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节 通海(4)(第2/2页)宋耻

重要通知:域名变更为m.bxuu.net请收藏

地,经济条件就要好很多。有学者说海州这一带,属于东夷文化。可李慢侯觉得,这仍然是被黄河中原农耕文明融合过的文化,下海是一种被迫。只有真正走投无路,才会选择下海。

    李慢侯可以给他们土地,但他不愿意。海洋文明需要自己熬过艰难的岁月,才能迎来他们的红利期。但是他向渔村下了大笔订单,鲜鱼、咸鱼他都要。咸鱼用来改善生活,咸鱼可以留作战争期间作为军粮。

    很奇怪的现象,鲜鱼在这个时代不便于运输,因此只能局限于海边,在没有大城市存在的海边,渔民没有市场可以理解。但为什么咸鱼也卖不掉呢?李慢侯发现,即便是一些沿海城市,竟然也大量吃河鱼。

    后世的吃货们认为河鱼土气重,可这时代的人反而觉得海域腥气重,不好吃。通州一带就普遍更喜欢吃河鱼,李慢侯依然将此看做是农耕文化对海洋文化的挤压。因为文化是从农业走向大海,将内陆的饮食文化带入沿海,沿海自身的渔业文化反而被挤压成了弱势。有时候太过强盛的农耕文明,也是让中国人迟迟不下海的原因之一。

    李慢侯带来了几万军队、工匠,加上他们的家属,人口将近十万人。足以在海州形成一个海鲜市场,让这些渔民更方便出手他们的海产。

    于是皆大欢喜。

    稳定了地方后,李慢侯才可以从容的考虑军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