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四章 缅甸悲歌(九)(第2/4页)重生之抗战悍将

重要通知:域名变更为m.bxuu.net请收藏

将他拖下去。不料,戴师长刚转过身,背后传来两声枪响。原来曹营副挣脱卫兵,开枪自杀了。

    戴师长无语,内心大恸。他原先指望效忠最高统帅,哪怕战至一兵一卒也在所不惜。但是两声枪响震撼了他那颗在连日的血战里已经变得麻木和冷漠的灵魂。军人虽不惧死,然而虽死何为?戴师长分明听到来自广大官兵的怨愤与抗议。

    戴师长开始向生的**屈服了。

    此时,一个未经证实的消息传来:自私自利的英国人终于抛弃了中国盟友,他们在尚未通知友军的情况下仓惶撤退,把同古侧翼暴露给敌人。

    如果这个消息是真实的,那么实际上就宣告了同古保卫战即使继续坚持下去,也于事无补,它已经变得没有什么意义了。

    戴师长的决心彻底动摇了。

    “杜军长副司令长官台鉴:

    敌与我接触战自十九日,激战至二十八日,凡十余日矣。我已濒弹尽粮绝之境,官兵两日无以果腹,仍固守同古铁路以东阵地…自交战之初,敌势之猛,前所未有,尤以二十四日至今,敌机更不断轰炸,掩护其战车,且炮兵使用大量毒气弹,昼夜轮番向我阵地进攻…援兵不至,我虽欲与同古城共存亡,然难遏倭寇之凶焰…何益之有?…“

    电报刚刚发出,城外阵地又传来激烈枪炮声,锡唐河桥头阵地宣告失守。

    原来日军增援部队第五十六师团主力已经星夜兼程赶到同古。

    这是一支无坚不摧的钢铁大军,它的打击力因其士兵对战争的勇气和狂热而增加了十倍。第五十六师团是一支军威赫赫的常胜师团,师团官兵全都由日本本州造船工厂的产业工人组成,亦称“本州兵团”。这些曾经熟练掌握过铁钳、机床和电焊机的粗糙大手如今紧握枪杆,为了天皇的神圣使命而进行野蛮侵略和屠杀。他们有文化,守纪律,意志坚定,斗志顽强。本州兵团曾在中国战场创造过一系列“辉煌”战绩,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制造“九。一八事变”和参加“淞沪之战”“南京大屠杀”。当然,这些都是他的基干部队犯下来的。

    士兵在凝固。枪炮在凝固。死神在凝固中苏醒。战争在凝固中爆发。师团长慢慢拔出指挥刀,他的动员令只有一句话:

    ————如果战斗失败,我将切腹以谢天皇。士兵们,前进!

    有着一丝讽刺意味的事情是,日军的这个第五十六师团的代号是“龙”。而龙这种神秘而强大的神兽,正是它此时的对手中国人绵延数千年以来一直尊崇的民族图腾。长久以来,中国人都把自己称作为龙的子孙,并且以此而自豪。

    第五十六师团师团长渡边正夫中将,东京陆军大学毕业,以擅长山地丛林战著称。师团的全部战斗序列由坦克、装甲车、炮队、汽车、摩托车和步兵团组成,行军神速,火力强大。该师团在刚刚结束的由山下奉文将军指挥的马来半岛作战中曾一马当先率先攻占吉隆坡。由于大本营深感缅甸方面第五十五师团力量薄弱,于是命令将第五十六师团和另外一支精锐之师第十八师团紧急调往仰光增援。当渡边师团长的船队还在海浪里颠簸的时候,就接连收到同古前线的告急电报,于是他命令各部队边登陆边出发,结果先头部队仅用三天就完成三百公里长途急行军。主力部队紧跟在先头部队的后面,向同古方向急进,在此时也投入了战场。

    日本援军的到来打破了同古前线的僵局。中日两军原本像两个精疲力尽的摔跤手,谁也无法将谁摔倒,但是第五十六师团的加入立刻使中**队的防线好像一只脆弱的盘子那样四分五裂了。

