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 说服(第1/2页)异世明皇

重要通知:域名变更为m.bxuu.net请收藏

    既然想到联合林丹汗对付皇太极,那我就得早作打算。如何结盟呢?估计林丹汗提出互市那是肯定的,中原的茶叶,盐巴都是他们的必须品;原先每年的百万赏银自然也少不了。虽然这笔花费很大,但要是能从蒙古人那里得到优良的战马,并且在辽东战场上得到他们的兵力援助,那么还是很值得的。

    只是谁去合适呢?我把朝中大臣都过了个遍。不过无论派谁去,都要先说服朝中的大臣。第二rì早朝,就此事我征询了下臣子们的意见。但没想到,一开始就遭到了反对。

    首先站出来的是礼部右侍郎温体仁,老实说我不是很喜欢这个臣子,一个在明史上位属jiān臣的人实在让我实在没有好感。要不是他资格老,又没有什么把柄让我抓,我早就让他回家养老去了。

    “皇上,老臣以为我大明乃天朝上国,蒙古不过边患而已,与其和谈有失国体!再者现在顺义王(明朝册封俺达汗的王位,现指其后裔)已被辽东的察哈尔人所杀,察哈尔人犯我国威,如何能与其行款和谈!自万历朝年间开始就有边臣以重金谋求蒙古人对付女真人,但花费了数百万,蒙古虏人未见其破敌相报,反而数次扰我边境。老臣以为,应该发檄文到九边,严命边城总兵整饬兵备方是正道。辽东建虏有袁崇焕在广宁驻守,已不成心腹大患,况且借虏人之力终究是冒险之举。人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若蒙古女真两虏暗中勾结,则我大明危矣。因此除广宁一线外,山西大同,宣府,延绥须得部兵以防万一。我大明政通人和,厉兵秣马才是取胜之道!”

    这个温体仁啊,我还以为他要老生常谈一番,宣扬下大明上朝的面子,但后面所说的却也不是一无是处。至少整顿八边是我一直来就想作的事情,但边防不比内地,一旦边防崩溃,不单是士卒作乱,而是外侵会随之而来,须得谨慎才行。除了辽东,其他八边最重要的要塞莫过于大同,宣府。因为大同直接面对的就是察哈尔的老窝归化城,而宣府则受到蒙古跟女真人两路的压力。

    温体仁讲完,其他的大臣也点头附和。蒙古人背信弃义那是满朝皆知,在遵化之战的时候,林丹汗就曾经率兵到大同,想乘机讹诈边防将领,直到大明取胜他们才退去。再者大明如今财政入不敷出也是不言而喻。如今再用银百万去接纳林丹汗,反对者居多。

    “其他大臣的意见呢?”

    各部大臣都相互低声交耳,他们在等最有说话权的人出来。这个人自然是内阁大臣孙承宗。边事上,孙承宗的意见一向为皇上所看重,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事情处理的办法。好一会孙承宗才出班,各个大臣都安静了下来。只见孙承宗道:

    “皇上,微臣以为温大人所言极是。”

    其他大臣们都松了口气,既然孙内阁支持,自然就不需再跟那个什么林丹汗去讨价还价什么的。跟蒙古人和谈对他们而言,决不是什么光荣的事情。

    孙承宗继续讲道:“微臣以为在大同,宣府两处重兵布防是必须的。蒙古人与我大明相持两百余年,太祖皇帝置九边就是为了防止北虏入侵。英宗,世宗时蒙古都率兵来犯京师,大同作为京师北面门户,应当严防小心。”

    “大同,宣府布防朕是同意的,这点你不用再讲,与林丹汗的结盟你怎么看?”我急于知道这老臣子对于和谈的态度,要是内阁都反对,那就几乎没有戏了。

    孙承宗看出了我的意思,连忙奏道:“皇上,微臣以为如今辽东战事处于相持阶段,若是能加入蒙古人参战自然是极利于我大明。但蒙古人反复无常,臣以为须得稳重才是。”

    这算是一个中规中矩的回奏,也没有把话说死!我正思虑如何说服臣子的时候,又有人出来说话了!

