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通知:域名变更为m.bxuu.net请收藏
头对付暗堡没有经验,连长命令班长带几个人上去干掉它,班长就骂骂咧咧地点起几个弟兄,身上捆了许多手榴弹,匍匐前进,跟电影里演的那些事差不多。但是倭国鬼子精的很,他们的暗堡往往都是三五成群,互相用交叉火力掩护。你想摸近这个,那边枪响了,所以你很难接近它们。就是接近了,也未必能搞掉它。俄们班有个叫二牛的四川兵,不知怎么七摸八摸到底摸到敌人暗堡跟前。不料摸到跟前也没法下手,地堡没有门,只有几个枪眼,鬼子机枪打得又凶,心一慌,掏出手榴弹就扔。结果手榴弹被岩石挡回来,反而把自己腿炸断了。你看冤不冤?”
“进攻松山那阵,几乎天天下雨,身上没一处干的,加上山大坡陡,地形不利,敌人在上面,俄们在下面,所以吃了不少亏。山上死人很多,阵地前面到处都是尸体。白天伤员没法拖,只好眼睁睁看他断气。到了晚上,敌人经常派敢死队来夜袭,搞得人人都很紧张,所以谁也不愿意去救伤员或者拖那些尸体。这样,只要有飞机轰炸,或者大炮开火,到处都能见到腾起一团团血雾,死人胳膊大腿炸上了天。怒江那地方,天气怪得很,早上下雨冷得发抖,太阳一出来,嘿,烤得跟伏天一样。死人不出一两天,尸体就开始腐烂发臭,生出白花花的大蛆,爬得阵地掩体到处都是。幸好美**医连夜到阵地上到处打预防针,服药片,才没有染上瘟病。”
“打仗就是这样,要多残酷就有多么残酷。弟兄们天天泡在尸水里打仗,在死人堆里打*,那种日子,别提有多么艰苦。几个月下来,人都变了形状,手臂,脚杆,身上的皮肤都被尸水咬成黑色,死人的臭气好久都洗不干净。”
“听说后来用了美国造的喷火枪才解决了问题。狗日的!俄没有赶上用那玩意儿,不过心里挺解恨。想想烧死那些狗杂种的倭国鬼子,烧得哇哇叫,心里觉得痛快。俄是在攻打发电厂的时候受伤的。排长命令炸掉敌人火力点,还没有靠近就挨了子弹,在大腿上,幸好没有伤著骨头。但是俄不愿意送命,就趴下装死,夜里自己慢慢爬回山下,后来被转送到后方医院。”
“在山脚公路上,从腊孟开始,等著过江的担架那才叫多,一个挨一个,排了几公里长。有重伤号,没等过江就咽了气,也有像俄这样的轻伤号。俄们都是当地老百姓组织的民夫队抬过江去的。”
“听说俄们那个师(一○三师)打完仗以后整编,师长一看全师还剩下不到两个连,带头放声大哭…”一名当时参战的四川籍士兵回忆道。
面对坚如磐石的松山阵地,中**除了死伤累累,几乎无计可施。李文卿心一横,将指挥所搬上前沿阵地,亲率参谋长及美军顾问到主攻团督战三日,方才幡然省悟。
他认为松山之战不应以占领山头为目的,而必须将敌人堡垒逐个予以摧毁,消灭其有生力量,最终始能大功告成。先前第71军和第8军采用了长期沿袭下来的旧式战术,正好是中了倭国人的下怀。倭国人的算盘就是利用每一处工事争取最大限度的消耗中**队的有生力量,为后续的三个师团部队争取时间。
至此,第八军官兵伤亡已经超过两千人。血的代价终于换来中国将军对战争艺术的重新认识和深刻反省。
7月12日,松山前沿的前线指挥所。第八军李文卿副军长,新二十军刘建业军长和美**事顾问正在召开紧急的碰头会,寻找尽快打开战局的办法。
