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通知:域名变更为m.bxuu.net请收藏
自从黎笋1969年上台以来,越南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当时的中国又正处于“十年动乱”期间,本来并不富裕的中国经此劫难,经济问题更是雪上加霜,对越南的无偿援助较越南抗美期间有所减少,于是黎笋改弦易辙,傍上了苏联,全不拿中国人民的友谊当回事,忘记了自己在中国的帮助和参与下才得以完成抗法、抗美战争的胜利,走上了亲苏**的路子。/ .В 、 /可惜当年中国人宁可自己饿肚子,勒紧了裤腰带,在经济环境如此恶劣的情况下,硬是从牙缝里挤出了几百亿美元无偿援助给了越南。这笔钱放在现在对一个国家来说也许不算多,可是对于当时一个普通工人年收入不过300多元的中国来说,绝对是一笔巨款。
自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了改革开放的政策以后,中国的经济迅速崛起,这对于越南本没什么影响,可是黎笋集团由于受苏联当时政策的影响,开始对中国进行挑衅。中国一直照顾着传统友谊,并没有理会。谁知道越南的胃口越来越大,甚至有了领土的想法,这就不得不对它的举动做出反映了。套用一位老将军的话:南边的小朋友不听话,是该教训一下了。于是,中国云南、广西两个方向9个军在1979年2月17日同时打响,一场旨在教训一下越南的“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了。
这个时候,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进行的时间开始还没多久,加上战斗成一边倒的态势,中**队推进很快,又基本上是大兵团作战,越南军队就是想抓俘虏也没有几个好抓的,再说了,他们连退守的时间都腾不出来,那还有心事想着抓俘虏的事?不过好歹也是一场战争,双方动用的兵力多达几十万,随便也能“捡”到几个的,更何况越南当时还在跟柬埔寨进行战争,一些柬埔寨的重要军事人员就被关押在了越南。
越南的战俘营可是有一些年头了。要么就是当年法国人和美国人用来关越南人的,要么就是越南人用来关法国人或美国人的,当然,这里面还要加上日本人,反正几乎就没有停止使用过,时间长的甚至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也就是法国殖民时代。
位于河内附近的这所战俘营应该算是越南条件最好的战俘营了,它始建于1885年法国殖民时期,周围四面环山,在越南历次战争中,这里关押过越南阮氏王朝的皇亲贵胃和抵抗人士,然后是日本人用来关押法国人和抵抗人士,结着越南人又用它来关押日本人,再下来是法国人用来关越南人,然后。。。。。。
现在,这个战俘营里关押着38人,主要是由两方面组成。人数最多的是广西方向某军一支穿插部队,共计18人被关押在这里。然后就是云南方面某师的一支穿插部队,有13人,其他的就是一些零零星星的,要么就是战场上迷路的,要么就是穿插时掉队的。其实,越南抓到这帮人还真不容易,可以说有点瞎猫碰上死耗子的味道。
先是广西方面的18人,他们是一个排的,执行穿插任务的时候,使用的地图与实际地形有很大区别,可是战士们干劲很大,穿插速度也很快。但是经过了连续一天一夜以后,副连长张喜航才发现,他们当时的位置已经超出了地图上的标示,根本就是在了一个完全不清楚的地方上。
就在张喜航四处派出侦查员搜索地形的时候,一个成建制的越南步兵团围了上来,战斗只进行了不到一个小时就结束了。没办法,除了全排伤亡过半以外,自动武器消耗弹药太厉害了。虽然执行穿插任务的战士几乎都多携带了一些弹药,但是相对每分钟可以消耗几百发子弹的自动步枪来说。每个人带的150发子弹根本打不了一会。弹尽粮绝之际,排里的同志们商量着,到底是用“最后一颗手榴弹”和敌人同归于尽,还是等进了战俘营后与敌人进行周旋,等待组织上的援救?
张喜航看着牺牲的战友和手中没有了弹药的冲锋枪想了很久,真的向革命烈士那样与敌人进行肉搏?这显然不合理,没等靠上去,敌人的子弹就会射穿战士们的身躯,根本没有机会。还不如当战俘,只要能活下来就是机会!他将自己的想法跟几个班排长一说,大家也都认同。于是,这场战斗中幸存下来的18名战士成了第一批入住战俘营的战俘。
后来他们才知道,因为一处没有在地图上标示出来的磁铁矿让他们走错了路,毕竟是按照指南针走的,仪器的东西,有时候也不可靠。
至于云南方面的兄弟部队就更冤枉了。他们为了保证穿插任务的顺利进行,特意从当地找了一名“华侨”担任向导。为了照顾老百姓,为他们领路的向导除了可以得到大量的军用口粮以外,还可以有一定的现金收入。
有人带着走当然速度快了许多,毕竟云南方面山高林密,道路情况复杂,可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那个带路的“华侨”本就是一个汉奸,不知道他通过什么手段,将穿插部队的路线告诉了越南方面(毕竟是本地人,一看地图就想到了)。于是,当部队行进到一处山崖公路的时候,几部越南坦克前后一堵,再加上山顶越南士兵的狙击,不到半个小时,一个连的战士,除了牺牲的和跳崖的,剩下的十多人全部被俘,接下来,他们就被越南某部当成了重大战果送到了河内。
王晓东是战俘营里年龄最小的战俘,今年还不到17岁,按说他这么大的孩子还应该在学校的,不过他不一样。从小在部队长大的他本来就是一个调皮捣蛋的主,他那个当副团长的爸爸看他实在不是读书的材料,秉承了部队的一惯传统,将他送到了部队。更是为了锻炼他,副团长将王晓东送到了条件最艰苦的边防部队。
谁也想不到,王晓东来到部队以后,简直就是如鱼得水,别看他连初中都没有毕业,可是从小耳濡目染,对部队的情况清楚得很,整天偷懒耍滑,可偏偏谁都拿他没什么办法。谁要是不服气,他就敢跟谁耗上,不管比什么,就算比不过老兵,可是在新兵里面也算是头一个了,新兵训练的那些科目对他来说就是小菜一碟,从小就是这么训练出来的,不管是内务、队列还是射击、投弹,样样不落人后,单兵武器摆弄起来根本不需要人教(从小就玩惯了)。这样一来,谁也不知道该拿他怎么办了。平时就算有些小毛病,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不过为了不让他身上的一些习气带坏了其他同志,营里面只能把他安排当通讯员,反正就是让他一个人呆着,别影响了其他人(当然,他父亲的面子还是关键)。
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以后,他们部队也投入了战斗。当时电台已经配发到了连级单位,单独出任务的连排级都有电台,王晓东这个通讯员算是没什么事干了。不过毕竟是部队的孩子,对战斗有特殊的**,看着别人在前面打得热闹,王晓东的心里急得火烧火燎的。好不容易,下面一个连级单位的电台没有电池了,让后方给送。本来这样的工作可以安排军工或后勤送上去的,可是王晓东一听有这样的事,连忙跟营长请战,要求自己去送。营长也考虑到这是战时,保障通信联络至关重要,再说这一路都是我军的控制区,于是答应了王晓东的请求,派了两个战士跟他一起去送电池。
谁也没有想到,三个人走在半路上,正碰上一小股越南的穿插部队,他们凭借着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