    “皇上,微臣以为不可!”说话者是詹事府少詹事郑以伟,这位老夫子修洁自好,书过目不忘,文章奥博,大道理一套一套,我就是顶他不顺才让他到詹事府去。他可以说是明朝科考八股培育出来的典型学究。几乎说行事言行都引经据典,你也找不到毛病。但要他拿出办法的时候,他们就会说人心,天意,要仁德服人的话。我不是很想听他现在讲大道理,但朝会上我又不好阻止大臣上奏,只好打起jīng神道:

    “郑爱卿为何觉得不可?”

    郑以伟没有说话,而是直接跪了下来叩头道:“臣认为结盟不可议!皇上难道忘了两宋朝的前车之鉴了吗?”

    此话一出,下面的臣子无不肃然,都替他捏了把冷汗。郑以伟所说两宋朝,就是指北宋与南宋。明人都以继宋为正统,根本就没有承认元的地位。北宋末年,北宋联合金国攻打辽国,结果连京城都给了人家,南宋末年,联合蒙古攻打金国,结果连宗庙社稷都给蒙古人占去了。这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虽然很多人都知道,但都不敢讲出来。毕竟拿大明跟亡国的两宋相比是十分忌讳的事情!满殿的大臣都在看着我,看我如何处置这出言无状的郑以伟!

    我看了下跪着的郑以伟,不禁有些佩服他的勇气,可惜他不是我现在所需要的人。对于一个皇帝而言,他的人才要求往往就是那样的矛盾。对于一个有能力的君主,自然要求臣下的能力也是出众,而且最好都是能独挡一面的人才。但皇帝往往考虑身后事的时候,为所谓的千秋万代考虑的时候,他们首选的臣子就是些愚忠有气节的。但是,往往这部分的臣子,大都是些空谈而无干才的。就拿大明而言,太成二祖建就的繁荣帝国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下,慢慢的削弱。

    “起来吧!郑爱卿也别跪着了。”我望着有些错愕的臣子道,“此时不比宋朝,朕也不是那糊涂之君,不可比,不可比!既然大家对于大明与蒙古结盟的事心存疑虑,那朕决定先派出使者到察哈尔部探探虚实。至于几位爱卿讲的布防之事,大同,宣府两处朕也觉得应该派人前去整治,大同方面朕已经有了人选,对于宣府各位有何意见?”

    兵部尚书王永光道:“启禀皇上,宣府总兵侯世禄甚是称职,臣以为只要兵部发文整饬便可!”

    兵科给事中李觉斯道:“微臣以为王尚书此言不当,若侯总兵称职,宣府又怎会兵员虚浮,士卒鼓噪呢?”

    虽然李觉斯说的是天启朝旧事,但朝中皆知。王永光给问了个大红脸:“这……”

    我暗思这个侯世禄看来是带兵打战有一手,却懒于宣府后勤,要是能换一个好一点的将领也不错。

    “其他大臣还有什么人选吗?”

    “微臣以为抚宁伯张承翼可任!”说话的是中军督府提督郑其心。

    “抚宁伯?”我有些疑惑,这是懿安皇后的堂兄,礼部尚书英国公张惟贤的侄子。若不是他们讲起我倒实在没有什么印象。

    “皇上,抚宁伯原是滦平的守备,向来治军严谨,因魏党作乱朝纲之时被罢免闲住,臣以为抚宁伯可任。”

    嗯,这也算是一个可用之人,对此其他大臣见孙承宗没有说话,也就没有什么意见。毕竟现在能有干才的人不多,其他的都已经身居要职。唯有英国公出来道:

    “皇上,臣恐抚宁伯不能胜任,请皇上另选贤明!”

    “哎,举贤不避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