    三十日,日军一部在坦克装甲车掩护下突入城内,并从南北两面将第二百师分割开来。同日,另一部日军占领锡塘河以东阵地,掐断了二百师往东突围的最后一线希望。

    下午,一股日军再次逼近师指挥部。戴师长指挥特务连与敌激战,傍晚始将敌击退。

    三十日晚,中国远征军新二十二师奉命救援第二百师。他们从南阳车站北面杀开一条血路,掩护第二百师撤退。他们从南阳车站北面杀开一条血路,掩护第二百师撤退。是夜枪炮声彻夜不息,双方在黑暗中混战,互有伤亡。到次日凌晨,中国守军大部分渡过锡塘河,跳出日军包围圈。

    至此,历时十二天的同古大战终于以中**队主动撤退宣告结束。日本人占领了一座空城,中**则退守一百英里外的彬文那。战斗尚未结束,中日双方都迫不急待在各自首都发布战报,都称自己取得重大胜利。双方舆论为此沸沸扬扬,国民情绪跟着振奋鼓舞。

    同古保卫战是缅甸作战中中英联军进行阵地防御战斗坚持时间最长的一次战斗,也是阵地防御战斗实施敌前撤退的一次成功的战例。第200师与拥有制空权的敌军苦战12天,歼敌5000余人,掩护英军撤退,为中国远征军后续部队的部署赢得时间,最后全师安全转移。进攻同古的日军第55师团在其作战记录中说:“当面的敌人是重庆军第200师,其战斗意志始终旺盛。尤其是担任撤退掩护任务的部队,直至最后仍固守阵地,拼死抵抗。虽说是敌人,也确实十分英勇,军司令官饭田中将及其部下对其勇敢均表称赞。”

    史迪威在日记里,记下了他当时的痛苦心情:“精疲力竭。我在精神上几乎崩溃了。…,我发誓,我真的受够了。”第二天,他在无可奈何之中离开前线。途中又见到了杜聿明和廖耀湘。“廖和杜仍在支吾其辞。他们根本就不打算进攻。前线平静无事,日本人没有反应。十足的懦夫。”他在东吁一线集结部队向日军反攻的计划已经破灭,远征军根本不听他的命令和指挥,在杜聿明、廖耀湘的背后,还有一支牢牢地控制着他们的铁腕。“机会就在手边,却眼睁睁让它溜走了。既然无所作为,那就坚决辞职。”史迪威暗暗下定了决心。

    3月31日,他在眉苗会见了亚历山大和从印度赶来的韦威尔。尽管他并不能对远征军的撤退负责,但仍然感到脸上无光。他知道,英国人已在公开地嘲弄“史迪威发动的伟大的中国攻势”,他无言以答,只能对形势作了一些解释。其实,英国人的反击也未能奏效,他们的部队也正从卑谬撤退。当天,史迪威离开眉苗,飞往重庆。

    4月1日,印、缅英军司令韦维尔和亚历山大飞抵漂贝的第5军司令部,感谢中**队在同古掩护英缅第1师安全撤退。对于中**队在同古城所作的艰苦战斗,大概最高兴的就是这些英国人了。因为,在他们看来,那些低贱无知的中国人傻乎乎的为他们做了垫背,让他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把自己的部队从前线撤下来,做好向印度继续撤退的准备。对于所谓盟友,英国人的态度并不比德国人好多少。德国第二帝国的铁血首相俾斯麦曾经这样描述过德国的结盟策略:“所谓盟友的关系,就象骑士和驴子的关系。德国要做的就是那个骑士,而不是驴子。”如果能够通过一些花不了多少精力的好听话,就能让盟友为了英国人的利益火中取栗,那么英国人会毫不犹豫的那么做。

    整个中日战争中,一个胜负关键所在,就是中国是否能及早打通遭到日本以及盟国苏俄切断的国际通路。由于同盟国反攻缅甸、打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