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孟浩王维(第1/1页)我竟然是李白

重要通知:域名变更为m.bxuu.net请收藏

    开元八年春闱的日期,最终定在了四月初九。

    一共三天,自四月初九日开始、十二日、十五日,考三场,每场一天。

    由于李客已经携家人从蜀中往长安而来,玉真公主便将位于崇仁坊的一处宅子送给了李白,好让他安置家人。

    李白还真有点汗颜,仿佛自己也成了那专门吃软饭的小狼狗。

    玉真公主便温言安慰,说他鼓捣出来的那个活字印刷非常赚钱,现如今长安书坊名声在外,简直就是日进斗金,这座宅子就当是奖励了。

    李白这才释然。

    他做了九品太常寺司乐的事,也早已经写信告知了家人。

    因此,接下来,他只需要安心备考,迎接家人的事,自有青子操心。

    四月初九,天还没亮,李白便被青子早早喊起了床。

    洗漱、用饭完毕,玉真公主早给他预备好了马车。

    青子提着考篮,同他一起上车,送他去礼部南院应试。

    唐代的进士科考试,远没有宋、明、清时期那么完善。

    进士科的考试地点,设在礼部南院。

    明经科及其它杂科的考试地点,则设在吏部院内。

    其实,两个考场相隔也不远,因为礼部与吏部,同属皇城之内的尚书省,所以办公所在地自然相邻。

    由于,前来应试的举子几乎是共同进场,故而此刻,全都聚集在安上门之外等待开考。

    李白一路而来,透过车窗望去,路上全是赶往皇城应考的举子。

    有的竟是丫鬟、小厮、仆役同行几人,提灯的提灯,挎篮的垮篮,蔚为壮观。

    也有不少,同他一样是乘马车前来的。

    还有那坐轿的,更是前呼后拥、仆役成群。

    待赶到安上门外一看,我滴个天!真是人山人海啊!

    相熟的举子们,扎堆聊着天,除了有青年、壮年、竟然还有白发苍苍的老翁!

    看的李白咋舌不以,感觉这热闹程度,简直堪比年节庙会。

    等了约有半个时辰光景,小黄门捧着圣旨到了。

    皇帝钦命中书门下平章事崔湜,吏部侍郎卢怀慎,礼部侍郎王晙,文选司郎中李元纮,考功司郎中郑嵩,带领众人祭拜孔子先师。

    祭拜结束后,在一声洪亮的:“开龙门”呐喊声中,由吏部侍郎卢怀慎担任知贡举的,这一届科举取士便正式开始了。

    李白打发走了青子,便跟随着人群排队,等待着守门卫士检查完毕,好入皇城。

    他看见,举子们入场,官吏与兵士们检查的都很仔细。

    发髻都打开,衣扣也解开,笔、墨、纸、砚、统统检查。

    更受不了的是,连携带着的食物都不放过。

    那些兵士们,搜过了身,检查过了靴子的手,也不管干净不干净了,抓起举子考篮里的胡饼、干粮,就是一通揉捏,看的李白直皱眉头。

    估计今天,玉真公主给他准备的干粮,一会儿他是无论如何也吃不下去了!

    好不容易进了皇城,在吏员、书办们的指引下,李白终于来到了礼部南院。

    由于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举子,相比于明经诸科少的多。

    故而,此时聚集在礼部南院里的举子,大约也就只有一千多人。

    其它的五六千举子,此时全都已经分流到了吏部都堂。

    待到落座,天色已经大亮。

    李白前后左右瞅瞅,见众举子大都神情紧张、如临大敌。

    鲜有像他这么没心没肺,东张西望、看稀奇看古怪的。

    还好,此时不用像明清两代那般进考棚、落锁。

    士子们全都跪坐在筵席之上,一人面前一张条案,还真有点现代教室的赶脚。

    环顾一圈之后,李白也就索然无味了。

    从考篮中掏出笔、墨、砚台之后,他也像大多数人一样,眼观鼻鼻观心,静等开考。

    片刻之后,礼部侍郎王晙,与考功司郎中郑嵩,前来巡视并宣读了考规章程,进士科的第一场贴经考试就开始了。

    待书办们发下考题之后,李白才明白,原来所谓的贴经,搞了半天就是填空题啊!

    在九经的范围内,选定一段文字,将要考内容用纸条贴上,这就是贴经。

    唐朝时,《春秋》分为“三传“,即《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礼经》分为“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

    这六部书再加上《易》、《书》、《诗》,并称为“九经“。

    考试内容也不多,李白粗略扫视一遍,发现大概有十多道题吧!据说答对一半就算过关。

    阅卷程序也没有明清两代那么复杂,这里采取的是淘汰制考试法。

    也就是说,第一场若是没过关的士子,第二场试就没有资格参加了。

    三场考试,一般情况下都是按照贴经、策论、诗赋的顺序来进行的。

    贴经这种基础性学问,用来淘汰人,实务策用来选定进士,最后的诗赋,考验的是士子的文学功力及文学天赋,孰优孰劣一目了然,用来定名次最是合适。

    当然了,万事皆无绝对,有的主考官可能也不这么认为,故而也有打乱顺序的情况出现。

    李白的优势在诗赋,至于贴经嘛!过关自然是不难。

    仅用半天,李白就答完了试题,见已经有人交卷,他便也不再枯坐,起身交卷之后,出了礼部南院。

    刚刚行至礼部门口,远远的就听闻,两名士子正在谈论科试,言语之中隐隐约约似乎还提到了自己的名字。

    “摩诘兄!出来的这么早,想必成竹在胸啊!以你的才学,今科想必我大唐要诞生最年轻的状头了!”

    “浩然兄说笑了!今科有兄长与那李太白在,状头岂是在下所能够奢望?”

    李白与他们插肩而过之时,望了他们一眼,见这两名士子,年长的约莫三十多岁,年轻的似乎与自己相若。

    心中还纳闷呢!

    “磨叽兄!好媣兄!真特凉的会起名!合着是两个粘糊蛋啊!”

    正自腹诽间,他突然一下子反应过来了。

    摩诘兄!不就是王维王摩诘吗?浩然兄!不就是孟浩孟浩然吗?

    原来是这两货!

    老孟!和隔壁爱偷瓜的老王啊!

    心中有了数,他便返身而回,笑着抱拳道:“浩然兄!摩诘兄!久仰久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