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七章:学习强国和大明梦(第2/2页)日月永在

重要通知:域名变更为m.bxuu.net请收藏

主。”

    解缙组织起语言,字斟句酌的说道:“先洪武年,天下学子自小以古之先贤的书籍开蒙,而后读四书五经,习练八股文参加科举入仕,然今日之大世,八股取材已经注定落后。

    所以只读先贤古籍已是不行,教育,理当旁征博引。

    幼童入学,必先识字。《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即可。等孩子大上一些,再辅以其他的书籍课程......”

    解缙的话还没说完,就看到朱允炆抬手,当下便缄口。

    “朕的想法与卿有些不同。”

    朱允炆摇摇头,古人谈教育,还是过于保守和固执了。

    “卿所言,左右都绕不开国学,国学虽重,然仍取材狭隘,朕想除国学外,再添新课。

    孩童入学开蒙,理应识字,而等识字之后,国学只作为主课之一,数学、青史、思想政治都要有专门的讲师,而辅课也要有,包括工匠方面、行伍方面等都应存在。”

    朱允炆为解缙勾画的蓝图恢弘壮阔,让后者不禁瞠目结舌。

    “一日四个时辰与学堂之内,光读国学一课甚是乏味,理当劳逸相合,而且我大明的儒林学子多手无缚鸡之力,身形消瘦羸弱不堪,颇失男子气概。

    所以每天的课程之中也要加上适当的运动,古之君子六艺还有骑射剑术,朕觉得这就很好,取其精华之处,幼时教这些孩子强身练体,等他们大了,再教他们操戈骑马,射箭挥刀。”

    体育课、军训课,这两课在朱允炆的眼中那是相当值得学习的地方。

    “每旬十日的最后两天休课,每五个月放一个月的假期,正好赶在三伏、三九,谓之暑寒两假。而平素上学之日,辰时起,未时止。学堂管一顿饭,也算节省百姓的民力了。

    百姓苦寒,吃糠喝稀,孩子的身体营养哪里跟得上,所以咱们官办学堂,在这一块也不能省。”

    解缙频频吞咽唾沫,良久才回过神来。

    “陛下爱民如子,微末之中也能挂怀圣心,臣钦服,只是如此一来,开销颇巨啊。”

    “朕知道。”

    义务教育还管饭,百姓还不抢着头把孩子送进学堂之中,大明人口怎么说也有好几千万,如此庞大的基量,朝廷的财政支出恐怕比每年的军费还高。

    “所以朕也没有说要开设全国,慢慢来,就朕先前说的南直隶、浙江和江西三省,每个府只建一所,每年国库的岁入如果喜人,那就年年开、年年办。

    十年咱们做不到全国每一个县都有,那就二十年、三十年,朕相信早晚有一天,我大明每个孩子都能有学上、有书读。

    这是朕的梦想,也是大明的梦想,那就是将来一个贩夫走卒、官衙胥吏都比今日翰林院的学子还有才华。学习才能获取知识,而只有知识才能强国,才能与朕共筑大明梦。”

    学习强国、大明梦?

    自皇帝嘴里吐出来的新鲜词汇总是层出不穷,但其中蕴含的兼济天下的情怀,也让人大为触动。

    解缙忙拿笔抄录下来,觉得又可以从这两个词中衍生出不少的知识点,填充进《建文大典》之中了。

    “就按照朕的意思,卿擢人编著教材吧。”

    朱允炆汇总道:“国学、数学、青史、思想政治四大主课,分童学、少学、青学三级,童学即六岁至十一岁六年,少学为十二岁至十四岁三年,青学为十五岁至十七岁三年。

    青学结业之后,朕想这些孩子就可以参加大考了,届时朕就要在南京改制翰林院,作为大学,这些孩子大考过关,就全部收录进大学再学个几年,而后各归本乡参加省考入仕。”

    童学、少学、青学、大学。

    省考入仕、优者再参加国考,这就是朱允炆为将来大明的学生规划的晋升路线。

    “童学结业后可直接参加少学,少学结业要有考试,考定不过关的无法参加青学,同理,青学结业考试不过关的无法参加大学。

    选修辅课的,可以在少学结业考试不通过的情况下参加辅课的学堂,青学结业亦然。”

    甭管自己的想法要多少年才能全面落实,朱允炆一股脑的全都说了出来,先把教育体系系统的落实下来,将来再慢慢填充。

    “知识学的不够,当不了官没事,学个修船作工的技术也不错,再不然就学着如何当兵打仗,天下之大,总有他们一展才华的地方,实在是惫懒之徒,那就回家种地吧。”

    有大学,自然要有技校和军校。

    官办学堂,全面免费。

    穿越而来,朱允炆的梦想就是让这个国家有朝一日能够人人如龙!

    知识是科技大爆炸的先决条件,知识,也是一个国家想要快速扩张的必备基础。

    人的一生都需要学习,学习文化知识、学习人情练达,学习经商做艺。

    努力学习没有能够成功的有很多,但起码也算是努力过,不成是因为天地本就不公,非己之罪,但懒惰的人还要去非议别人的成功,那就是最大的不对了。

    朱允炆现在就是在给全天下所有人都能当首辅、当元帅的机会,能不能成,就看他们几十年后的造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