“根据我们的航空侦察资料,日军在这里利用一年多的时间修筑了极为复杂的永久性工事,形成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据点,从而牢牢控制着怒江战场的主动权。这支精锐的日军是56师团下属的拉孟(松山)守备队,是一支步炮混成部队。指挥官为炮兵出身的金光惠次朗少佐。兵员共计1400名,配备有100毫米重炮群、山炮、战车、高射机枪等强大的组合火力。值得一提的是:这支守备队是日军中的尖子,在缅甸方面军一年一度的军事项目比赛中,他们一直保持步枪射击、火炮射击、负重攀登的三项第一;尤其是敌酋金光少佐,以冷静顽强闻名军中,他曾在此前的战事中,亲自指挥一门野炮抵近射击,只是我军的一名中将军长阵亡殉国。这支日军守卫在松山,倭国人称为拉孟要塞,各个高地——腊孟寨、大垭口、阴登山、*龙坡以及主峰子高地——大小不一的地堡群里,这些地堡修得诡诈坚固,堡与堡之间通道相连,战车也能在地堡里开进开出,此外地堡里还有庞大的军火仓库,其坚固程度不可思议。”李文卿副军长向刘建业介绍情况。
刘建业坐在座位上,腰杆挺得笔直,眼睛却闭着,只是静静地听着李文卿副军长的介绍。其实,李文卿副军长介绍的这些情况,作为后世的一名军事发烧友,早已熟知。
“到目前为止,我们各种方法几乎都已经使用过了,炮兵集团轰击,飞机重磅炸弹轰炸,地面部队梯次进攻,这些办法我们几乎都使用过了,就连在昆仑关用过的爆破战术我们也用过了。可是到目前为止,我们都收效甚微。这个仗真得不好打。”李文卿一边说着,一边摇着头。
这一段时间的进攻,已经让李文卿的脸上爬上了许多的微小皱纹,头发也白了不少。显然,战事进展不力,已经让他憔悴了不少,只是依靠着一种军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才一直支撑到了现在。
“也许我们应该向德国人学习了。他们在攻打俄国人的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时候,就使用过多拉列车炮,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可惜我们没有这种炮,即使有,我们也没有办法运到这里来用。”美军顾问雷蒙德少校说道。
1928年,饱尝德国侵略之苦的法国为了抵御德国的再次人侵,沿法德边界构筑了举世闻名的马奇诺防线。该防线全长351千米,约由5600座永备工事组成。工事坚固,其掩蔽部顶盖与墙壁厚达3.5米。即使有像大贝尔塔炮那样420毫米口径火炮的炮弹直接命中,也难以造**员的伤亡与装备的损坏。法国人天真地认为,有了坚不可摧的防线就可高枕无忧了,而忽视了由于军事科技的发展而导致的作战方式的变革。希特勒上台后,马奇诺防线成了他的眼中钉、肉中刺。为了能摧毁这难以逾越的障碍,1935年,希特勒命令军方研制口径在700~1000毫米的超级巨炮。德国陆军兵工局把这一重任交给了曾设计制造过“大贝尔塔”和“巴黎大炮”的克虏伯兵工厂。双方签订合同,于1940年交货。克虏伯兵工厂虽然有研制巨型大炮的经验,但对于研制口径如此之大的巨型大炮,也感到是个难啃的“硬骨头”。该工厂的设计师穆拉和保兹尤主持了火炮的设计工作。他们把全部精力投入巨炮的研制、试验和改进当中,长年累月地忘我工作着。当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超级巨炮尚未设计完毕。1940年5月,德军攻占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之后,主力从比利时、卢森堡南部越过阿登山脉,从北面绕过法国重兵把守的马奇诺防线。6月14日,德军在洛林和阿尔萨斯的接合部两面夹击,一举突破了马奇诺防线。此时超级巨炮尚在制造之中,1941年克虏伯工厂才完成炮身的发射试验。
到1942年春,克虏伯兵工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