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一章 血战落幕(二)(第2/3页)重生之抗战悍将

重要通知:域名变更为m.bxuu.net请收藏

面会利用这次出兵的机会,把英国的势力从缅甸排挤出去,最终重新控制这个历史上曾经长期是中国藩属国的国家。

    早在一个月前的中英美三国重庆会议上,最高统帅就提出要派遣中**队入缅布防。但是,傲慢的韦威尔上将拒绝了最高统帅的要求。他当着最高统帅的面,用轻蔑的口气说:“要中国人来保卫缅甸,实在是大英帝国的耻辱。”最高统帅只好命令已经开始动员的中**队。暂勿入缅“。日军进攻缅甸后,英国入慌了手脚,急忙向中国求援,但却坚持要把中国入缅部队交给英国人指挥。最高统帅虽然保卫缅甸心切,但决不愿受制于英国人。他之所以接受史迪威指挥中国入缅部队,在很大程度上是想借用美国人对付英国人。史迪威的面前不仅有严重的敌情和战争,而且面临着同盟国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和勾心斗角。

    1月29日,史汀生和宋部长以换文的形式,就史迪威的任务和职权达成了正式协议。同一天,美国公开宣布了史迪威的赴华使命。像是为史迪威壮行和撑腰,美国国会于2月初通过了一项前所未有的5亿美元对华巨额贷款。陆军部还准备通过海运,向中国派去400名教官和技术人员,帮助训练中**队,教会他们使用美国的武器装备,并向他们传播美国的战术和技术。

    史迪威进入了最后的准备。他以原第3军军官为主,组织了随行的参谋班子。第3军参谋长赫恩准将和步兵主任赛伯特准将,成为他的主要助手。原在步兵第15团工作过的军官怀曼上校和博特纳上校,也调到了他的身边。军事情报处的中国科科长罗伯茨上校,担任了参谋班子的情报处长。出生于四川,曾在美国驻华使馆工作过的戴维斯,被借调来担任政治军官。多恩上校继续做他的副官,另外,还调来了一位年轻的夏威夷华人迪克·扬上尉。这个由35人组成的参谋班子,成为史迪威率领赴华的全部美**队。

    出发之前,罗斯福总统于2月9日中午亲自召见了史迪威,他总喜欢表现得比别人更了解、更重视、更关心中国,丘吉尔对这一点有很深的感触,其实这主要是美国的战略需要。罗斯福曾对他的儿子说:“如果中国人屈服了,你想想那会发生什么?那会有多少个日军师团腾出手来,他们会攻占澳大利亚,唾手可得地夺取印度,直接冲向中东…。那将是日本和德国的大规模钳形攻势,他们将在近东的某个地方会师,彻底切断俄国的对外联系,把埃及孤立起来,封锁地中海的全部航道。那时候美国还能干些什么呢?”

    史迪威是第一次与总统会面,但他并不为此感到荣幸,因为他对罗斯福没有什么好感。史迪威倾向于共和党人,对这位民主党的总统怀有政治上的抵触情绪。同时,罗斯福是海军出身,史迪威认为他总是“把海军视为掌上明珠,而把陆军当作后娘养的”。此外,罗斯福夸夸其谈,从不容别人插嘴的习惯,也使沉默寡言,绝不多说一句废话的史迪威感到无法接受。

    他们这次20分钟的会面像往常一样,由罗斯福滔滔不绝的谈话垄断了几乎全部时间。史迪威觉得他讲话的样子像是对选民发表政见演说,是“漫无边际的奢谈”和“一大堆空话”。罗斯福并不想听听史迪威的看法和建议,也不想了解这位史汀生和马歇尔十分赏识的陆军将领。本来他们两个人对中国是抱有共同的目标和愿望的,如果他们加深一点儿互相了解,或许能够在对华问题上达成更加一致的基础,但是,这个机会失去了,这给史迪威的赴华使命留下了严重后患。

