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老魏家的取经之旅(第1/2页)春秋大领主

重要通知:域名变更为m.bxuu.net请收藏

    这一天,魏相带着魏绛来到“阴”地。

    或者应该说,是魏绛带着魏相来才对

    毕竟,以关系上来算,魏绛是魏氏的家主继承者,他才是下一代的魏氏之主。

    只不过,魏相跟吕武远比魏绛接触得更多,交情方面也要区分厚与薄。

    魏相是来道谢的。

    他们在事后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魏琦本来应该在“鄢陵之战”给光荣了,是吕武进行了干涉,才避免魏琦战死沙场。

    不是魏琦觉得自己绝对打不过养由基……,其实不死的机率也不到一成,只是因为射了楚共王熊审一箭,本身想死,会死的概率也就成了百分百。

    如果吕武是单纯干涉魏琦与养由基的致师,事情的结果就不一样了。

    那样做的吕武必然成为魏氏的仇人。

    魏氏害怕的是拥有不尊重君权的名声,担忧成为迈向卿位的阻碍,不是其余的什么。

    吕武先去找国君。

    再有国君明确表示魏琦对楚共王熊审射箭,是出自他的授意。

    这样事情就变得相当简单了。

    朝楚共王熊审射箭的魏琦只是在遵从命令行事,不是他自己想射。

    这样一来,魏氏就不存在不尊重君权的污点了。

    事实当然不是那么一个回事。

    国君事先压根没授意魏琦对楚共王熊审射箭,只是事后将事情扛了下来。

    其余人不知道怎么回事,自行谋划的魏氏还能不知道

    如果进行区分,魏氏应该对国君感恩戴德,耐不住是吕武去找了国君,国君后面才那么干。

    那么,恩情应该算在谁身上

    各个家族未必知道怎么回事。

    后面,他们肯定会去进行调查。

    可能无法将事情完全地复盘,察觉到一些端倪则不困难。

    所以了,魏氏哪怕是装,也要装出必定要报答吕武的样子出来。

    “数岁之前,此地一片荒芜……”魏绛站在战车上,眺望一眼看不到尽头的农田。

    他也没少来“阴”地。

    也就是三四年前,脚下的道路还相当坎坷不好走,同时也看不到连片的农田。

    现在战车行走在平坦的大道之上,两边是已经收割完毕的农田。

    “田亩栽树,此举为何”魏相在思考这个。

    老吕家大肆开荒,破坏了原本的自然生态环境。

    后来吕武下令,农耕区每隔多少距离必须移栽来树木,又或是种下树苗。

    现在看到的就是,“阴”地农耕区里面,或百亩被几排树给隔开,又或是更短更长的距离必然有几排树。

    而水渠两旁,必然是有栽种树木。

    会这样,是吕武很清楚什么叫水土流失? 怎么都要挽救一波。

    这样导致的是? 老吕家的农耕区看上去人工规划的痕迹十足,却显得非常整洁与好看。

    不止是农田用树来隔开? 大道两旁其实也进行植树。

    现在树还小? 等它们成长起来的某一日,人走在大道之上? 也许伸手就能从树上摘果子吃。

    这种到处充满规划的景象很难在春秋时期看到。

    不止魏绛和魏相看了感到惊奇。

    包括早就习以为常的老吕家自己人,另外一些走过路过? 又或是刻意来老吕家的人? 一样会被震惊到的。

    “砌石为路”魏相打一开始最为关注的就是道路。

    他们在进入“阴”地之前,路看着平整却是泥土路。

    等待进入吕武的封地,路面看着是灰扑扑没错,车轱辘辗起来的感觉却是不一样? 能明显分辨出非常硬。

    当然不是砌来石头铺路啦!

    即便石料好搞? 又要耗费多大的人工

    他们走的是一条水泥路。

    至于铺下钢筋做的网

    那是没有的事。

    老吕家就算冶炼业越做越大,再怎么也不可能将金属用在铺路上面。

    打造兵器和甲胄要用到的金属太多。

    哪怕不弄军事装备,用在农具上不香吗

    吕武后来想明白了!

    要什么自行车。

    又没有载货几十吨重的重卡会来来回回,是不是

    地表挖了二十厘米的深度,铺上一层砂石? 组合起木板,再将砂石搅拌水泥的混合土浇灌下去? 弄成平整模样,一条水泥路就成了。

    “城之大? 亦不寻常。”魏绛离得近了才发现,不是城池的城墙? 是外围弄了数量不少的郭。

    在这个年代? 其实“郭”特指城池之外又修建不少“墙”。

    这种“郭”的城墙是不能合拢的? 要不然就成了违章建筑,属于违背周礼。

    它们的规格没有特别要求,爱建造几米高度或厚度随意,但是必须留下空隙,还不能建造城门。

    结果魏氏两兄弟,老远就看到前方有一座大城,等离得近了才发现不是那么回事。

    这些“郭”并不是随意建。

    城外的“郭”按照吕武的规格,一旦合拢起来,其实就会成为外城。

    并且,“郭”的规格借鉴了杨隋建造大兴城的“坊”制度。

    更直白一些,其实就是现代的“区”。

    吕武在“阴”地建城,更多的是一种实验性质。

    他需要累积足够的经验,以后再建城,超大概率会一下子就往大了来建。

    地点可以是在北疆的盆地那边。

    也能是在渭水边上。

    看到时候老吕家能将实际控制范围搞多大。

    水泥路从外围一直延伸到城池内,笔直地贯穿了整座城池,一直修到“霍太山”的山脚之下。

    “霍太山”面向西边的山体,能看到一座又一座的山庄。

    说起来,魏氏在“霍太山”也有一座山庄,只不过并不是属于他们,是吕武给魏氏长留的居住地。

    有相同待遇的还有韩氏以及智氏、赵氏。

    魏绛进入到城区,发现这边的建筑物也太整齐了一些,是其它城池所看不到的。

    建筑物并不另类,除了夯土墙之外,便是茅草屋顶。

    说白了,还是茅屋。

    每家每户会在前面留个院子,扎起篱笆墙将院子围起来。

    院子里面基本都有树,提供小憩的亭子,再来就是栽种蔬菜的田埂。

    这种规格的宅院,其实不是武士家庭,便是小贵族的待遇了。

    魏绛大道两旁的水沟给吸引住了。

    水沟当然不会是什么稀奇玩意。

    令他茫然的是,为什么每一条水沟都有流水,并且流水会从某个漏斗一般的装置倾斜到地下。

    “武建城之初先挖一物,为下水道。”魏相看魏绛一脸迷惑,解释道:“外引汾水之水入城,城内之水复而出至汾水会流。”

    道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