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陕西新政 (第二更)(第1/2页)晚明之我主沉浮

重要通知:域名变更为m.bxuu.net请收藏

    陕西境内多山,有着全国最为丰富的石灰岩,这是制造石灰和水泥的原材料。

    朱由检考虑延绥是匪患最为严重的地区,生产破坏特别严重,便决定在延绥建立两座水泥厂,安置当地的百姓男丁。

    同时,朱由检又调集当地的工匠,在奋武营士兵的指导下,勘测两纵一横水泥路线。他要将陕西建成近代化的省份,打造大明的省级样板。

    这两纵一横的水泥路,可以将陕西大部分连接起来。

    第一条纵线,从延绥出发,向南经过延安府、同州,直达陕西首府西安,简称延西道;第二条纵线,从宁夏镇(今银川)开始,经过灵州(今吴忠)、固原、平凉,最后到达凤翔府(今宝鸡),简称宁凤道;横线就短多了,从潼关开始,向西经过西安,直达凤翔府,简称潼凤道。

    这三条水泥大道,尽量采用直线,减少距离,先将州府连接起来。

    潼凤道是为了加强陕西和京师的联系,便于调集军队和物资;延西道和宁凤道是为了加强陕西内部的联系,便于省内人员和物资的流动。可以,潼凤道是陕西的军事生命线,延西道和宁凤道是陕西的民生生命线。

    本来朱由检还打算将纵向道路向南延伸到汉中,但中间隔着秦岭,工程太大,朱由检只好暂时放弃了。

    新任陕西布政使孙传庭终于到达西安。

    早在朱由检收复渭南、同州的时候,吏部就任命了孙传庭。在后世的历史上,孙传庭曾经担任陕西的巡抚,全权总督陕西军政。但刚正不阿的他,治政是一把好手,对军事却不甚内行,最后被农民军所杀,山西的局面在他死后最终变得不可收拾。

    “殿下,恭喜呀,不出三月,平定陕西二十万匪患。”孙传庭拜倒在地,这不仅因为朱由检是信王,更是对朱由检临危受命、气吞山河的崇敬。

    “孙大人快起,”朱由检虚扶了一把,“孙大人,陕西匪患虽然平了,但陕西现在太过贫瘠,治理陕西,就靠孙大人了。”孙传庭军事上不是那块料,那就用他的治政能力,历史上的孙传庭,治政还是一把好手。

    “殿下,听你暂时不会回京,看来,咱们要共同在陕西的大火上烤上一把。”孙传庭对陕西的情况还是了解的,二十多万匪兵,席卷了大半个陕西,现在的陕西,除了黄土,恐怕就剩下黄河了。

    朱由检将朝会上治理陕西的思路,以及现在自己所做的打算,和孙传庭做了交流。

    “殿下,运储备粮到陕西,可以解决今年百姓的粮食问题,但是陕西现在要全面恢复生产,也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完成的,况且,山西大旱不除,明年的粮食依然勘忧啊。”孙传庭没有被朱由检描绘的美好未来所吸引,他更担心现实的问题。

    孙传庭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陕西已经连续三年大旱,庄稼几乎无收,就是再种下去,明年也不一定有收成,谁知道明年会不会大旱。

    孙传庭不知道的是,这是地球进入冰川期,气候变冷,降水南移,导致北方连续大旱。没有雨水,加上寒冷,庄稼当然没有收成。

    但来自后世的朱由检略知一二。

    寒冷和干旱,导致大明北方的农业大幅减产,这对人口数量众多、严重依赖农业的大明,简直是催命符。

    幸好朱由检来自后世。

    幸好美洲人培育出了现代农作物。

    幸好这些现代农作物已经传入大明。

    美洲土著培育的这些农作物,随着西班牙殖民者的船只进入南洋,又从南洋传入大明。现在虽然没有传入北方,但大明的广东、福建、浙江、南直隶等东南沿海省份已经开始零星种植,种子不难弄到。

    “这个,孙大人不必担心,我已经派人去弄一些海外农作物的种子,即使干旱、寒冷,也不会影响这些农作物的生长。”

    “不怕干旱?不怕寒冷?这些农作物叫什么呀?产量怎么样?”

    “孙大人猜猜产量?往高了猜。”

    “一石?”既然不怕干旱和寒冷,那么它的适应性就强,而适应性强的种子,一般不如适合独特环境的种子产量高。陕西的农田比不上江南,粮食亩产量能有两石就不错了,所以它猜新作物的产量是一石,这还是朱由检让他往高里猜。

    “一石?孙大人,你当是养鸡呢?往高了猜。”朱由检翻个白眼,十分鄙视的眼神。

    “难道能达到两石?和原来的粮食差不多?”这是孙传庭最头疼的难题,他也顾不上朱由检的蔑视,只瞪大了一双丹凤眼,呆呆地看着朱由检,似乎新作物的产量就是朱由检的一句话。

    “两石?哈哈,难怪孙大人一把年纪,只能做个布政使,胆子大一,再大一。”朱由检的右手不断向上挥舞,好象是在指挥一只正在表演的湖广毛猴。

    “难道能达到三石?啊,不,四石?”孙传庭的脑子真的象藏了一只毛猴,他感觉乱糟糟的,不知道是不是朱由检在放卫星。

    “孙大人。”朱由检的声音提高了八度以上,然后陡然降低十六度,“往高了猜嘛!”

    “难道能达到五石?不,十石?”孙传庭感觉自己好像变成他的兄弟孙悟空了,但是他没有兄弟的法术,生怕一不心,云端跌落,摔成七八个兄弟。

    “答对了。”朱由检伸出拇指,掂了几掂,狠狠地赞扬了一番,“不过这是保底产量,如果百姓掌握了技术,管理好了,能达到二十石,甚至三十石。”

    “……”这次轮到孙传庭翻白眼了,“殿下,这是真的吗?”

    “当然是真的。”朱由检相当地不屑,“如果我骗了你,明年百姓没有粮食,你当我愿意再征伐一次陕西呀?”

    “殿下,你可是臣的救星呀!”孙传庭匍匐在地,鼻涕眼泪充分浇灌了黄土一把。粮食是他来陕西最大的隐患,而朱由检云淡风轻地就解决了他的死结,要不是朱由检太年轻,他都愿意称呼再生父母、当世爷娘了。

    “孙大人,快快起来。”朱由检本来只想调节一下气氛,没想到把孙传庭搞得五体投地。不过这样也好,谁会嫌自己的粉丝多呢?山东的秦永年、李元,陕西的祖大寿、孙传庭、高迎祥,京师的李春烨。

    不过朱由检没有忽悠孙传庭。

    这些现代农作物就是后世人们非常熟悉的红薯、土豆、玉米。

    特别是红薯,成份和大米、麦差不多,都是以淀粉为主,可以作为百姓的主食,而产量能达到两三千斤。按照大明的计量,每石五十八公斤,亩产真的达到二十甚至三十石。

    种植过这些作物的人都知道,这些作物对雨水要求不高。种植的时候,土地上要堆起一条条的土堆,称之为“垄”,旁边必须有一条条的沟堑,就是为了让多余的雨水及时流走。

    在大明正常的年景,人们以食精粮为荣,但朱由检来自康的后世,人们已经到处寻找野菜、马兰、红芋、山药、黑芝麻、黑玉米等粗粮。朱由检曾参观过郊区的粗粮生产基地,因此对这些作物的生产条件有一定的了解,这才在孙传庭面前夸下海口。

    “孙大人,既然你到达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