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县简介(第4/4页)重新起航

重要通知:域名变更为m.bxuu.net请收藏

  平阳木偶戏,又称傀儡戏,它是以提线为主,集布袋、杖头、人偶等四位一体的综合木偶艺术,民间还传承着古老的药发木偶。平阳木偶戏,历史悠久,早在南宋时期平阳民间就有木偶戏活动,另外平阳还是南戏的发祥地之一,自古以来就流传着“平阳出戏子”之说,如南戏的《张协状元》第53出就有一段借鉴木偶戏“舞鲍老”的场面,平阳木偶戏尊崇杭州府铁板桥头田都元帅为祖师爷。

    平阳木偶戏在明清之季相当盛行,通过与南戏的互相借鉴,从较原始的歌舞表达逐步走向较完整的故事情节演绎,从剧目、曲牌到表演等程式对南戏的大量吸收,使木偶戏艺术逐渐走向发展完善。明姜准在《歧海琐谈》中载:“山人黄子复擅巧思制木偶,运动以机,无异生人。”明朱谏《观傀儡戏十首》之一中写道:“小女群看傀儡场,风飘彩袖各郎当,锦棚不觉灯花落,又报东方晓日光。”清徐珂编的《清稗类钞》中说“温州土俗尚傀儡之戏,名日串客。”方子颖《温州竹枝词》:“鳌山台阁列层层,傀儡频年百戏增。”郭仲岳《瓯江竹枝词》:“台前灯彩衬高低,串客衣冠亦整齐,傀儡登场频一笑,有人暗里费提携。”由此可见到了明清,木偶戏在温州民间已相当盛行。

    到了解放初期,平阳民间有提线木偶42班,布袋戏75班,杖头木偶1班,从业人员500多人。

    平阳县木偶剧团前身为乐声社傀儡公班,成立于1919年,在民国期间,曾巡演闽、台及江浙一带,享有盛誉。新中国成立后,归县属重点木偶团,1954年《断桥》首次晋京演出,名振京华。1981年儿童剧《时针飞转》二次晋京参加全国木偶皮影戏会演,受到国家领导人和专家高度好评,该剧还为全国人大、政协及三军代表演出。1992年再次晋京参加全国木偶皮影戏会演,演出《水漫金山》荣获13项大奖。该团分别在1995年、1997年、2001年和2002年四次出国交流演出,深受好评。2003年该团的人偶剧《神奇的雀翎》参加全国木偶皮影戏“金狮奖”大赛,再次捧回“双金奖”。

    建国17年以来,平阳木偶戏枯木逢春,取得了很大成就。文革十年(1966-1976),遭受夭折,剧团撤销,人员归田。1978年恢复成立“平阳县木偶剧团”,集提线、布袋、杖头、人偶为一体。改革开放20多年来,平阳木偶剧团荣获省市及国家级200多项奖项,扬名中外。

    平阳县木偶剧团现已成为浙江省唯一一个的专业综合木偶艺术团体,演员年龄老化,戏曲市场不景气,已濒临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