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明嘉庆,暗乾隆(第1/1页)鉴宝无双

重要通知:域名变更为m.bxuu.net请收藏

    老郑又是拱拱手,接着又向吴夺要联系方式。

    吴夺也不好不给,就这么互换了一下。

    老郑就此要走,姚知源似乎还有话和他说,说这就要去店里了,便和老郑一起走了。

    吴夺看看时间,八点刚过,于是便继续再逛一会儿。

    就今天这个势头来看,似乎碰合眼东西的几率比较高啊。

    虽然这么想,但继续往下逛,却又没碰东西,直到快到头了,才在一个拐角位置的摊子看到了一只青花碗。

    碗型优美挺拔,所以才引起了吴夺的注意。

    这青花碗的口径有个十五厘米左右,八宝纹饰,盛开的八朵莲花分别托着宝瓶、伞盖、双鱼、莲花、法螺、**、吉祥结、尊胜幢。

    不过吴夺看到的时候就晚了一步,还没蹲下,一个蹲在摊子前的油头粉面的男子就先给拿起来了,拿起之后还笑着对摊主说,“粉彩,这新货有一眼啊!”

    看来是熟客。摊主看着有四十多岁,收拾得也挺整洁,不过比起油头粉面的男子,那就显得朴素了。

    吴夺也蹲在了油头粉面的男子旁边,一边顺带看着他手里的青花碗,一边心道:碗是青花的,叫“粉彩”,可能是摊主的外号,难不成他精通粉彩瓷器?

    吴夺有所不知,这摊主外号“粉彩”,是因为刚入行的时候,走宝卖漏了一件明代的斗彩小瓶;他给当清末的粉彩卖了,后来这玩意儿倒了几倒,隔年了一次大拍,这事儿还让别人知道了,给传开了。

    其实,对于行里人来说,斗彩和粉彩一点儿都不难分辨,但这摊主当时刚入行,而且主要做杂项,就闹了这么个大笑话。

    由此也在市场里“传为美谈”,他也落了个“粉彩”的外号。

    一开始人家这么叫他,他还吹胡子瞪眼的,后来也就习惯了。

    男子说完,注意到吴夺也在看,毫不在意,手拿着碗翻底之后,还往吴夺面前挪了挪,“哥们儿一起看。”

    碗底圈足内有款儿,青花篆书:大清嘉庆年制。

    “嗐!我还以为乾隆嗯,搞半天嘉庆。”男子有些失望,但还是问了一嘴,“粉彩,什么价儿?”

    摊主低头点了一支烟,伸了一个巴掌。

    “五千?行,给装起来吧!”男子嘻嘻笑道。

    “别瞎呛,你不要,旁边的小兄弟准许要呢!”摊主也不急,一字一顿接口道,“再添个零,一口价。”

    “嘉道的东西,勉强也能玩儿,不过你这价儿肯定出不去。”男子一说“嘉道”,嘴里自然而然带了点儿蔑视的口气。

    现在嘉庆、道光的瓷器,乃至更晚的清末瓷器,价钱也来了,但对于一些资深玩家,还是有些不屑的。

    俗话说“嘉道不分”,所谓“不分”,其实就是带着蔑视的。清三代康雍乾,买卖瓷器,都会分得清清楚楚,一到嘉庆和道光,就成这样了。

    早些年的时候,清代的瓷器,大部分人只认清三代康雍乾,后头的统统被归类为大路货。买个康熙的瓶子,送你个光绪的碗,那都好说。

    如果看看老版的《中国陶瓷史》,就会发现,清代瓷器介绍完了乾隆,结束了,哦,还有一句,就一句:嘉道之后,江河日下······

    这书很权威,嘉庆之后,官窑瓷器的确是江河日下。比如清三代盛行的“缠枝莲”,画工繁复精细,到了嘉庆以后,就变成了“勾子莲”;什么意思呢?一笔勾下去,一朵简易版莲花就出来了。

    还有,比如雍正青花不少会出现釉面不平的情况,被称之为“橘皮釉”,但是到了嘉庆之后,釉面不平的情况则被称之为“浪荡釉”。橘皮,想想还是有美感的;但是浪荡,像波浪荡漾的釉面,那就难看多了。

    男子一边说着,一边就把碗给放下了,“粉彩,有清三代的东西言语一声,我先去逛逛,今天中午请你喝酒!”

    “你快拉倒吧,回回说请我,就请我喝过一瓶北冰洋,还是快过期的。”

    摊主还没说完,男子已经在人群中挤没影了。

    男子甫一放下青花碗,吴夺就给拿了起来,他早就在盯着呢。

    虽然是嘉庆的款,但吴夺觉得有点儿不太对劲儿。一般来说,嘉庆青花的釉会比较稀薄,青花发色也比较暗淡。但是这只碗,釉水还比较肥,青花发色也挺鲜亮。

    还有,这佛教八宝,也带着乾隆时期的风格,画工也不弱。

    闲话少说,一听解惑。

    嘉庆元年······

    原来如此!

    嘉庆元年,乾隆还没驾崩呢,是太皇。这时候的嘉庆官窑,其实还是“乾隆官窑”。

    嘉庆元年,对老百姓来说是改元新年号了,但是在皇宫里头,那得说乾隆六十一年。

    在乾隆当太皇的那几年,官窑虽然已经开始衰落,但还是有过一些好东西的。

    更有意思的是,这时候的官窑,同样的东西,通常会做两个或者两批,一个落款“大清乾隆年制”,一个落款“大清嘉庆年制”。

    御窑厂的人也不是傻子,两头都不得罪,而且质量也必须一样。

    “五万确实高了啊!”吴夺拿着这个青花碗,对“粉彩”摊主开了口。

    碗,在瓷器里头,属于“趴着”的,不是什么档次的器型,嘉庆官窑青花碗,一般的行情,也就是两三万。

    但实际,这属于精品嘉庆官窑,行情不一样。这只碗保存完整,画片有特色,画工比较满,胎釉和发色都不错,若是行家高手,靠眼力怕也能得出“明嘉庆、暗乾隆”的结论。

    总体来说,差不多是十几二十万的东西。

    这种漏儿,实际已经很难碰了。

    摊主或许对嘉庆官窑的认识没那么透,而且今天应该是刚摆出来,还没遇个真正懂行的,又被刚才的男子呛呛了一通;要不然,怕是不会报这么低的价儿。

    再或者,这碗也可能被当成高仿,仿清三代的瓷器技术难度要求越来越高,这些年清晚期的瓷器也出了不少高仿。

    “小兄弟,虽然我瞅他不爽利,但五万真是一口价,我这昨晚才刷干净呢!”

    “噢?这是下乡收的?”吴夺一听,不由问道。

    “对啊,东丘县老宅里的东西。”

    “再便宜点儿。”吴夺笑笑。

    摊主没说话,而是往吴夺左右两边看了看。

    吴夺左边,是个五十岁下的胖胖中年男,右边则是一个穿了黑色外套的老头儿,这俩人看似漫不经心地扫着摊子的东西,但是眼睛的余光,都盯着吴夺手里的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