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章 自陈疏(第2/2页)皇明天子

重要通知:域名变更为m.bxuu.net请收藏

余的九成九都是最普通的百姓。

    其中最过于难缠的就是缙绅。

    缙绅,是国家权力、法律统治无法、无力达到最基层时,一种必然的“中间商”产物。

    大明在洪武年间,对贪官污吏的治理,同样对缙绅进行了全国范围的打击,这种打击的力度,在洪武年间和永乐年间一直持续,这也是当年的鱼鳞册和皇册,可以十分有效统计的原因。

    鱼鳞图册,是大明的丈量册,土地登记簿册,将房屋、山林、池塘、田地按照次序排列连接地绘制,表明相应的名称,是民间田地之总册。

    黄册,以户为单位,详细登载乡贯、姓名、年龄、丁口、田宅、资产,并按从事职业,划定户籍。

    在万历十五年的最后一次划分鱼鳞册和黄册之时,河南、湖广、陕西、山西、南直隶、浙江、福建等地的所有鱼鳞册和黄册的数字,和万历九年的大规模人口普查和田地普查,一模一样。

    缙绅横行,勋戚、退休官吏、宗族首领、巨贾们主导的乡野公共事务的结果,就是基层社会彻底的丛林化,涉黑涉恶势力和地方土豪地主,把持整个基层社会,进而向着朝堂索要更多的权力。

    “我们吃的饭、穿的衣、住的房、花的钱,都是大老爷们赏的,如果大老爷们不给,我们就吃不上饭、穿不上衣、住不上房,花不的钱,甚至请稳婆的钱都是大老爷给的,你凭什么说大老爷的坏话?!”朱由检看着手中的这份密谕,就是气的胸口疼。

    这是一份密谕,一个锦衣卫问地里的老农,问他们对缙绅的态度,老农可不懂什么缙绅,在他们口中,那都是大老爷。

    而大明的末年,正是这群看似有些木讷,甚至麻木的大明最普通的百姓们,拿着锄头、镰刀、木杆,将大老爷们的脑袋给砸了个稀碎。

    其中就有他朱由检的脑袋。

    张居正当年给出的答案是整顿吏治,张居正认为只要解决吏治问题,就可以解决这一切的问题。

    所以他亲自担任吏部尚书,整顿吏治,取得了卓效的成果。

    朱由检认为张居正作为一名政治家是极为优秀的,对于政治问题的解决方法,就如同班里的学神的答卷一样,照着抄一遍就行了。

    这抄作业的第一步,就让朱由检犯了难。

    当年张居正搞吏治整顿,也不是上了几封奏疏,和皇帝隔空商业互吹就实现了。

    而是经过了很多繁琐的步骤。

    比如第一步,京察。

    京察,是吏部考核京官的一种制度,讲究四格八法,洪武年间,三年一考。到了弘治年间,就成了六年一考了。

    四品以上的官员,由皇帝亲自考察,四品以下的官员,则由吏部和都察院会同考察,考核不过关,就会被罢黜,削职为民。

    但是这个京察的方式,却逐渐变了样,因为在天顺年间,对于谦完成清算的明英宗皇帝朱祁镇,将京察的方式,改为了自陈疏。

    何为自陈疏?

    就是四品以上官员的京察,不再是考核其操守、政务、年龄,而是改为了官员自己上书,让皇帝自己看着办。

    官员自陈,往往都只能谦逊为主,所以通常情况下的抬头都是【臣禀质庸愚,才猷浅薄,感德之情无穷,报德之才不称。言思供职,有负初心,蹉跎数载,碌碌无为。】而结尾通常都是请辞。

    大明皇帝当然不准,四品都辞了职,这么多的政事,谁来处理?

    朝臣们闹着辞职,皇帝直接驳斥,这京察,自于谦被清算,朱祁镇向朝臣们彻底妥协之后,京察就成了六年一度的大闹剧。

    嘉靖皇帝喜欢修仙,对于臣子的任免,完全随心所欲,压根就不跟你察来察去,自陈疏都是扔到小膳房的火炉里当柴烧。

    隆庆到万历十年,自陈疏被禁,海瑞远在福建,忘了这茬,到了往年京察的时候,因为自己南直隶的官职,隆庆二年,海笔架,还写了一封自陈疏送到了北京,送到之时,还闹出了笑话,

    隆庆皇帝笑曰:真果然,天高皇帝远也。

    万历十三年起,京察正式成为齐楚浙东林昆党们权斗的工具,每年的京察都会闹出一大堆的乱子,**星杀的人头滚滚,汪文言手里的血就少了吗?

    这种乱象,一直持续到了万历四十三年,万历皇帝再次启用了自陈疏的京察方式,这京察大舞台,才算是彻底落下了帷幕。

    齐楚浙东林昆党人,无不扼腕!

    这么好的大舞台,就这样被皇帝拆了,是在令人痛惜。

    朱由检要整顿吏治,自然要从京察入手,然后辐射各地巡抚,毕竟巡抚是二品官职,也在京察的范围之内。

    自陈疏的方式就是和稀泥,不可取。

    但是张居正的四格八法京察法,好用是好用,但是这玩意儿,却是一把双刃剑,用的好,吏治清明,可以继续推行朱由检的各种政策。

    但是用得不好,就是挑拨朝臣争斗,这争斗一旦起了头,想要平息,就不是你皇帝能够阻拦的了。

    斗争产生党派,党派之间你死我活。

    好不容易才平息了一些的党争,很容易因为京察这个斗争大舞台,再次变得汹涌起来。

    “王伴伴,诏狱里有没有吏治的人才?”朱由检开玩笑的问道。

    王承恩却没有马上回答,皱着眉头,思索起来。

    他作为皇帝的大珰近侍,这种时候说话,就是举荐,当然要仔细思量才是。1603458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