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四章 远征军,反攻(四)(第1/3页)重生之抗战悍将

重要通知:域名变更为m.bxuu.net请收藏

    “什么别的办法?”刘建业的话刚一说出口,李文卿副军长和雷德少校几乎同时开口问道。//.В .  m\

    “坑道爆破。”刘建业淡淡地说出四个字。

    “你是说用坑道爆破的方法?”雷德少校试图确认刘建业的话。

    “对,就是坑道爆破。”刘建业说道。

    坑道爆破在军事理上是指为破坏敌地面或地下的坚固目标,秘密挖掘坑道至其下方或附近而实施的爆破。是攻坚爆破的一种。中国旧称地道爆破。进攻战斗中,当时间、地质等条件允许时,用于破坏炮火不易摧毁、地面不易接近的目标。防御时也可用于反坑道爆破。用于爆破的坑道,横断面一般为1×1.5米。坑道口通常选在尽量靠近目标的隐蔽地形上,以减少作业量。作业要秘密进行,并注意伪装和防备敌方破坏坑道。火药出现以后,一些国家的军队在攻坚作战中曾采用过坑道爆破。如1453年土耳其人围攻君士坦丁堡和1552年俄国人围攻喀山时,就采用了这种方法。解放战争时期的1948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著名的临汾战役中,在多次向临汾城发起总攻都接连失利的情况下,成功地在山西南部重镇,阎百川所部重兵把守的临汾城城墙下开挖了两条坑道。一条坑道长117米,装填黑火药6200千克;另一条坑道长115米,装填黄色炸药2500千克和硝铵炸药500千克。引爆后将城墙炸开了两条下口宽约34米的缺口,为攻城部队打开了攻入临汾城的通路。现代战争中,由于大规模破坏性武器的出现和炮兵、航空兵火力的增强,以及由于战斗的进程大大缩短,情况多变,因此,进攻战斗中采用坑道爆破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已大为减少。

    在现代中**队历史上最擅长爆破作战的就是安源煤矿矿工出身的后来的解放军少将王耀南。

    1932年2月,江西赣州战役:王耀南率工兵连参加赣州战役。王耀南负责指挥几个工兵连挖掘十余条坑道。敌主力一部利用坑道从赣州城里出击,袭击红一师。红一师腹背受敌,仓促撤出阵地,未及时通知在坑道中作业的工兵。王耀南等红军战士在坑道里死守,不当俘虏,直至红十五军组织反击,将敌驱进赣州城,政委左权救出坑道中负伤的王耀南等工兵指战员。

    1933年11月,福建沙县战役:11月,红三军团入闽,将卢兴邦的骑兵旅包围在沙县城内。卢旅借沙县高、厚坚固的城墙固守待援。王耀南奉命率总部工兵连驰援。爆破按预定方案将墙砖抛向城里,飞石砸死砸伤卢旅大部分人马,攻城部队几乎没费枪弹,没有伤亡就取得胜利。王耀南荣获可终身免除死刑的二等红星奖章。

    1936年5月,陕北安边战役:在西征中,红二十八军于1936年夏天围困陕北安边之敌月余。王耀南接到彭老总的命令,率部从甘泉前线赶赴安边。当工兵把坑道挖到城墙脚下时,遇到大块城墙砖砌的基础,工兵挖不动墙砖,往下挖是地下水,只好找来石匠凿砖;凿砖声让敌人发现坑道位置,敌人用大铁饼将坑道砸塌,又把粪水灌进坑道。王耀南只好组织兵力重挖坑道。为了对付城砖,他通过当地政府请来贼骨(窃贼)。这些人用特制的工具挖穿了城墙砖并且掏好药室。此战他负了重伤。

    1940年9月,山西榆社战斗:9月23日,在榆(社)辽(县)战役中,王耀南命韩满堂等入伍前参与过盗墓的战士,在榆社城下用挖盗洞的方法,挖地洞和药室,一天的时间炸开榆社城城墙,一二九师占领榆社县城。

