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0章;惊天秘闻陇西事(第2/3页)大唐逍遥地主爷

重要通知:域名变更为m.bxuu.net请收藏

老窝相提并论,那边才是最重要的。”

    李钰郁闷的说道

    “那叔父,为何我不知道这些呢,也没人跟我提过呀,真是好生奇怪的。”

    “有什么奇怪的,大兄走之前,刚回陇西一趟,把那边安排的妥妥当当,回来没几个月,就旧伤迸发了,如今还不到时候,到了明年夏天,你再不回陇西查看,那边的一些管事们,就要来蓝田找你了。”

    李钰有些明白了点着头接话

    “哦,听叔父这么一说,孩儿有些明白了,是两年一次的,若是到了时间我还不回去露面,那边就要来找我了,对吧叔父?”

    “不错,就是如此,天下大户的奴仆都一样,没有家主的命令,谁敢轻易乱动,到了时间你还不回去露面,他们是没办法再有作为的,只能来找你见面,请你再安排了。

    和你的那几个庄子一样的道理,你不回去你不发话,什么事情都得保持原样不动,谁也不能绕开你发号施令,难道不是吗?”

    李钰听秦家叔父说起这些,也有些自豪的

    “回叔父的话,正是如此,没有孩儿的号令,五个庄子的人马,谁也指挥不动。

    便是那护卫统领柳万泉柳都尉,没有我开腔说话,他一样没有任何办法,调动任何人的。”

    秦琼当然知道李家庄的情况,没有李钰的同意,没人能决定任何事情

    “方才你说,担心庄子里的庄户不同意做奴仆的事情,还有什么自由不自由的身份,这一点你大可不必担心的。”

    李钰不知道秦琼哪来的自信心,说话斩钉截铁,试探着问道

    “叔父,要是他们同意了,那可就要世代为奴了呀,成了奴仆没有良民户籍,再想要出仕为官……可就永远不再有机会了的。

    何况失去良民户籍,朝廷立马就要收走发给他们的田地,那样岂不是一无所有了?”

    秦夫人听了李钰白痴一般的话,笑的不行,好容易止住了笑,这才掩着嘴角看着李钰

    “你这猴崽子,到底是少不更事还嫩着呢,多跟你叔父学着点吧,那些难民还敢想着出仕做官?

    亏的是在咱们自己家里,外人也不知道,出去了你可莫要如此乱说,不得把别人笑死过去了。”

    李钰十分不服气,有些倔强的问道

    “怎么了婶娘,只要读书认字了,难道还不能入仕途做官?”

    秦夫人很是不以为意的呛起李钰来

    “什么?读书认字就想做官了?真是笑话,那天下的世家,和大户里头,认字的人多了,都要去当官出仕,朝廷里能憋的下这么多人?

    先说穷人百姓,有没有机会读书认字的事吧,这天下的藏书不是在世家门阀手里,就是在豪门大户的书房里,

    即便有一个手抄本流传出去,哪个百姓能认出来里头写的什么?

    即便有那一个半个的穷人,种种机缘巧合之下,也学会了读书认字,可他一不是官员子孙,便不得以资荫入仕,

    二也不是通过学馆学出来的出身,不是弘文管,崇文馆或那国子学,太学的学生,便也无法以门荫入仕。

    再说了,那国子学,太学得五品以上官员的子孙方能入学,弘文管,崇文馆需要三品以上官员的子孙才能入学,你当是容易的吗?

    勋官和流外的那些,品阶由文武六品以下,勋官三品以下五品以上的成年子充任,

    还需轮流到三品以上亲贵的家中担任侍从,或缴纳品子课钱,十年期满后经兵部简试,再送吏部考核,合格者方可授官。

    有勋官则需轮流番上服役,供京城诸司和各州驱使,不服役也可以,不过需缴纳课钱顶替,待服役或纳钱期满,经兵部考试合格,方可授予散官的职位。

    这些都是传了几百年,几千年的制度,可不是本朝才有的,所以即便是百姓中间出来一个认字的,没有机缘巧合,根本无法出仕。

    你见过哪家的百姓,敢盼望自家的男丁出仕为官的,更别说那些逃难过来,被李家兄长收留的难民了,就是那柳万泉在没有至尊点头之前,都不敢想着他的儿子们,能轻易入仕途的。”

    李钰听秦夫人说的一番话,和当官的种种限制还有规矩,听得头昏脑涨,他潜意识里还是以为,读书考试就能当官的,

    没想过这么多的麻烦事,也没打听过这方面的情况,所以有些手足无措,只得目瞪口呆的看着秦大门神。

    秦琼见李钰看着自己,就点了一下头,沉声开口

    “你婶娘说的分毫不差,这都是传了很多年的老规矩,前朝如此,新朝依然如此,几百年都是如此,没有哪个人能来轻易的推翻它。

    所以你那些庄子里的难民,除了柳万泉一人因为曾经的军功,得了陛下的许诺之外,

    其他所有一千多户人家,都是没有资格出仕的,包括那个林五郎在内,当年他要是留下来,在军中做个校尉,他的儿子还有些可能,不过也要他做到六品的时候才行。”

    李钰有些诧异的,弱弱的问了一句

    “叔父,难道婶娘说的那个,有些才能又贫苦出身的寒门子弟,寄宿在常叔父家里那个,他就是那种没有办法当官的人?”

    “正是如此,你常叔父家里,滴亲和庶出的儿子十几个,他品级又没有老夫高,军功更是不够用的,自己的孩子都照顾不完,哪能舍得把机会让给一个清客?

    所以,只能给他一些银钱薄资相助了,至于那名清客想要出仕的想法,除了当今陛下一人之外,天下任何人都无法帮助于他的。

    一个白身的平民百姓,就是读了书又如何,哪能轻易去见到皇帝陛下,还不说皇帝是否看的上眼,所以说太难了,难如登天!

    你再仔细想想看,哪家哪户不是儿子一堆,各人自己的孩子都无法照顾周全,还在愁眉不展,能有闲工夫顾及他人?

    所以说,你那些庄子里的穷人,难民,压根儿就不会想这些不合实际的空念头。

    他们该想的是,如何才能想到办法,来保证子孙后代不再经历没饭吃的苦难局面。

    而加入世家门阀,高门大户为奴,才是唯一能保证灾荒年里,能吃饱肚子饿不死的方法。

    可是天下的世家门阀,也不是随时随地都可以开门收人的,都要仔细计算,最近两年的进项是否平衡,新购买的田地,能多出来多少数目的谷产,有剩余的时候,才是他们收入奴仆的关节口。

    而且百姓们也会仔细打听,哪一家的大户对待奴仆最好,哪家的奴仆吃的最好,不论是出于何种考虑想法,他们第一首,选就是跟着你们李氏家族,毕竟他们本来就是在你们的庇佑之下生存过来的。

    屋子破了去找大兄,给他们安排人马修缮,粮食断了青黄不接,就报到府里,有专门的管事按照人头数,给他们补够吃到收获时候的数目,灾年来了,大兄就会开仓放粮,这种种情况,他们和李氏的奴仆有何区别?

    以老夫看来唯一的区别,就是没有那一纸的契约在府里头,至于他们分到手里的田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