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岑参的诗榜排名问题(第一更)(第1/2页)开元情诗与剑榜

重要通知:域名变更为m.bxuu.net请收藏

    这天晚上,陈成来到王昌龄王维所在的江宁县衙,陪两位师长侃大山。

    南京作为六朝都城,如今被贬为县,可谓“落魄”,却也是朝廷有意为之。

    名义上为“县”,可这“县”着实太大,如今南京市区的大部分区域都在王大叔的“江宁县”范围内。

    到了当今太子登基之后,发扬他老爸爱改名字的习惯,在上元二年(761年)把江宁县更名为上元县,五代十国杨吴时期,又从上元县划出一部分,另外设置江宁县,此后一直到清代的大部分时间内,南京市区都是上元、江宁两个县,以内秦淮河为界。

    这个格局维持了将近千年,直到民国时上元县被撤销。

    巧的是,南京目前仅存的县衙建筑,就是位于白下路的上元县衙旧址——如果县治基本没变的话,那你完全可以到此处凭吊曾经的金陵副市长王昌龄了。

    当然啰,这只是玩笑话,唐代的江宁县衙估计还没等唐代灭亡就已经先被废掉了,晚唐诗人罗隐就曾到此凭吊过王昌龄:

    过废江宁县·王昌龄曾尉此县(原诗注)

    县前水色细鳞鳞,一为夫君吊水滨。

    漫把文章矜后代,可知荣贵是他人。

    莺偷旧韵还成曲,草赖馀吟尽解春。

    我亦有心无处说,等闲停棹似迷津。

    陈成现在过来,正是盛世,县衙大堂坐北朝南,百十来间小瓦屋面,非常气派。

    王大叔在这里当二把手,尽管时常仍会发发“不被重用”的牢骚,事实上小日子过得应该也是蛮舒坦的,何况天高皇帝远,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他的名声也足够让大家都尊重他。

    所以经常会有朋友到金陵来与他开party,他在江宁的诗基本上都是在金陵开趴之后“送谁谁谁”时写的。

    前月刚刚送走一批老朋友,这个月又迎来了王维和陈成,王昌龄自然是喜不自胜,感慨良多:

    “去岁襄阳一别,回长安后,得了现在这个职位,我还老大不情愿呢,至洛阳滞留了数月,方才南行,在东都把能见的朋友都见了个遍,正所谓‘江月照吴县,西归梦中游’——这次南下,不知道何年何月再得回洛阳、长安啦!”

    “哦?王大叔在洛阳见了不少朋友吗?”陈成问:“那有没有——见到岑二十七?”

    诗人关系中,小陈知道岑参与王大叔交情非常好,而根据此前的信息,岑参应该也在河南的。

    对于这些闻名后世的大诗人,小陈往往在诗榜上拿不准人家的位置。

    排高了吧,别人质疑诗榜的公平性合理性:你有什么依据?

    排低了吧,日后人家出名了,别人笑话:某某某你们好意思排在谁谁谁后面,简直瞎了眼!

    去年小陈建言榜上收录岑参时,小郡主就有些将信将疑,真收录了之后果然也是受到了部分人的质疑,认为23岁的岑参并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作品,随便举一个例子:

    大河南郭外,终日气昏昏。

    白鸟下公府,青山当县门。

    故人是邑尉,过客驻征轩。

    不惮烟波阔,思君一笑言。

    看上去就是那种套律诗模板的作品,平平无奇,你要说他与“宣城四秀”王中流的诗有境界上的差别,那肯定是鬼扯。

    既然作品都差不多,那凭什么王中流就真的在“百人诗榜”中位列中流的五十,而你岑参区区一个诗榜新秀,就能排到诗榜第二十七呢?(陈成:还不是因为他排行二十七就把他排这里了……)

    两人中间,还有不少各地知名诗人呢!

    总之,这种争议动摇了小郡主对小陈部分的信任,所以小陈希望从王大叔这里得到一些内幕信息,看看现在的岑参到底底细如何,自己又是否在“揠苗助长”,世人对诗榜的质疑——事实上就对自己艺术眼光的质疑,有没有道理!

    “那是自然!”王昌龄肯定道:“我们在洛阳可是在一块呆了好一阵子,同食同寝,好不快活!”

    陈成:“……”

    如果再后世,这种中年青年睡一张床上,绝对被认为是“怪大叔”……

    古人也是有意思,这种“忘年交”屡见不鲜,不像后世上了年轻的人都要端着,不肯跟青年人打成一片。

    “我要南下,岑二十七兄弟二人也很是不舍,作诗留别——”王昌龄感慨之际,就将当初在洛阳告别时岑参送行所作的《送王大昌龄赴江宁》吟诵出来:“

    对酒寂不语,怅然悲送君。

    明时未得用,白首徒攻文。

    泽国从一官,沧波几千里。

    群公满天阙,独去过淮水!”

    几句一听,陈成暗暗惊异:

    只知道此时岑参声名尚且不显,年龄也才二十出头,诗按说作得不错,却不知有的诗——已经作得如此好!

    基调悲凉忧郁,直入人心,写王昌龄赴江宁任一“微官”,而路途遥遥,跋山涉水,关切之心,交情匪浅;

    又转而叹惋朝廷官员济济,只有王大叔和孟夫子一样,遭遇“有才明主弃”的境遇,流落异地,寂寞孤独,将心比心,忧愤交加,王大叔听了自然深有同感啊!

    难怪王大叔对这个忘年之交向来格外看重!

    仔细计较起来,人家岑参比自己大不了几岁,可人家的诗——

    是自己作的!

    王大叔继续吟道:“

    旧家富春渚,尝忆卧江楼。

    自闻君欲行,频望南徐州。

    穷巷独闭门,寒灯静深屋。

    北风吹微雪,抱被肯同宿。”

    小陈心想:穷巷独居的诗人,相伴荧荧孤灯,北风卷着雪花在屋外肆意飞舞——确定这是王大叔,而不是白毛女?

    王大叔继续吟道:“

    君行到京口,正是桃花时。

    舟中饶孤兴,湖上多新诗。

    潜虬且深蟠,黄鹄举未晚。

    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

    嗯,说王大叔到了南方,看见桃花纷纭、春意盎然,必定诗兴大发,精神焕发——这倒是没错,今天下午他的诗兴就很“大发”,如果任由他联句联下去,他可以一直联到宵禁都不回来。

    全诗语言朴素自然,却感情充沛,一气呵成,虽然是五言古诗,可是却比不少律诗还要整齐漂亮,才气已然显露锋芒。

    更关键的是,岑二十七,总是设身处地地为王大叔着想,王大叔能不感动非常吗?

    “王大叔,这首诗我可以记下来吗?”小陈问道,有这一首诗,定心丸就吃下了!

    “哦?十一郎也觉得岑二十七诗作得好么?”王昌龄笑道:“我是觉得,你二人皆是少年翘楚,日后堪为大唐诗坛‘双璧’!”

    哇,这个评价有点高了……

    大唐双龙传吗?

    岑二十七是注定要成为盛唐群星璀璨中重要的一颗的,可是要说只有“双璧”也太夸张了!

    毕竟你们这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