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一画开天龙出渊(第2/2页)六合大拳师

重要通知:域名变更为m.bxuu.net请收藏

医家武家,又有另外一套建立与躯体内外的法子,并可以通过内外修炼而改变。

    谱上有言:**之jīng妙,大拳师未必尽其能,生克之变化,大方家未能尽其用。然归纳括之,yù知天地间格物之jīng华,尽心意之妙,先致力于立体,庶几得其要矣。

    这个就很容易体会了,正合了五行拳理,前面已多次讲过。简单的例子,敌人相见,分外眼红,但气势有高下,这个不是硬装硬怒能生出来的。很多人上了场面,虽然热血沸腾但是浑身无力。或者内心空洞,无处着落。

    又或者麻木迟钝,手足发凉。这都是气魄不够,或者被对方压制,吞没。

    拳谱讲“能在一气先,不在一气后。看人如蒿草,打人如走路。”很多人以为就是一种心理战术锻炼方法,实际不然,这正是一种表现方式,不是想想就能做到的,另有他法。

    所以才有了“左右全凭盖势取,束展二字一命亡”这一句。

    古传有个例子,关公温酒斩华雄,关公万军之中单刀直入,视华雄如插标卖首,华雄见关公不敢向前,关公手起刀落,一刀斩华雄于马下。干脆利落,这就是气的较量。

    凤吟自幼小敏慧,天生神通,可查气殃。少年时夜宿古墙,往好听说是吸收天地jīng华,实际也是一种特别的修炼,以至于将整个镇子的生死气sè都了然指掌。

    这与他小小年纪极不般配,所以才郁郁寡欢,不愿多言。

    有这个本事的,城里屈指可数有几人,一是袁宅老nǎinǎi,再是伏羲庙里二先生。老nǎinǎi是善意利用,换言叫做布气,反而复查。二先生却是立于极度心诚智慧基础之上,可谓机深难测,手眼通天。随便指点了袁成恭几句,回头袁成恭就闹腾起来了,让整个宅子起死复生。

    然而少年人总要入世,归于世故,所以凤吟才渐渐感觉自己在失去一些本能。

    这个秘密少有人知,也就刘教师,老nǎinǎi,康三娘几个人知道,所以康三娘一直是信得过凤吟的,所以今天凤吟才这么讲,道我也看不底细了。

    各位再想想凤吟一直以来的表现,凡事出大事前都有征兆,事情当头总是轻松化解,无不得心应手。

    从三魁的死,后来多次收拾场面,捕蛇扑狼,探寻气息,以及老nǎinǎi对他的态度,这么一回想,就对上号了。

    实际这类参考方式也是自古传承的,此地往东便是宛丘蔡水,当年人祖伏羲静参天玄机的地方,又是老子家乡,都属周口。

    《易·系辞》记:“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所谓“一画开天”。

    凤吟自小耳濡目染,修象形取意之拳,自然思考问题的方式也的会意相通,气象万千。

    所谓以武入道,这正是很多修练此拳的前辈,即便常年奔走于乡间田头,却也文雅高尚的原因。

    但只有天赋或有修为都是虚妄,道理懂了只是眼界明了,云开雾散,想成事,还是身体力行。

    人之为人,在于血肉,在于情yù。凤吟从一个冷眼旁观的幽灵进而为人,或退而为人,都是值得欢喜的事情。

    康三娘多少有点担心,但又很是欣慰,毕竟凤吟chéng rén了,一个真正的人。

    《易》乾卦第四爻为或跃在渊,此爻是讲飞龙在天之始,退而居渊,跃跃yù试,此退是以退为进,身退而神有冲天之雄。

    乾文言: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渊为地下,惑跃而动。

    出手横拳又叫青龙出水,裹束越紧,崩展越烈。任海山传的五行连环比较简捷,开首进步崩接退步崩,又跟顺步崩束接炸炮崩膀,后边是退步钻翻,退步钻翻,便是龙形升天,后边又有一个准龙形,转回身龙形,一套式子就是龙形三折登天势。

    所以后来都道龙形搜骨为高境界,不是一个单纯的动作,而是整个境界,这是里里外外的起落钻翻。强调出伸缩流行,便表现出了那一套连环崩进之法。虽为崩进,却是拳打三节不见形。对照袁三魁手记,便明白了为什么唤作半步崩拳打天下。

    (这段是夸张了的,为了小说丰富xìng,有了些润sè延展,读者不要死套硬钻,读个趣味xìng就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