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事故(第1/1页)戏天宝

重要通知:域名变更为m.bxuu.net请收藏

    同样的手段,换了套说辞,赵志又转了两家店铺,出来的时候已经是正中午时,赵志难得大方的拍了拍刘老的肩膀:“走,请你去大酒楼好好吃一顿!”

    赵志在刘老的带领下,走进了一家名字超级俗气的“醉仙楼”。

    名字俗气,手艺那可是绝对不叉,赵志一上午插科打诨自己掂量了下怀里,好歹也能有个二十两银子,咱还别为赵志担心,到时候只要三个老板把价格填了摆上来,赵志只需要把价格最低的那个偷偷给别的两家看看,自己再编个稍微低点的价格给那个最低的价格看看,三人还不都对赵志感恩戴德?

    所以这顿饭赵志吃的是顺心顺意,满足不已。

    打着饱嗝,赵志寻了个首饰店,进去给菜芽挑了个玉簪,只花了两钱银子,赵志寻思着又去扯了点布,又给于老爹他们俩买了点补品,这才骑马回道农场。

    赵志感觉这马果然好用,便跟刘老商量了下,貌似说的是借用两天。刘老头也落地顺水人情,反正是曹场主的。只要喂好了就成。赵志想了想,家里可也没草料啊,急忙把马栓在马槽里,自己倒了些草料进槽子里。

    “吃吧,吃吧,晚上可就没的吃了。”赵志看着自己的“专马”牛B的鼻孔朝天,咱现在属于有“马”一族!这级别好歹也能配的上一乡长了吧,自己的坐骑好比桑塔纳2000吧。

    想了想似乎又觉的差了点,自己给自己宽慰道:“好歹也环保呢!”

    工地上依旧是没什么事情,看着泥水工的架势,没个三四天也完成不了啊。

    赵志看了看,做在刚晾干的风箱上,伸手在怀里摸了摸那些银子,忽然感慨的要命:“唉!一天挣二十多两银子,种田要多少石稻子啊!悲哀!封建社会制度真他***悲哀!”

    赵志正唏嘘呢,忽然听得左边聒噪起来,夹杂着众人的呼喊声,赵志急忙站了起来,跑了过去。原来是烧窑那边有个伙计不小心被烫伤了。

    赵志挤过去一看,工人的背后已经红肿不堪,许多地方起了许多大小不一的水泡。几个工人慌张的撕去那工人的衣服,取了些冷水冲洗着。一边的工人说道:“那么多泡,可不疼死,赶快给把泡里的水放了,不然涨死他的。”

    赵志慌忙叫道:“慢着,慢着。”

    众人一看,原来是新科监工,急忙让了开来,赵志急忙道:“取些盐来,取几碗凉水来。把那边的大茶壶里的干茶叶取过来。快些。”

    两个工人闻言急忙去了。赵志这里把伤口上的残存的污垢用水慢慢冲了,那两个工人也把东西取了过来,递给赵志。

    赵志先用盐水给那伙计把伤口好好清洗了下,随后把茶叶放在手心里捻碎了,细细的撒在那人背后,然后吩咐工人:“你们找两个人就这样把他抬回去,小心些,背后的泡千万别弄破了,回去叫大夫看看,应该没大事。”

    “既然没大事,就给他在这里呆会,下了工再抬回去吧。现在离下工还一个时辰呢。”一边吴监工冷冷说道。

    工人面面相觑,赵志摆手道:“抬回去吧,三人今天工钱照发。”说着从口袋里掏出一粒银子,大概一钱的样子,递给身边一工人:“拿回去吩咐他安心养伤,回来后用心干活。”说着分开人群走了出去。

    背后隐约传来工人的议论之声,间或几句“仁义”“大方”的词传进赵志的耳朵,赵志喜的合不拢嘴,农民啊,多淳朴!一钱银子买人心,真值!

    赵志回到工地寻到范账房,范账房正在晒书呢,远远的见赵志走了过来,表情紧张的站了起来,转身就朝屋子里走去。赵志急忙追喊:“范师傅!”

    范账房如遭雷击,站在原地慢慢转过头来:“赵……赵监工。”

    赵志走到近前,嘻嘻哈哈的:“范账房,问你个问题哦?”

    范账房忍不住后退了一步,看着赵志那邪恶的眼神:“不……不用问……我不干!”

    “干什么?”赵志奇怪道。

    “那等……苟苟且……之事!”范账房毅然决然道。

    “我说了我不是那种人!”赵志郁闷道:“我的xìng取向很正常。”

    范账房一脸不信的样子,搞的赵志原本准备出几个脑筋急转弯的心思也没了,伸手道:“报销一钱银子。”

    “报销?”范账房不解。

    “拿一钱银子来就是!”赵志也解释不清楚这些。

    “不……不能乱账目……”范账房拿起毛笔,给了赵志一个询问的眼神。

    “工伤,医药费!”赵志越看这账房越像范伟。

    “这……这个?”范账房摇头,意思是做不了主了。

    赵志恶声道:“给不给?不给我亲你嘴了!”

    范账房骇然,迅速的从怀里掏出一粒碎银子丢在桌子上远远的跑了开去。

    赵志那起来掂量了下,怕没有半两重。赵志伸手从怀里掏出一粒碎银子放在桌子上,远远的冲门后露出半边脸的范账房道:“找你了啊!我怎么也不舍得用你的钱啊,对不对范师傅?”说完暧昧的对范账房眨了眨眼睛。

    屋子里板凳摔倒的声音传来,赵志得意的转过身去,伸手摸了摸自己的脸,叹了口气:“绯闻,纯粹的绯闻!”

    转悠回工地,工人们的态度已经在短短的两柱香时间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看过来的眼神也多带着欣赏和崇敬。赵志生受了这些崇拜的眼神,得意的回道窑边看几位泥水匠干活。忽然远处一声锣响,下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