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通知:域名变更为m.bxuu.net请收藏
篝火,一为煮食取暖,二为防止野兽侵袭。然山中有一种动物既不怕人又不怕火,经常趁人不备偷食东西。这里所说的动物,名叫“山臊”。古人说其可令人寒热,是使人得寒热病的鬼魅,吓跑山臊,即驱逐瘟邪,才可得吉利平安。
「诸犍」「孟槐」「孟极」「足訾」「虚耗」
「诸犍」
《山海经?北山经》“又北八百里,曰单张之山,其上无草木。有兽焉,其状如豹而长尾,人首而牛耳,一目,名曰诸犍,善吒,行则衔其尾。”
中国古代神兽,人面豹身,牛耳一目,有长尾,能发巨声。行走时衔着尾巴,休息时盘着尾巴。
《山海经(北山经)》有载。
「孟槐」
《山海经?北山经》:“有兽焉,其状如貆而赤毫,其音如榴榴,名曰孟槐,可以御凶。”
古兽,像豪猪,毛红sè,手持两柄大锤,厌恶人类。
来源于《山海经?北山经卷三》。
「孟极」
《山海经?北山经》“又北二百八十里,曰石者之山,其上无草木,多瑶碧。泚水出焉,西流注于河。有兽焉,其状如豹,而文题白身,名曰孟极,是善伏,其鸣自呼。”
释义:石者之山有一种长得像豹子的野兽,头上有花纹,身子是白sè的,名叫孟极。善于卧伏躲藏,叫声跟它的名字(孟极)相似。
「足訾」
《山海经?北山经》“又北二百里,曰蔓联之山,其上无草木,有兽焉,其状如禺而有鬣,牛尾、文臂、马蹏,见人则呼,名曰足訾,其鸣自呼。”
「虚耗」
「简介」
虚耗,古代神兽之一,虚耗是给人招来祸害的恶鬼。传说虚耗身穿红sè的袍服、长有牛鼻子,一只脚穿鞋着地、另一只脚挂在腰间,腰里还插有一把铁扇子。
「传说」
唐玄宗曾经在梦中见到一个小鬼偷盗了自己地玉笛和杨贵妃的香袋,玄宗叫住小鬼,鬼自称叫“虚耗”、喜欢偷盗他人的财物,也能偷去他人的欢乐、使他变得忧郁。玄宗大怒,立即唤人,于是有一个大鬼出现将虚耗撕成两半吃掉了。大鬼指的是钟馗。
「“虚耗”鬼的由来」
完整记载钟馗捉住虚耗并将其吃掉的故事是《唐逸史》,南宋理宗时人陈元靓编《岁时广记》卷四0“梦钟馗”条引了该,可知小鬼虚耗擅长盗窃人之物品和破坏人家喜事,与妖孽同类。
唐末《辇下岁时记?灶灯》说,都人至年夜,祀灶后,“夜于灶里点灯,谓之照虚耗”。此虚耗是灯照的对象,当是鬼名。
虚耗成为鬼名与钟馗信仰密切相关。高国藩考察了唐代的钟馗信仰,他根据初唐至盛唐时王仁煦《切韵》“钟馗,神名”,全唐文所载张说《谢赐钟馗及历rì表》中“屏祛群厉,绩神像以无邪”,刘禹锡《为淮南杜相公谢赐钟馗历rì表》中“伏以图写神威,驱除群厉”等文献记载,认为“钟馗信仰产生于初唐,并在盛唐、中唐广泛流传”,旨在“驱除鬼邪”。又根据敦煌唐写本斯二零五五《除夕钟馗驱傩文》、伯三五五--<;<;郎伟》提出,“钟馗是在岁末统领大众‘驱傩’之神.这就说明钟馗信仰,是从周代一直流传下来的驱傩风俗演化而来的”(高国藩《敦煌古俗与民俗流变》第331~333页)。在斯二零五五《除夕钟馗驱傩文》中有句:“感称我是钟馗,捉取江游浪鬼。”前引张说、刘禹锡文中钟馗所降之物为“群厉”。关于“厉”,《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厉之不如。”杜预注:“厉,恶鬼也。”所以“群厉”即为众恶鬼的意思。根据这些记载,盛唐以前的钟馗信仰中,尚未发现虚耗鬼名,或至少不流行,“虚耗”鬼名流行于盛唐以后。
「冉遗鱼」
《山海经》“英鞮之山,涴水出焉,而北流注于陵羊之泽。是多冉遗之鱼,鱼身蛇首六足,其目如马耳,食之使人不眯①,可以御凶②。”
「注释」
①眯:梦魇。②御凶:辟邪。
「译文」
英鞮山,涴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北流入陵羊泽。水里有很多冉遗鱼,这种鱼长着鱼身、蛇头,还有六只脚,他的眼睛形状如同马耳朵,吃了这种鱼可以使人不患梦魇症,还可以防御凶灾。
「九尾蛇」
古代神兽之一。
九尾蛇:巨蛇,体有鳞甲,腰以下有九尾,拖行,有铁碰撞之声。尾端有小孔,会喷shè,如枪弹,中者非死即残。《续子不语》有载。
传说中异蛇名。形体巨大,有九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