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通知:域名变更为m.bxuu.net请收藏
天歌:“神仙与普通人又有什么不同呢?除了做梦不同之外……”
兰:“比喻能够预测和预言的人。比喻无牵无挂,逍遥自在的人。灵性极高且行善事,或者对人类有特殊贡献的人形动物。比喻比较某面强大或者能力突出(多用于习语或俚语)……”
孟昶:“山济南部分地区(特别是济阳地区)对金蝉的另一种叫法,叫金蝉为神仙……”
兰:“神仙不仅与众不同,还有神仙十大神通…《大洞经》曰:“洞源与洞明,万道由通生。”又曰:“洞明喧扰光,帝心大神通。”又曰:“十通由斯生,妙行由此兴。”又曰:“初曰通炁,次曰通神,终曰通灵。万通成真,道备登宸。”《庄子》曰:“夫线人内通,而外于心知,鬼神未来舍,而况人乎?”此神通之力,由禅定而发。乘诸仙,但得五通,即神境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是也。大乘诸仙,于此五通外,兼得漏尽通,共为六通。若是大乘金仙,则得十通。”
一,善知他心智神通。以得他心智通故,知其三千大千世界众生心无差异,如一世界。乃至百千亿那由他世界,所有众生心,悉能分辨了知。
二,无碍清净天眼智神通。以得无碍清净天眼智神通故,所谓十一切世界无穷众生,逝世此生彼,善趣恶趣,福相罪相,悉皆明见。
三,宿住随念智神通。以得宿住随念智神通故,从前不可、不可微尘数劫住宿之事,所谓某处生,如是名,如是姓,如是种族,饮食苦乐,从无始来,于诸有中,展转循环受生,皆悉了知。
四,知尽未来际劫智神通。以得悉尽未来际智神通故,了知将来际不可、不可微尘数劫之中事。
五,无碍清净天耳智神通。以得无碍天耳智神通故,于诸一切领土,所有声音,欲闻不闻,随便自由。
六,无体性智神通。以得无体性智神通故,能不动际而往诣十一切刹土,好处群生。
七,善分离一切众生言音智神通。以得言音智通故,了知不可、不可刹海微尘数世界中,所有众生种种言辞,悉能分别懂得。
八,诞生无量色身智神通。以得色身智神通故,能示现无量无边妙色身,云令所化者亲热开悟,能起种种神通,作度惹事业。
九,一切法智神通。以得法智通故,善能演无碍法门,兴布法云,降注法雨,以众妙音,开示悟入,使获清净摆脱。
第十,入所有法灭尽智神通。以得灭尽智通故,能住三昧正定,而普现色身,譬如光影,普现一切,而于三昧,寂然不动。
天歌:“听老子投胎很多世,这个如何知道的呢?难不成都有记载?”
兰笑道:“神仙事迹老子化胡为佛,弘道西。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又名老聃,公元前131年(商朝)月15日卯时生),老子是太上老君法身显化之神,和光同尘。曾任周朝守藏室官职,实为大圣人。……”
春秋时,礼乐崩坏,老子出函谷关化胡而去,西行传道,开化球8余国国王及诸羗酉部落,这些胡王嗜血好杀,性情顽劣。化胡涉及:时于阗国王,及罽……很多国家,就不一一陈述……
老子入摩揭陀国,身作金色相,手和五明,以化其国王子,为大乘法语。告诸国人,咸令信向。绝灭念想,破撇烦恼,剔剪无名业障,内外恬澈,则身心洒泰,志趣飘然。故广开浮屠之教,名为清静佛,令婆罗门等奉行。
老子于舍卫国,自化佛陀之身,坐于七宝玄台,与诸圣众从天而降,下逮王宫。仙人侍卫,放大光明,遍照尘刹国土。皆大震动,国王众庶,绕佛道前,瞻仰身相——高广百千丈,遍满虚空,宣无上《妙法》,告诸国王、会众:“修习大乘正宗,顿悟圆明”。
老子至迦夷国,住于达隘。观其人民风俗,王皆肆于围猎,常以宰杀为务,不事王道,灭弃鬼神,良难化洽。老子乃以法喻:左手把日,右手抟月,握于两腋之中,天地忽然晦昧。国人齐来稽首老子,老子则悯而化之……
是时老子在于阗国,谓尹喜真人曰:「吾此次行化,意欲遍此西,摄服外道,令归正法,其诸国土,已得度者,及未得度者,我于此时,咸令集会,俾得开悟,归入法门。
老子作是语已,即有九色神光,遍照西无极国界,光所及处,无有远近,俄倾之际,毗摩城中,自然宽平,地化金色,建**座,百宝庄严,三界众真,诸天灵神,乘云控鹤,集至于阗。
前往俱萨罗国舍提婆城,其国男女信外道,能为魔事,亦祝须发,乌衣跣足,诸三昧,迷离观法,人非人等,顿改形色,令人堕落,无有休息。
老子悯之,悉令断除举大神通,现出神王狮子,掩敛魔法,覆伏于神光之中。复谓国王曰:“此等外道魔法,攫及男女,舍身命财宝,为害甚大。倘国王帝主倾心信向,迷误政事,则生怠慢,矫诳百端,惑乱大道。王今于此尊奉浮屠,入兹不二法门,断除邪障,而外道悉来稽首恳请。”
老君曰:是诸外道鬼神有九十六种,略为之:
西现存6种外道,这九十六种外道是——郁遮罗外道、差法智男富外道、倮形外道、热灰身外道、少子骞外道、
兰笑道:“西现存6种外道,这九十六种外道是——郁遮罗外道、差法智男富外道、倮形外道、热灰身外道、少子骞外道、宾头外道、遮护神外道、见到外道、信行外道、边见外道、见到外道、空见外道、虚空外道、不遮护外道、首罗外道、空乱音外道……这些就是很好的证明……”
天歌:“原来是这样,那老君跑的地多,还真是挺忙分呀?呵呵……”
兰笑道:“信则有,不信则无,反正信与不信最后还不都是掌握在自己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