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四章 缅甸悲歌(九)(第4/4页)重生之抗战悍将

重要通知:域名变更为m.bxuu.net请收藏

的消耗,这样苏联才能轻易地从中日战争中,获得最高的利益,一方面日本的战力被中国严重的消耗,而无力威胁苏联,一方面中国受到日军严重的打击,使得中国民穷财尽、再起内战,苏联可以轻易地继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要知道几百年来,对中国最有侵略野心与部署的就是俄国,继承帝俄的苏联怎会让中国发展强大,又怎能放过对中国进一步的侵略?斯大林先利用中国抗日以消耗日军的战略,然后再回手介入分裂与弱化中国的手法,真可以算是及历史上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策略精华之大成,更是标准的一石二鸟的谋略。对于俄国人一直以来对中国保持的不良企图,其实是主张联合苏俄的孙中山先生也早已察觉,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里,他在病榻之上仍然对跟随自己在北京的身边工作人员直白的说苏俄是红色帝国主义,希望大家能够对他们保持应有的警惕。

    精明强悍的丘吉尔,他认为自己对英国的历史使命,是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要全力使不列颠仍维持一个“日不落帝国”的规模,特别是必须保留它在亚洲的殖民地,并且要继续操控英方在中国的既得利益。基于这个大政略的前提,实力已大不如前的英国,不但要设法阻止中国在战后的复兴与强大,更要加速中国内部的政治分裂与内战,以防止中国将来成为亚洲各民族国家抗拒西方殖民主义的领袖。邱吉尔当然非常注意苏俄对中国的一举一动,因此他很快地就活学到了斯大林侵略中国的诀窍,并以青出于蓝的手法,加以翻新应用。英国在战争期间一再对美国的罗斯福政府施加压力,要求美国只能给与中国战区最低限度的支持与援助,目标就是让中国还能有力量抵抗日本的侵略,以将日军陷在中国的战略泥沼之中,但却绝对不能给与中国充裕的援助,以免中国能击败日本的主力而于战后得到复兴;在美援华的同时,还要设法制造中国内部的矛盾,并培养中国内部的分裂势力,这样纵使中国可以战胜日本,但是分裂的中国仍然无法成为亚洲的强国。一九四二年初,英国先是轻率地放弃了对其缅甸殖民地的防守,中国的西南对外信道因而被切断。随后这个中国的“盟友”,又想尽所有千奇百怪、反复无常的借口,在盟国反攻缅甸、打通滇缅公路的行动计划中一再的玩弄策略,以离间中、美之间的合作关系。英国的亚洲战略,就是设法让中国在精疲力竭的边缘中挣扎,而不肯真正出力帮助中国(但却要求中国尽力帮助它来防守缅甸),早日打通滇缅公路。因而中国在抗战最艰苦的关键时段里,一直无法从对外通路中,获得充裕的作战资源供应,中国的国力因而加倍的消耗殆尽,自然就“确定”了战后的中国不可能强大复兴起来,于是英国就可以放心,继续在亚洲维持其殖民主义的利益。因此苏俄与英国对于中国抗日战争的基本立场,一直是采取既联合又斗争的战略手法,当中国面临危机的时候,他们会给中国一点最低的援助,以防止中国放弃抗日的意志;但是一旦中国要有所振作,他们就会立刻卡住中国的命脉。故此中国当时真正要面对的历史挑战,不只是日本正面的侵略而已,同时在背后,还要面对英苏这两个各怀鬼胎、继续进行侵略中国阴谋的“盟友”。

    美国的立场则是处在“夹缝”之中,一方面美国是希望每个受到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侵略的国家,都能在国际社会正义的支持下,有力反抗侵略者的迫害。不过另一方面,美国政府也极看重其在亚洲的商业与战略利益。在中国艰苦抗战的初期,美国仍然依照美日通商条约,大量的供应日本生产军备与弹ya的原料,以及提供日军飞机、坦克在中国战场上所不可或缺的燃料与石油。结果使得日本的战争机器,能够在中国领土全速运作,当然日本的军国主义最后也把美国当成其攻击的目标。

    中国抗日战争以空间换取时间的最高战略指导原则,就是以中国人民与国土的损失,换取等待国际社会加入并肩对日作战的时间。这个战略的着眼点,是中国一旦获得世界其它国家参与共同对抗法西斯的战争之后,她就可以结束孤军抗日的不利状况,并可获得盟国的作战资源协助,而将中**队战力彻底地提升,以有效地全面打击日军,成为盟国当中的主力部队。

    但事实上并非如此简单。由于中国对外的通路,被日本与苏俄所分别切断,盟国又一再地玩弄打通国际通路的策略,迟迟没有将作战资源,运到中**队的手上,结果虽然是中国与盟国共同参加反法西斯作战,但是她一直没有办法得到盟国所应许要供应的援助,因此中**队也就无法展现应有的作战能力。

    日本虽然切断了中国通往海岸的所有通路,但是由苏俄经中国西北进入关中与四川的通路,仍足以输入中国抗日所需的物资,但是此时斯大林已经看出中国民族的坚忍毅力,因此他已知道中国绝对会不屈不挠地与日本奋战到底。一九四○年德国在欧洲发动闪电作战成功之后,斯大林估计纳粹德国随时可能会对苏发动攻击,所以开始担心日本是否会利用机会,与德国合作,联手东西夹攻苏俄。斯大林于是与日本进行交涉,愿意以停止援助中国抗日为条件,换取日本与苏俄签订中立友好条约。一九四一年六月,日、苏两国就以一纸“日苏中立条约”,完全切断了中国西北经苏的外援通路。于是中国能够获得外来石油与军火原料支持的唯一孔道,就只剩下由云南通缅甸的公路而已了。

    当然站在苏俄自己的国家利益而言,它为了避免遭到德国与日本的两面夹攻,以停止援助中国来换取减轻日本的军事威胁,是可以勉强理解的做法。但是到了一九四一年年底,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日军事实已经没有多余的战力可以对苏俄进行作战。中国战区可以说是面临了弹尽援绝的生死关头。此时的苏俄,实际已经没有日本威胁的后顾之忧,但是这个“盟国”,却坐视中国面临作战力量全面耗竭之危机,不但自己不肯援助中国,更不准盟国借道苏俄援华,来支持六百万抗日部队的需要,苏俄存心要置中国于死地的企图就非常明显了。斯大林的作法很简单,只要中国失去力量,那么就非常方便苏俄在战争以后对华的继续侵略。日本有了苏俄这个红色帝国主义的侵略帮凶,当然就可以说是得到的帮助太大了。

    苏俄切断盟国援助中国的主要交通路线,对于中国整个作战能力的影响,甚至超过了日军对华军在所有会战中之打击。因为就算是中国遭到原子弹的轰炸,其历史的结局,也不会比苏俄切断中国对外交通路线所造成的不利影响,更为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