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第五十六章 诸葛亮(第2/3页)汉生指南

重要通知:域名变更为m.bxuu.net请收藏

此事轰动一时,时人都以为张涵忠贞不渝。赵夏则恶意揣测张涵时候未到!

    赵夏的目光灼灼,太猥琐了,严方不由自主躲闪了下,才回过神来,忍不住悲愤已极,白净的脸膛涨的通红,转身就要扑过去:

    “赵夏,你这厮太过无耻!我,我……我与你拼了!”

    赵夏随手比了个兰花指,朝着严方一指,掐着嗓子说道:

    “来呀!”

    严夏身子一颤,立刻僵在那儿,汗毛都竖立起来了:

    “去死!你这个死龙阳!”

    严方一脚踢过去,赵夏早就闪开了,罗刚在旁边笑的直打跌,严方恼羞成怒,又无可奈何:

    “真是服了你!害的我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笑闹了一会儿,还是严方先发现了问题:

    “不对,小亮怎么不说话?睡着了吗?”

    严方探头一张望,张对上诸葛亮的俩大眼睛,便讪讪然退了回来。

    “睡啦?”赵夏问。

    严方一呶嘴,“没!”

    “没有怎么不说话?”

    “那我怎么知道?”

    ……

    眼看这二位说起来没完,诸葛亮长叹一声:

    “步出齐东门,遥望荡yīn里。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

    “停!小亮你不能换首诗吗?来来去去总是这一句……”

    “……”

    诸葛亮怔怔地坐在那儿,没有说话。《梁父吟》描述的是齐相晏子二桃杀三士的故事,诸葛亮自幼胸怀大志,希望能够像晏子一样安邦定国。也希望自己jǐng惕三士的下场,不要为功名利禄所迷惑,而白白丢掉了xìng命。

    “小亮,你说说,我们说的,谁对,谁不对?”

    严方没有注意到诸葛亮的失神,契而不舍地追问不休。诸葛亮晃晃脑袋,这才清醒了几分。年轻人的情绪来的快,去的也快。转眼过后,他又觉得自己的感伤有些莫名其妙了。

    转过身来,诸葛亮朗声笑道: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有什么可说的?”

    诸葛亮可不是说行事不择手段。老子这话的意思是说,天地无所谓仁慈,他对待万事万物都是一样的。而赵夏、严访和罗刚观点不同,不过是从各自的角度出发而已。

    赵夏微微摇头:

    “小亮这话可不对了,凡事也还是有仁与不仁?”

    诸葛亮不由笑出了声:

    “是啊,既然如此,你们还有什么可争辩的?”

    严方欢呼了一声:

    “怎么样?小亮我?”

    诸葛亮倒未必是赞同张涵的行事,以他观来,张涵的不轨之心历历在目。但张涵所作所为,的确令百姓得了好处,其行仁政是无可置疑的。当然,在诸葛亮看来,张涵若非运气极好,那便是神仙点化了。尤其是炼金术,极为关键。若没有炼金术,张涵想行仁政,也肯定不能如此削减赋税、免除徭役。换句话说,百姓们的生活也就不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这

    改善。

    赵夏无言以对,再不喜欢张涵的人,也不能否认,张涵是在行仁政。也许张涵在枝节上,不是很符合儒家的思想,但就整体而言,张涵行的必是仁政无疑。从某种意义上说,张涵是站在道义的至高点上。

    罗刚见状,岔开了话题:

    “小亮,你刚刚在想什么?想的那么入神?”

    “也没什么……”

    诸葛亮嘀咕了句,他蜷起双腿,膝盖抵在胸前,双手抱膝,一幅若有所思的模样。

    “什么?”诸葛亮的声音太低,罗刚没有听清楚。

    事情也没什么不可以说的,诸葛亮摇摇头,朗声说道:

    “也没什么,我是在想毕业后的去向……”

    “不会!”严方很夸张的比划了一下,“毕业还要好久呢?”

    “也没多久了,今年都是第三年了,以小亮的水平,明年就可以申请毕业,即使想多待,最多也就待到后年……”

    因为是公费的学舍,所以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年限,都会有所限制。当然,也可以跟随张逸继续学习下去,那就要转入私学,缴纳学费了。

    “毕业后嘛……”

    听赵夏这么一说,严方也不知道说什么好。毕业似乎还很遥远,可细细想来,却也是近在眼前,就是一二年间的事了。他的家境最不好,如若不是张涵普及教育,以严家的条件,他根本就没有机会读识字。也许张涵做的不算什么大仁大义,但他能读,能吃饱饭,能在过年的时候穿身新衣服,全都是托了张车骑的福。是以,严方对张涵极为感激,进而发展成了崇拜,从来没有说过张涵一个字不好。在严方看来,张涵就不会有做错的时候。

    当然,由于严方的家境不好,他要继续求学,需要考虑的问题也就很多了。摸摸鼻子,严方陷入了冥思苦想。

    去不其学习,自然是极好的出路。但在不其学习的人数以万计,能否毕业姑且不说,即便毕业了,也多半只是一个小吏,前途未卜。父母亲年纪大了,他是家中的长子,总要尽量减轻家中的负担……

    “小亮,你还考虑什么?难道你不去不其读吗?”

    罗刚很是诧异,在不其大学毕业是不容易,可也应该难不住诸葛亮。不其有天下最多的籍,有许多名士大儒传道授业解惑,也有无数的志同道合的士子在此求学。可以说,不其甚至超过了太学,成为天下学术的中心所在。去不其,是诸葛亮理所应当的选择,罗刚也曾听他说过此事。

    “嗯,我原来是想去不其的。可是,听说在临新成立了一处学乡,由张涵的老师岑晊担任祭酒,也拥有无数的籍……”

    诸葛亮自视极高,常以管仲、乐毅自比,这是他的理想,也是他的自我激励。如若没有张涵这个例子在前,诸葛亮肯定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不其。但张涵太耀眼了,张涵的老师又建立了一座学乡,亲自授课,诸葛亮就动心了。

    新学乡与医园不远,也在临城南,名为牛山学乡。建立新学乡,张涵的考量很多。郑玄拒绝在不其增加科目,新学乡的成立便势在必行了。而且,郑玄在张涵车骑将军府以下的影响力太大,士子们十有仈jiǔ都在不其学乡学习过。可以肯定,在不久的将来,郑氏将成为独一无二的新一代经学世家。这对统治甚为不利。从下一代起,郑成恩是不能继承郑玄,继续担任祭酒了。而新学乡的建立,也有助于平衡,避免郑玄学术上一家独大的局面。张涵也是用心良苦,煞费苦心了。

    从科目上看,不其学乡侧重于文史,而牛山学乡则以理工为主。大致说来,牛山学乡便是张氏族学剔出军事科目后的一个翻版。事实上,也差不多,张涵将族学从县搬到临,就将其分布在城南。此时成立牛山学乡,张涵就是征用了其周边土地,重新合并了除军事院校以外的部分,并公开对外招生而已。为了提高牛山学乡的地位,张涵特请岑晊担任祭酒。适逢岑晊刚完成了兵棋推演第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