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二章 远征军,反攻(二)(第2/4页)重生之抗战悍将

重要通知:域名变更为m.bxuu.net请收藏

到阿萨姆的空运司令部和利多基地;中缅边境只有日军第56师团,且有1个联队已向缅北第18师团增援,云南的中国远征军11个师竟坐视不动。他不解地摇摇头,陷入了沉思。

    史迪威的电报一封封地飞向华盛顿,“乌克鲁尔陷落”,“英帕尔被围”,“科希马危机”…

    罗斯福感觉不能再让最高统帅拖延下去了。4月3日,罗斯福亲自口授了一份给最高统帅的电报,几乎字字句句都包含着温怒和警告:

    “日军对英帕尔的进攻,直接目标就是切断向中国运送物资的交通线。如果倭国人的这一企图得逞,他们下一步就能集中力量对付利多的驻印军,而后就会轻松地转向你的远征军。…当缅甸西部和阿拉干海岸的战斗正在激烈进行的时候,萨尔温江(怒江)前线却依然保持平静,其结果是,日军第56师团已经转移兵力,去对付史迪威向孟拱河谷的进攻和远程突击部队在缅北的威胁。我确实无法理解,你的用美国武器装备的远征军,会不能对付实力业已削弱的日军第56师团。我认为,时候到了,不要再拖延了,立即出动你的第71军部队,夺取腾冲一龙陵地区。…在过去一年里,我们一直在装备和训练远征军部队,就是为了抓住这样的机会。如果这支部队不用于共同的事业,我们为空运装备和提供教练人员所付出的最热情而广泛的努力,就不能证明是有意义的。…我切望你能行动起来。”

    当罗斯福的电报传到重庆时,最高统帅奇怪地“病了”。一切事情由宋美龄出面,与史迪威的参谋长赫恩将军周旋。

    为了使总统的要求迅速得以实现,马歇尔于4月7日致电史迪威:如果远征军还不采取行动,就停止提供租借物资。史迪威立即把马歇尔的意见转告在重庆的赫恩将军,并对他说:“我完全赞同乔治的意见。如果我们再三催促,最高统帅还是一味推托不付诸行动,我看一吨物资也不要给他们。我的意思是,停止向所有的中**队供应物资。”

    4月10日,赫恩根据史迪威和马歇尔的指示,正式通知中**政部,由于中国远征军不能投入对日作战,决定停止向该部队供应物资,当月的734吨物资移交美国第14航空队使用;同时,取消与中国航空公司的合约,将该公司的租借飞机转给阿萨姆的美军空运司令部。

    这一举动着实刺痛了最高统帅的自尊,但他继续“生病”,而让何总长等人出面来挽回可能失去的巨大利益。4月12日,军政部次长林中将会见赫恩将军,保证在48小时之内就出动远征军问题采取“积极措施”,要求暂缓停止供应租借物资的命令。何总长也随后表示,将就此事与最高统帅进行“磋商”。

    4月14日,何总长当着美国人的面正式签署了要求远征军发动进攻的命令,并加盖了参谋总长兼军政部长的大印。随后,赫恩宣布,恢复向远征军提供租借物资。

    美国的租借物资挽回了,何总长还要挽回点儿面子。同一天,他致电马歇尔,通报了关于出动远征军的决定,并指出:“关于出动远征军越过萨尔温江的决定,是中国方面主动作出的,它是基于我们必须对共同的战争作出自己贡献的考虑,而不是由于外部压力的结果。”

    另一方面,日军在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中惨败后转为战略防御。1943年2月,日军大本营制订了《1943年度帝国陆军西南方面作战指导计划》,其防御重点为各重要资源地及缅甸。为确保缅甸,该计划还规定准备对印度东北方实行一次进攻作战,以达到以攻为守的目的。为此于1943年3月27日在南方军下又设立了“缅甸方面军”,以河边正三中将为司令官,统一指挥缅甸方面的作战。当时驻缅日军共4个师团:方面军直辖的第55师团,担任西南沿海方面的作战;第15军下辖3个师团,其中第18师团担任缅北作战,第33师团担任缅中作战,第56师团担任云南作战。

    河边正三中将根据滇西中**队正集结兵力、驻印度英军和中国驻印军也正急剧增强兵力的情况,判断在当年的雨季结束后,盟军可能对缅甸发起反攻,但是,虽然河边正三中将可以准确判断出盟军的动向,却不代表他有力量应对。痛感手下兵力薄弱的河边司令官,认为必须配置9至10个师团方可守住缅甸。倭国大本营和南方军虽然支持河边正三中将的这一见解,但因太平洋战场上日军的形势日趋紧急,大量兵力被从其他方面向太平洋诸岛调动,暂时无法向缅甸增兵。延至6月间,大本营方下令调第15师团及第31师团增援缅甸。但是,第15师团却被南方军暂时留在了泰国,仅第31师团于9月间到达缅北瑞波(瑞保)附近,加入第15军序列。为了补充缅甸方面军本来就空虚的兵力,日军大本营又增调独立混成第24旅团归方面军直辖,进驻丹那沙林一带。

    广大缅北及缅中的防务主要由第15军担任。第15军司令官牟田口廉也中将认为该军防线正面达1000余公里,以守势作战完成防御任务势不可能,建议先发制人、以攻为守,在盟军反攻之前,摧毁盟军的反攻基地。日军大本营及南方军经研究后,同意牟田口廉也的建议,并认为是可行的,决定在盟军尚未完成反攻准备之前,急袭主要反攻基地因帕尔,尔后将防线推进至因帕尔以西的山区。为解除后顾之忧,必须保持怒江和缅北的防线不变动。9月初,大本营命令缅甸方面军作好在10月后进攻印度因帕尔的准备。

    日军第15军受领进攻因帕尔的任务后,拟制出作战计划。其作战指导的主要内容为:“1.第56师团及18师团之一部于10月上中旬之间,击歼位于怒江两岸的中国远征军一部,夺取其反攻据点。尔后即由第56师团担任防守,阻止重庆军的反攻。2.第18师团以孟拱为据点,对胡冈河谷方面采取守势作战,防止中、美军的反攻。3.第31师团进攻科希马,据以阻止阿萨姆方面英印军的援军;与此同时,第33师团和第15师团从南北奇袭,并歼灭因帕尔盆地英印军。”

    经准备后,日军第56师团及第18师团一部于10月13日开始向怒江以西的中国远征军前进据点进攻,15日攻占固东街、冷水沟,16日攻占桥头街等各据点。月底时,完全占领了怒江以西的远征军各据点。11月16日,日军一部从七道河、打黑渡强渡怒江,于17日夜又返回西岸。尔后第18师团即返回密支那,第56师团防守怒江西岸,与远征军隔江对峙。

    日军向怒江进攻时,中国驻印军新38师第112团也正向缅北的日军据点进攻,以掩护修筑中印公路和抢占反攻前进据点。10月29日,驻印军攻占宁边、新平洋(欣贝延)、拉家苏各要点,打开了胡康河谷的北大门。日军第15军命令第18师团在胡康河谷组织防御性进攻,尽量争取时间,以掩护主力进攻因帕尔。

    为适应作战需要,1944年1月缅甸日军对指挥系统进行了一次调整:新建第28军,下辖第54、第55师团及新来增援的第2师团;第15军辖第15、第31、第33师团;第56师团及独立混成第24旅团归方面军直辖。

    1944年3月,日军发动因帕尔作战。此时中国驻印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