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六章 暗流涌动(二)(第1/5页)重生之抗战悍将

重要通知:域名变更为m.bxuu.net请收藏

    6月15日,病中的史迪威第二次会见了最高统帅。\\   .В  。  /这次,他从一件比较容易的事情谈起,重新提出了在印度装备和训练中**队的计划。当时最高统帅虽然已经同意让杜光亭率第5军军部和新22师撤往印度,但仍准备让他们在利多稍作休整,便经酉藏撤回云南。史迪威根据两个月前即已呈交最高统帅的“在印度组织训练中**队计划书”,建议把已经和即将到达印度的中国部队留在该地,并利用美军飞机向中国空运物资的回程,继续向印度运送部队,以便在那里组建2个军6个师共10万部队,就近取得美式装备。最高统帅对把中**队置于他的控制地区以外甚不放心,但是在印度堆积的数万吨美国租借物资,确实有着极大的诱惑力,他不得不同意了史迪威的这一建议。同时,他又十分急迫地催促史迪威,加快向中国空运物资的速度。

    史迪威对最高统帅的态度感到厌烦,认为他丝毫也不重视中**队的整编问题,却不顾“驼峰空运”的实际困难,只把眼睛盯着美国的物资援助。“他们还是老一套的心理,似乎有了飞机、坦克、大炮就能赢得战争的胜利。”史迪威有些激动地对最高统帅说:“中**队的软弱固然有缺少武器装备方面的原因,但主要的原因并不在此。要赢得战争的胜利,唯一的出路就是要彻底地重新整顿陆军部队。”

    在所有场合从不离最高统帅左右的宋女士,看出了史迪威的不满。她走过去,坐到史迪威身边,似乎很真诚地说:“你的计划是很好的,但是很多中**队还存有地方派系色彩,平时裁军尚且会酿成3潮,在目前战争条件下,采取这种断然措施,大元帅不能不考虑政治上的某些影响。”史迪威固执的回答说:“这些问题,以我在华多年的观察,当然心里有数。但是,现在有美国站在大元帅一边,支持他,我们不应因为一些小小的顾虑,而轻易放弃这个B5难逢的良机。”最高统帅和宋女士窘迫地笑一笑,表示出无可奈何的神情。

    尽管史迪威对可能遇到的阻力早有预料,但是最高统帅的拒绝态度仍使他大为失望。他认为如果不对庞大臃肿的中国部队进行整编,他的全部对日作战计划都将无从下手。他认为:“中国政府掌握在一个无知、专横、顽固的人手中,他用恩威并施的手段维持其统治基础。这个政府与某些家族和财团紧紧地连在一起,一旦脱离这种联系,它就会在顷刻之间土崩瓦解。面对危急的情况,它除了硬撑下去之外,拿不出其他办法来。”

    在以后的几天里,史迪威的身体逐渐好转,但心情却愈加困惑和苦闷。他不由得想到:“我下一步该怎么办?是袖手旁观,还是辞职而去?”

    最高统帅对史迪威深感恼火。这个深谙中国内情又锋芒毕露的美国佬,实在让他难以招架。当初提请美国人出任中国战区参谋年时,他就叮嘱正在华盛顿的外交部宋部长,此人“不必熟悉东方旧情”。他担心,一个洞察中国内幕的外国人,很可能会对他的统治方式提出某些异议。果然不出所料,史迪威关于整编军队的建议如同一支锋利的投枪,直指他的痛处。这一建议固然万难接受,但如果坚辞拒绝,又唯恐影响美国的对华援助,他确实感到十分棘手。这时,他想到了另一位美国在华军官和他的空中作战计划。

    这个人就是美国志愿航空队指挥官克莱尔·陈纳德。陈纳德曾在美国空军中积累了近20年的飞行经验,驾驶技术十分精湛。以他为核心组成的一个“三剑客”特技飞行队,曾赢得了“空中飞人”的美誉。当时美国空军中流行的观点是“轰炸机制胜论”,而他却狂热地迷恋于战斗机的空中搏斗。1934年,他曾写了一本小册子,题为《驱逐机在防御中的运用》,突出强调战斗机在空战中的决定作用。为了宣传他的战术思想,身为空军上尉的陈纳德,上下活动,甚至公开抨击一些更重视轰炸机的高级军官。但是,这不仅未能说服人们接受他的观点,相反,却使空军的高层领导对他狂妄的表现欲和不守本分的权势欲深感厌烦。

    1936年,46岁的陈纳德抱着怀才不遇的遗憾,以临时少校军衔从美国空军提前退休。第二年,他应中国航空委员会的高薪聘请,来华担任该委员会的顾问。曾任最高统帅政治顾问的澳大利亚人端纳送给他一句忠告:“在中国,只有最高统帅夫妇说了算,其他人都是听命于他们的。只要抓住最高统帅和夫人,你就可以做你愿意做的任何事情。”陈纳德牢牢记住了这句忠告,他积极地向最高统帅和宋女士献计献策,并博得了他们的赏识。尤其是担任中国航空委员会秘书长的宋女士,对他更是格外青睐。中国“第一夫人”的娇美容貌、绰约3姿和高雅气质,也使极富浪漫色彩的陈纳德为之倾倒。他把宋女士的第一次召见称作“终生难忘的会面”,并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在我的心目中,她将永远是一位公主。”

    1940年11月,陈纳德奉最高统帅之命,带着一份购买500架飞机的订单和招聘美国退役飞行员来华参战的计划返回华盛顿。不久,美国决定向中国提供租借物资,并从原定提供给英国的作战飞机中拨出100架给中国。陈纳德根据中国提出的条件,以每月750美元的高薪和每击落一架日机奖励500美元的优厚待遇招聘了一批飞行员和地勤人员。1941年8月,美国志愿航空队在缅甸境内成立,同年12月开始参加对日空战,并很快就取得了辉煌战绩,这给陈纳德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中国战区成立之后,志愿航空队纳入美国陆军航空部队建制,编为第10航空队第23战斗机大队,陈纳德也在最高统帅和宋女士的积极争取下,被美军授予准将军衔。从4年前郁郁不得志的临时少校,到今天肩上那一颗闪亮的银星,他深深体验到了追随最高统帅夫妇给他带来的巨大利益。

    这时,他又踌躇满志地向最高统帅提出了一项宏伟的空中作战计划。他认为,如果美国能提供500架作战飞机和100架运输机,并授予他对中国战区的空军指挥全权,他就能在半年到一年的时间里,打败倭国空军,赢得战争的胜利。他根本不考虑什么实际的可能性,而只想以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大胆方案引起最高统帅和美国方面对他的重视。实际上稍微有一些军事常识的人都可以看得出来,他的这个计划实际上根本没有多少的操作性。只有空中结合地面的大规模进攻,才可能击败一度不可一世的倭**队,单纯依靠空军,是完全做不到的。

    陈纳德的计划确实对最高统帅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这好像是给他指出了一条既不用实行任何改革,也不用消耗多少实力,轻而易举就可以取得战争胜利的捷径。于是,最高统帅暗自在心里打好了一个如意算盘,他准备以诱使美国提供一支强有力的空军力量为条件,与史迪威达成某种妥协。

    6月24日,最高统帅再次约见史迪威。尽管一开始的谈话仍然有些不愉快,但气氛很快就发生了变化。最高统帅表示,可以接受在印度装备和训练中**队的计划,甚至还答应再向印度空运5万中国部队。关于这支部队的指挥权问题,他接受了史迪威提出的撤换杜光亭的要求,同意由史迪威担任驻印部队的总指挥并负责训练工作,另由罗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