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章(第1/3页)生来是王侯

重要通知:域名变更为m.bxuu.net请收藏

    徐州,彭城,陶谦府邸。\ 、b 5. \

    陶谦此时正坐在正厅的座位之上。他此时已经白发斑斑,胡须更是已经到了胸口。

    他已经老了,已经没有雄心壮志去逐鹿天下了。

    他微闭着眼睛,看着下方。下方是他的诸多谋士以及武将。

    刚刚,他将少帝刘辩的书信给一位谋士,让那位谋士将少帝的信读了一遍。

    他虽然微闭岩浆,但是底下众人一举一动的神态均在他的把握之中。

    他从小就是个孤儿,那个时候过的日子也很艰苦,什么样的活计他都干过。但是,他知道,如果一直下去这一生便完了。所以他很好学,四处求学,拜访名师。

    也算是他伪装的很好,所有的人都认为他性格刚直,节操高尚。但是,他知道只有如此做,才能步入仕途。

    果然,后来本地的郡守便举他为孝廉。后来,先帝又让他出任尚书郎,同时授予他舒令。之后他再次出任幽州刺史,征拜议郎,参车骑将军张温军事,西讨韩遂。

    此时,天下已经有些要打乱的征兆,他都一一看在眼里。

    或许由于他表现的出色,直到后来黄巾骑兵于徐州,先帝便又派遣他出任徐州刺史。此时,他也算是英雄了一回,大败黄巾军。

    后来,董卓大乱长安,各州各郡纷纷起兵声讨董卓。

    当时先帝在长安城中,与各处都中断了联系。

    他就派使者到长安去进贡。最后得到迁安东将军、徐州牧的头衔,还被封为溧阳侯。

    之后,天下便大乱了。袁绍召集各路军马讨伐董卓的时候,他没有去。他知道,徐州富庶,只要天下大乱,到时候乱民定然会到他的徐州来。

    他知道眼下是一个机会,但是他已经老了,他的人生已经快要走到了尽头。他的雄心壮志在年轻的时候早已经被磨灭的差不多了。

    最终,他选择了坚守徐州,不对外征战。

    而起此时已经不是原来那个节操高尚的陶谦了,此时他更愿意听一下好话,坐一些想要做的事情。

    所以,那些他听起来刺耳的话,他便疏远那些说这种话的人。那些亲近他的人,溜须拍马的小人,他却是更为喜欢。

    起初,他还有些担心曹操,毕竟曹操的父亲曹嵩向兖州迁移,陶谦却派张闿带兵护送,张闿在半路却将曹操的父亲给杀了。

    曹操在几个月前还占据衮州,没想到转眼间便被少帝给杀死了,而且衮州全部失去。

    听到这个消息,他高兴的一夜没有睡着觉。

    就在他沉思在回忆之中的时候,一个声音打断了他的回忆。

    “主公,少帝刘辩想要主公交出徐州,属下以为不可。”一个身穿轻衫的谋士从作为上站起说道。

    “哦。那尔说说为何?”陶谦的声音很沙哑,刘辩的信笺他看了,少帝最近的动态他也知道。

    虽然已经等到衮州,但是在短短的时间内,根本就不可能将衮州全部拿下。而且,即使拿下后,也要管理一阵子,才能平息衮州曹操的残余势力。

    而且,他也不惧少帝。这个毛头小子,竟然在三个月前率领十万大军攻打袁绍,他当时听到这个消息差点没有笑死。

    简直就是以卵击石,袁绍的实力他分清楚,天下第一大诸侯,谁能比拟。少帝能够作出如此蠢事,他自然不见刘辩放在眼里。

    所以,刘辩来信让他会洛阳述职,他断然拒绝。

    刘辩很快就召开了群臣会议,所有大臣全部到场,张泉也充当武将站在一侧。

    由荀彧提出,三大谋臣表率,发布攻打徐州的事宜,看看有多少人同意。

    “我反对。”王允摇了摇头:“不可,万万不可妄动。”

    “哦?司徒大人有何高见?”荀彧问到。

    “陶谦此人素来仁义,每每赈灾帮助百姓,徐州无人不爱戴。若是正常交接尚恐百姓责难,强攻则必然激起民愤,纵然夺的下徐州也只是一破疮之地,何用之有。眼下徐州兵广粮多,民心所向,极难撼动,不宜攻击。”王允与陶谦老相识了,自然知道。

    刘辩丝毫没有看不起他的意思,虽然手下有三大谋士,但是想想当年历史上的曹操,就是因为人多,广纳之言以计策,才能离克诸葛亮保持不败。眼下正是一人计短,众人计长,多听些意见,还是有好处的。

    王允才智或许不如三大谋士,但是其阅历和经验比起三人来只多不少,也是一只刁钻的老狐狸。

    “王大人说的有理,众卿家还有何言,尽管纳来。今日有言便讲,不会设罪,敢言先者,但凡说的有理,赏金一百。”

    刘辩此举顿时让在场不少老狐狸眼珠子转个不听,都想着说上两句,又惟恐得罪了人,大殿之上倒变的鸦雀无声起来。

    “如此,有何良策啊?”刘辩看向三人。

    “用火攻之。”贾诩第一个开口,虽然只说了四个字,但是却让在场所有人为之震惊。

    “用火?那就是火烧徐州?”刘辩皱起来眉头。

    “还需主公自己斟酌。”说完贾诩就不说话了。

    荀彧之前也想过这个问题,徐州之事,巧取豪夺之间很难决策,贾诩自然是支持后者的。贾诩被人称为毒士,自然有其道理。其决策完全是以胜利为前提,每每出计都筑白骨累累,着实可怕。但是也只有他,每计必中,而且最为直接有效,这也是刘辩喜欢他的原因。

    荀彧做事过于温和,虽然为谋士之首,但是总是忍不下心。他有其人格魅力,但是与贾诩正如同冰火,完全不同。而荀攸虽然高谋,但是偏向于内政,打仗行兵只等有巧,却不是每回必策,这也是他的缺点。

    “不可。”荀彧果断的回应:“皇上刚攻下衮洲,现在兼并衮洲,豫洲,更是新得了宛城,民心未定,不可再此时失了民心。民心所向,所向披靡,若是失去民心,天下恐失。”

    荀攸也开口了:“百姓犹如载舟之水,亦能覆舟,还需三思。”

    贾诩却丝毫不以为然:“自古天下政权都为刀与火中生出,民心日后可以恢复,刀前肉却不常有。”

    “这话就有些不妥了,我觉得还是以安抚民心为主。”荀攸坚持己见。

    刘辩没想到本来意见统一的三人却忽然发生了分歧,一时间难以决策。而贾诩模样显然心生不曰,荀攸如是,若不是荀彧在其间周旋,恐怕两人就真的要决裂了。

    这会刘辩倒有些佩服起曹操来了,曹操能将一干谋士同时留在身边为其效力,其驭人之道果然了得。如今为了个不是大问题的问题,荀攸和贾诩有了分歧,自己千万不能让矛盾化大。

    想到这里刘辩开口了:“安静,此事稍后再议。”

    “主公,兵贵神速。”贾诩似乎依旧坚持。

    “主公,民心所向啊。”荀攸也开口纳言。

    “好了好了,你们都下去吧,王司徒,你留下。”

    众人离开,只留下王允。

    “司徒大人。”刘辩看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