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刘备崛起(第2/2页)兴汉使命

重要通知:域名变更为m.bxuu.net请收藏


    刘备算是扬眉吐气了。

    伊阙关中,袁术暴跳如雷。

    袁术问:“刘备不过是贩履织席的小儿,居然夺我家园,侵我郡县。”

    是可忍,孰不可忍。

    要是不能迅速的夺回南阳郡,咱们可就大势不妙了呀。

    纪灵请命说:“主公,没有什么好说的,我愿意做先锋。”

    袁术问:“军师,你怎么看呢?”

    阎象回答说:“主公,我的建议是,放弃伊阙关,大军南下夺回南阳郡。”

    杨弘总是喜欢跟阎象唱反调,于是就提出了质疑要是战局不利,袁术军又该何去何从呢?

    刘备三兄弟,可是敢跟超神吕布掰腕子的主儿。

    李丰献策说:“主公,刘备不过是后起之秀,咱们袁术军可不能跟他一直纠缠不休。”

    袁术军西有武关的张济,六万西凉铁骑,那可不是吃素的。

    北有袁绍,大军十万,猛将数十员。

    东北有曹操,大军十万,猛将谋臣仅次于兴汉侯刘正。

    为什么把曹操列为对手呢?

    听说曹操军最近在兴汉军手上吃了亏,谋士司马朗在“黄县粮案”中死于非命,尸骨无存。

    如今的曹操,又对颖川郡动起了心思,不可不防。

    南面是刘备,兵倒是无所谓的。

    然而刘备手下的关羽和张飞,那可是万人敌,也不好对付。

    东面是陶谦,也是十万大军,那可是名震天下的丹阳精兵。

    东南方向是刘繇,也是十万大军,大将张英。

    坐镇扬州多年,统帅才干众所周知。

    还有荆州的刘表,长沙的孙策,都有道路直通豫州。

    袁术军四周,强敌环伺。

    跟刘备军死磕,会得不偿失。

    然而置之不理,又会助涨刘备军的嚣张气焰。

    杨弘见李丰侃侃而谈,大出风头,就有些羡慕嫉妒恨。

    杨弘问:“李丰,分析了半天,袁术军的大略呢?”

    李丰说:“杨长史,稍安勿躁!”

    李丰建议:

    大将纪灵,带领三万大军,南下进攻刘备军关羽部。

    主力大军撤回汝南郡。

    本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原则,派人通知任县侯袁绍。

    等到袁术军撤离伊阙关之后,让袁绍军接手关城。

    袁术采纳了李丰的计策。

    先是纪灵南下攻打关羽,再是大军东撤,取道回归汝南郡。

    再说袁绍,接到了袁术的书信之后,就找来文臣武将开会。

    田丰建议:

    颜良带一万人,进驻伊阙关。

    文丑带一万人,进驻轩辕关。

    鞠义带先登死士,进驻虎牢关。

    高干带三万大军,进入并州太原,长公子袁谭,一同北上。

    张南带领两万大军,进驻孟津关。

    蒋义渠带领一万大军,进驻潼关。

    袁绍坐镇洛阳城中,大军驻扎在偃师,负责支应四方。

    袁绍听完之后,心中大喜,于是就分兵进驻,重新掌控洛阳城的大关隘。

    诸侯袁绍,在沉寂了几年之后,在袁术的勾动下,终于露出了獠牙。

    乱世出英雄,谁的胆子大,谁就是草头王。

    袁家双子这一动,可就吓坏了天下诸侯了。

    二袁合流,除了兴汉侯刘正,别人都得瑟瑟发抖。

    第一个被吓坏的人,就是刘备了。

    好不容易才拥有了一份家业。

    面对袁家双子,刘备底气不足呀。

    刘备问简雍:“军师,你说袁绍会不会南下攻打咱们呢?”

    简雍谋略的短板,这个时候就表露出来了。

    分析大略,确实不是简雍的长处。

    他就是看不穿呀!

    袁术以伊阙关相赠,袁绍怎么着也得投桃报李吧?

    正在这个时候,门外传来了一声冷笑。

    简雍面红耳赤,这分析大略,他却是一团糟呀。

    刘备刚想喝斥,却听那人高声唱道:

    “天地反覆兮,火欲殂大厦将崩兮,一木难扶。山谷有贤兮,欲投明主明主求贤兮,却不知吾。”

    刘备心有所感,忙出门相迎。

    两人互通姓名,才得知眼前的大才竟然是颖川长社人,徐庶字元直。

    当年兴汉侯刘正兵进南阳,徐庶身受黄巾军小将韩忠的恩惠,于是就决定螳臂当车。

    先是舞阴献计,令黄忠父子功败垂成。

    韩忠全身而退之后,又在博望坡设伏。

    试图火烧兴汉军,助纣为虐帮助黄巾军,想要对抗兴汉侯刘正。

    不料徐庶的伏兵,被神谋郭嘉识破,反过来一把火,烧掉了韩忠的黄巾军主力。

    徐庶第一次耍小聪明,居然碰了一个头破血流。

    当时的韩忠不以为然,依旧信任徐庶。

    只是徐庶用谋失败,无颜再替韩忠出谋划策。

    徐庶心想书到用时方恨少。

    任侠救不了汉室天下,只有谋略才是真正的万人敌。

    为了武装自己,只得拜辞了韩忠。

    韩忠十分钦佩徐庶,不仅没有阻挠,还厚赠了盘缠。

    从此之后,徐庶踏上了求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