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七章 缅甸悲歌(二)(第2/2页)重生之抗战悍将

重要通知:域名变更为m.bxuu.net请收藏

上的大楼里。这是一座维多利亚式的建筑,名叫“旗杆旅馆”,庞大臃肿的英**政机关占满了这所旅馆的每个房间。

    缅甸总督金纳德·多尔曼·史密斯爵士,刚刚从仰光撤到这里。当他听完史迪威的自我介绍后,感到惊诧不已。中国人竟搬来一位美国将军担任远征军的总指挥,这实在太出人意料了。他镇定地保持住温文尔雅的绅士风度,对史迪威的到来表示欢迎,并以缅甸最高统治者的口气保证,他将尽力提供一切可能的帮助。但他心里十分清楚,当地的大多数缅甸人,对英国的殖民统治充满了仇恨。一些激进的民族主义者“德钦党”人,甚至比印度的国大党走得更远。他们已经投入日本人的怀抱。准备借助日本的力量,从英国人手里夺回他们的国家。

    英缅军司令部和史迪威在新德里看到的英印军司令部一样,一大群庸庸碌碌的高级军官在那里煞有介事地忙个不停。英缅军在前线的两个师和一个旅,经过初期作战,只剩下不到2万人;而后方的司令部,却仍然保持着一个庞大的机构。这里有1名上将,1名中将,5名少将,18名准将和250多名参谋军官,他们还像在指挥着一支大兵团作战似的,照着军事教科书上规定的内容和程式,按部就班地起草着各种标准的军事文书。虽然说,在世人的眼里,德国人是刻板教条的代表,实际上在某些方面,英国人比德国人还要古板,墨守教条。

    英军的情报工作十分糟糕,他们没有抓到一个日军俘虏,也没有进行有计划的侦察。史迪威正为搞不清前线敌情而焦虑不安,突然有一名身穿美**服的少校军官向他报告。这位少校军官名叫弗兰克·梅里尔,原在驻菲律宾美军中担任日语情报官,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调来缅甸,负责了解当地战况和英军的联络工作。他详细汇报了缅甸战役开始以来的情况,给史迪威提供了很大帮助。史迪威深深喜欢上了这位精明强干的年轻军官,相信他会在未来的战争中大有作为。

    第二天,英缅军总司令亚历山大上将赶到眉苗,正式走马上任。这位出身于爱尔兰伯爵之家的原皇家近卫军军官,除了常见的英国式傲慢之外,还带着似乎高人一等的贵族优越感。史迪威与他的第一次会面,就很不愉快。当他听说史迪威根据最高统帅的指令,将独立指挥中国远征军时,马上瞪起了眼睛,显露出不悦的神情。他说:“我接受的任务是全权指挥在缅甸的中英军队,这样的安排使我从一开始就无法履行自己的职责。”史迪威也不示弱地回瞪了他一眼,说道:“难道我们是白吃饭的吗?我也同样可以指挥中国远征军作战。”

    刘建业作为远征军的副参谋长,一直陪同史迪威出席这些场合。见到傲慢的亚历山大上将的时候,他从骨子里对这个人就充满了厌恶。难道到了现在这个时候,他还搞不明白曾经的日不落帝国,已经不得不走下坡路了吗?无论这场战争对英国是赢是输,英国都无法再现昔日的帝国辉煌了。况且,这场战争结束以后,英国在世界各地的广大殖民地,必然会选择独立,英国最多也就能跟着美国人的屁股后面狐假虎威,以显示一下英国人的所谓全球地位了。当看到浑身上下都冒着贵族的酸腐气的亚历山大上将和像西部大开拓时期的牛仔一样好斗的史迪威两人为了中国远征军的指挥权,当面顶牛的时候,刘建业既感到好笑,又感到一些悲哀。好笑的是两位来自所谓的文明世界的军队精英,竟然不顾体面的当面顶撞,悲哀的是为什么明明是中国的军队,指挥权却不能握在自己的手里。所谓弱国无外交,这大概也就是一个方面吧。

    史迪威认为,要促使英国人坚守缅甸,就必须让中国远征军采取积极的作战行动。他马上与林中将、杜光亭等人通报了一下,决定加紧调动部队入缅,特别是要把第5军的新编第22师和第96师立即调往彬文那地区,准备协同已经前去的第200师,在东吁一线展开作战。过了一天,史迪威把中**队的调动、部署和作战意图告诉了英国人,亚历山大的态度果然发生了变化。他作出一些友好的姿态,答应向中国的入缅部队提供粮食、油料、车辆、武器等物品,同意在卑谬一线与史迪威指挥的远征军“并肩作战”。他对史迪威开玩笑说:“哈,你这个狡猾的家伙,居然把中**队从我这儿偷走了。你是不是可以发给我一些中**队的标志,把我也编入他们的队伍。”在整个商议军事行动的过程里,刘建业一句话都插不上,史迪威几乎是一个人独断专行的完成了所有的过程。刘建业深感自己在这里俨然成为了一个看客。

    3月16日,史迪威乘车从眉苗前往腊戍,准备催促远征军的后续部队尽速入缅。他在腊戍见到了参谋团的正、副团长林中将和肖中将。林中将告诉他,几天前刚刚接到最高统帅的来电,要求远征军未入缅的部队“暂缓开拔”。因此,第5军的另两个师目前还在云南境内的芒市集结待命。

    对于最高统帅的这个命令,性情直率的史迪威认为这是最高统帅在对他施展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卑劣手段。他前面命令林中将、杜军长、甘军长等人“绝对服从史迪威之命令”,后面却又直接电令远征军“暂缓开拔”。目前,日军占领仰光之后,正在调整部署,马上就会发动新的进攻。中英两国的不合已经耽误了许多时间,如果再延误下去,那就会进一步丧失有利的作战时机。史迪威决定马上赶回重庆,向最高统帅晓以利害,争取同意双方的战略思想,尽快调兵入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