是再出别的幺蛾子,王承就还是没有立场去保护孟小佑,无法干涉也无法充当孟小佑的保护伞。

    婚姻,在王承看来,是他现在能够给孟小佑的最好保护。

    听儿子说完决定,王处长和张老师久久说不出话来。

    做家长的,恐怕没有谁会喜欢一个可能会给儿子带来无穷无尽麻烦的儿媳妇,可一想到那个姑娘的遭遇,如果没有人帮她,那姑娘的路也实在是难走。

    可是,帮助和结婚不是一回事,不需要一定要划等号啊!

    王处长和张老师对视一眼,很想跟儿子聊一下“帮助”一词的正确含义,可看见儿子那一脸认真决绝的样子,两人那些理智的话却只能哽在喉咙里,没法出口!

    这世上很多事情都可以说理,或是在别人的故事里面,去提取自己的人生经验,唯有感情,父母无法代替儿子去体会,更无法说理。

    感情这个范畴,不但两辈之间通常无理可说,很多时候,做家长的还要装聋作哑,子女才能去经历,才能去承担,古训不是说,“不聋不哑不做家翁”。

    这世上,有多少人在感情的泥沼中扑腾,他们没有父母长辈吗?没有人劝慰吗?不是的,是这些人在这种时候基本就不会听别人的话,就算是要听,也一定是捡着那些顺耳顺心的话来听。

    再者,当我们自以为明智的指点别人的泥沼的时候,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身陷于别人眼中的泥沼呢?大家都明白的一个真理,旁观者才能清嘛。

    王处长和张老师没法劝王承,只能寄期望于时间,或许,在那姑娘没到二十岁之前的这一年多里,王承能够有更快的成长,能够更成熟的来看待婚姻、家庭。

    王处长和张老师只能劝自己,对每个人来说,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大泥沼,儿子总要去经历,才能成长,这是谁都逃不过去的轨迹。

    你看,目力所及的大家,不是都过得好好的吗?这说明,每个人都有从泥沼中爬出来的那一天,或早或晚而已。

    若是此事一定要如此走下去,王处长和张老师最后也只能期望,在经历过父母的出卖之后,孟小佑已经成长起来,希望她至少能够做到,不把她的父母带进和小承的婚姻里。其他的,能帮的帮,能引导的引导,慢慢来吧。

    越是年少,每个人关于幸福的定义就越是不同。等最后形成几大趋同的观念,基本都是有了经历有了年龄之后,那个时候,很多的道理,长者不再多说,大家也已经能够明白。

    所以,大多数的人,一边憎恶着自己长辈的世俗,一边发现自己最后长成了自己曾经“最讨厌的模样”。

    我们真的只是长成了我们曾经最讨厌的模样吗?

    不是的,每一辈人的成长,虽然有复制,但是更多的是改良,优胜劣汰,一直以来就是大自然不变的生存法则。所以,大家虽然口口声声说这是自己“最讨厌的模样”,同时大家也的确在越过越好,不惟物质,长江后浪推前浪,大家比父辈们更进步的,更多是认知,是精神层面的超越。

    王处长和张老师能够将王承养成如此模样,还能将程明华家的程琛养好,他们自然是明白这个道理的。

    说完了话,王承回房间休息去了,王处长和张老师虽然明白每个人成长的道理,却依然不无担忧,“养儿一百岁,担忧九十九”,说的就是这种感受了。

    可即便是担忧,两夫妻也只能将担忧按捺下来,顶多在只有两夫妻的时候,相互倾述一下,在儿子面前,但凡他还需要他们,做父母的他们就还要演绎泰山崩于眼前而不动声色的沉稳。

    儿子就在隔壁房间里,王处长和张老师一边感受着团聚的喜悦,一边承担着“吾家有儿匆匆长成”的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