    史迪威好不容易找个空子,向罗斯福问了一句:“总统是否有信要带给最高统帅?”事先他通过史汀生向罗斯福提出了这一要求,希望罗斯福能给最高统帅写一封私人信件。显然,罗斯福并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他摇摇头,稍稍停顿了一下,想找出几句振奋人心的话来结束他们的会面。他说:“告诉他,我们永远支持中国的事业,我们一定会坚持到底,直至中国收复全部失地。”

    两天以后,即1942年2月11日,史迪威乘坐的飞机离开华盛顿,开始了飞向中国的航程。

    史迪威乘飞机离开美国之后,于2月21日晚飞抵埃及首都开罗。第二天,飞机在开罗加油、保养,史迪威则利用这个机会,去美国驻埃及的军事代表团了解非洲的战场形势。此时,英军在埃及的战况正急转直下,处于不利的态势。在上一年11月,英军从埃及向利比亚境内的德、意军队发动攻势,但很快就被挫败。1个月前,隆美尔率领德意联军开始反攻,英军节节溃退,损失惨重。

    听到这个情况,史迪威不由得眉头一皱,心里一阵悸动。几天前,他刚刚接到消息,新加坡的英国守军8万余人于2月15日缴枪投降,日军占领了整个马来半岛。入侵缅甸的日军,也于2月9日突破萨尔温江,正在向锡唐河一线推进。一旦日军占领缅甸,下一个目标就是印度。如果日军攻下印度,德军占领埃及,那不就要出现轴心国东西对攻、打通欧亚的钳形攻势了吗?史迪威既感到焦虑,又感到困惑,“我的天哪!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世界正在崩溃吗?”

    他更清楚地看到了赴华使命的艰巨性和紧迫性。在同盟国的战略全局当中,推动中英合作,确保缅甸无虞,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只有守住缅甸,才能保证美国的租借物资大量运往中国,使中国战场更有效地牵制住日军,减轻太平洋上的压力;只有守住缅甸,才能阻止日军西攻印度,避免同盟国被德日军队拦腰斩断。但是,在日军攻势极为凶猛,同盟国节节失利的情况下,要守住缅甸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飞机从开罗起飞以后继续东行,经巴格达、沙迦、卡拉奇等城市,于2月25日中午到达印度首都新德里。

    就在史迪威到达新德里之前,最高统帅携夫人对印度进行了十几天的访问。他此行的目的,一方面是想劝说英国人改变对印度的政策,允许印度在战后成为英联邦的自治领地;另一方面,则是游说尼赫鲁、甘地等人,劝他们暂时放弃争取完全独立的激进主张,与英国人合作抵抗日本侵略者。但是,这两方面都不肯作出妥协,蒋介石居中调停,勉强达到了目的。这期间,英国人的顽固态度,更增添了他对这个老牌殖民帝国的强烈不满。

    史迪威到达新德里的当天下午,出席了英印军总司令部召开的会议。总司令部大楼气势庆宏,足可以装得下整个美国陆军部;会议室里坐满了佩戴着中将、少将、准将军衔的英**官,足可以指挥一支庞大的军队;但在前线,英军却只有三个旅的兵力。这样一个事实,也在淋漓尽致地展示和嘲弄着大英帝国外强中干、江河日下的颓势。

    史迪威问起了缅甸的战局,除一位军需主任介绍了一下后勤供应情况外,其他人对缅甸战况几乎一无所知。当时,英印军总司令韦威尔上将已出任盟军西南太平洋战区最高统帅,正在爪哇指挥作战。英国人既没有缅甸防御的全面计划,也没有与中**队协同作战的方案,甚至连日军在缅甸的兵力、部署和作战意图都不清楚。据英国人说,由于新加坡失陷,荷属东印度大势已去,盟军在爪哇的联合指挥部已经解散,韦威尔马上就要撤回印度。第二天,史迪威离开新德里,飞往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