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章 熬,大家都在熬(第2/2页)从头再来

重要通知:域名变更为m.bxuu.net请收藏

字的文章细细读了五遍,闭目想了一个小时,这才打电话到北京:“表姐夫,我这里有一篇稿子。  想请你过目看看。  ”

    第二天下午,何詹赶到江城,和省委副书记农彬碰头后觐见了分管宣传的江城市委副书记赵耀宇,随即,《江城日报》刊登了一篇题为“农村问题、农民问题、农业问题不可不察”地长篇论述。  很快,这篇文章由省委曾书记亲自批示。  下发各级党政部门广泛展开大讨论,省委和市委两级政府专门指定专人收集和整理反馈上来的意见。

    根据整理,讨论中基本对三农问题的重要性无异议,但如何解决三农问题产生较大分歧。  何詹据此对罗翔苦笑道:“你的建议太大胆太激进,引起的争论不是一般大。  你看看你的设想:废除特产税农业税,实行农民的真正国民待遇,自愿原则上尽可能消灭农民,鼓励他们放弃土地转为城市居民。  ”

    罗翔笑道:“您心里有数呢,去年国家财政收入5千多亿,特产税农业税有多少?一百多吧。  为这一百多亿耗费的成本起码要翻一番。  几亿农民增加多大负担?至于为什么提出放弃土地我说地很清楚了,我国用全世界7%的耕地养活全世界22%的人口。  换句话讲,我们的耕地人口负担率是世界平均值的三倍多。  于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办法是限制农业用地转为其他用途。

    但换一个角度考虑问题呢,我国人口密度是世界平均值地三倍。  如果把西藏,新疆,青海地广人稀的地区去掉,人口密度还要翻番,比如东部地区的人口,应该是世界平均值的十几倍。  所以问题不是农业用地紧张,而是全面的土地紧张,不是农业用地效率很高,其他用地大量浪费,而是恰恰相反。  要解决土地紧张,除了侵略扩张就只有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节约土地。  而农民进城是可以节约土地,因为他们在农村占用的土地比在城市里占用的多,而且多半是比较好的地。  每有一个农民进城,虽然占用了一小点城市用地,但是增加了较多的农业用地!”

    何詹点点头又摇摇头,“粮食问题呢?没有农民种地发生粮食饥荒怎么办?”

    罗翔轻笑道:“老师,这又是一个误区,咱们几千年来怕缺粮饥荒怕惯了,其实,中国并不缺粮。  历史上的饥荒根本原因是交通不畅,浪费在运输上地时间和粮食太多!”

    何詹尖锐地问道:“几十年前又是怎么一回事?不是交通吧?”

    罗翔早有准备,振振有词的答道:“不错,59年到62年饿.死.了两千万人,可那是因为市场不畅,粮食从更稀缺地地方运到了不稀缺的地方!就在59年,我们还出口了500万吨粮食,足够两千万人吃一年的粮食。  现在的情况是什么?中国大踏步融入世界,我们粮食进口最多时也不过两千多万吨,占国内总消费量的4-5%。  所用外汇二三十亿美元,占出口创汇的1%多一点。  您用石油进口比较一下,能源每年要用一百多亿。  所以,只要世界粮食市场还在运作,咱们绝对饿不死,我们有足够的钱买粮食吃,即使粮价翻番也不足惧,饿死人是因为没有了粮食市场!在粮食问题上,我们最重要的国策是保护国内外粮食市场,而不是直接去增加粮食生产。  ”

    何詹目瞪口呆。  。  。  。  。  。

    省委指导的三农问题大讨论持续时间不长,随着4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长篇通讯《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的问世,14日国家组织向孔繁森学习活动。  其后又是陈.云同志逝世和体改委发布《关于1995年经济体制改革实施要点》,工作的重心很快转移到城市,转移到国有企业改制。  就算如此,何詹和他倡导的三农问题还是落入一批高层领导视线中,5月8日,何詹被江城市委任命为栖武县代县长兼县委副书记,三个月后又任命为栖武县县委书记兼县长,俗称“一肩挑两担”,他的高升比原来历史里早了整整两年。

    何詹和他在省里的后台农彬都知道罗翔在其中的作用,可两个人皆是不言不语,仿佛贪污了小伙子的功绩。  罗翔却清楚并非如此,难道《人民日报》写出引导全国大政方针的那些大秀才们都成为一路诸侯?笔杆子的作用仅仅在于吸引注意,绝非成败关键。  就拿农彬来说,一篇乃至十几篇类似文章也不会使他登顶为省委一号。  罗翔现在要做的只有踏踏实实用时间熬内功,等候何詹青云直上时的提携,他要用时间换资历。  。  。  。  。  。  换财富。

    -------

    继续求票。  。  。  。  。  。  。  。  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