    西方战争史上最著名的坑道爆破作战战例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候的梅森山大爆破。

    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已濒临白热化,在西线战场上,德军以5个步兵师的兵力在梅森山组织防御。梅森山伸入到英军正面地段内长达10公里,给英军的弹ya、食物和饮用水供给造成极大的困难。英军为了解除己方的困境,拔掉这个“钉子”,决心采取“掏心战术”——在梅森山下挖掘坑道而后实施大爆破。

    1915年初,英军就派出优秀的地质学家秘密勘察了梅森山的地质构造,经过论证后,定于当年7月组织施工。作业中采用的是挖掘地下铁道时的施工机械。为了避免德国飞机发现,英军采取秘密施工的方式,并对挖出来的碴土进行了转移和伪装。英军用了整整2年时间,挖了22条坑道,每条坑道长300米400米,深度达25米36米,个别地段深达50米,并在这些坑道里堆放了600吨炸药。

    1917年6月7日3时10分,随着绿色和黄色信号弹照亮夜空,英军点燃了埋设的炸药,19条坑道的装药爆炸了(另外3条坑道的装药因出现故障未能起爆)。随着爆炸声,梅森山地的德军工事土崩瓦解,武器装备飞上了天,德军官兵血肉横飞…这次爆破,使梅森山德军的工事大部被炸毁,2万名官兵炸死炸伤,7000余名官兵被俘。

    刘建业这个时候提出实行坑道作战,主要原因是根据后世的战史资料,此时的松山主峰及其附近已经被敌人构筑成了一个火力配系科学、几乎没有射击死角且攻防自如的筑垒地域。以松山山顶为中心,沿公路东至惠通桥、西至镇安街,主峰子高地、*龙坡、大垭口、长岭岗四个坚固据点、20多个阵地和观察所构成了一个强大防御体系,可控制纵深达数十公里范围江岸。其工事完全按照永久性作战需要构筑,极为坚固复杂。每个阵地依地形在制高点构筑1~3座主碉堡,在主堡两侧又构筑若干子堡,并在阵地前构筑侧射潜伏小堡。阵地之间堑壕交错,互相连通。碉堡大多分三层,上层用于射击观察,中层休息兼射击,下层储存弹ya。每个堡垒上掩盖数十厘米直径原木4到5层,再铺上3毫米厚钢板数层,钢板上再堆厚度1米以上的沙土。堡垒露出地面部分四周,又安置盛满沙石的大汽油桶3层,桶间同样复加钢板数层,桶外被土。这样的堡垒,150毫米榴弹炮直接命中都不能摧毁。阵地上配有山炮、战车、汽车,设有医院、慰安所,地下有电话、供水、照明等设施,粮秣弹ya充足。

    自1942年占据松山以来,日军已经在这座险峻山峰上准备了两年,由于被用于修建工事的劳工被秘密杀害,松山的战备情况十分隐秘。为了获得较完备的资料,多名中国情报人员落入敌手备受凌辱而死,在日军“拉孟守备队”后备士兵品野实在战争结束后几十年出版的回忆作品《异国的鬼》中,曾有“将俘虏塞进汽车外胎中点火后顺山谷推下怒江,大家高兴地跳跃欢呼”之说。更有令人发指的,是“西南政干团”18岁的两位女学员,在松山地区侦察时被镇安宪兵队抓获,遭倭国宪兵数十次**和酷刑之后,由于不肯屈服,被倭国狼狗活活撕碎。

    除此以外,松山的高度虽然不算很高,但是山坡的坡度很大,在松山右翼的重要支撑阵地*龙坡坡度甚至超过了60度。在松山阵地里坚守的日军士兵把38步枪枪机上那个用作概略射击的大框竖起来,近战中只要将目标框住大致可枪枪命中。炮火中爬上60多度的*龙坡山坡即几近虚脱的进攻部队,在敌人的冲击下自然难以避免牺牲惨重却徒劳无功的局面。

    在刘建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