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衙中吟诗(第1/2页)周鼎记

重要通知:域名变更为m.bxuu.net请收藏

    哪柳奭身居要职,为人谨慎,加上柳文直也不是自己的亲弟弟,不过是个堂弟,又不是进士出身,就通过自己的关系让吏部把他打发到这永城县任职。

    这永城县虽说是个县,但它是汉高祖刘邦的兴起之地,以是东进中原的腹地,地理位相当重要,哪沱河途经县内,是北上和南下的重要水路交通要道,众多商家云集之地,因而经济基础相当雄厚。

    柳奭估计平时事务繁忙,像是忘了在永城县还有一个做县令的堂弟。加上柳文直性情疏淡,对升官之事并不十分热衷,所以就一直在永城县待到现在。

    柳文直要是哪种削尖脑袋往上爬的人,有当朝皇后和宰相这层关系,怕早已高升,最不济也是个地方刺史了。

    看柳文直初次见面就给自己谋差使,安和虽然不知道能否成功,但仅凭此心,柳文直就是一个性情中人。心中很是感动,眼睛竟有几分潮湿:

    “多谢大人抬爱,只是小人年纪尚小,虽年少时随师父读了些书,但也是粗通文理,不足以堪大任,想哪京城,不比永城小县。天子脚下,必是人才济济,鱼龙混杂,人心难测。小子涉世尚浅,人情世事亦不练达,既使在哪儿能立身,怕也不会长久。就像这园中桃花一样“桃花春色暖先开,明媚谁人不看来。可惜狂风吹落后,殷红片片点莓苔”,开愈早,败益先。”

    安和心想幸亏自己大学时文言文学得还不错,面对柳文直竟能从容地说出这番文刍刍的话。

    柳文直很是惊异,世人大多对功名之事甚是热衷,这位少年竟不以为意,可见也是与自己一样乃淡泊之人,甚合他意。

    况且这少年出口成章,刚才以院中桃花信口为诗,竟然以花喻人,立意甚高,相信自己也做不出此等妙句来。

    于是拉着安和坐在石凳之上说:

    “想不到少年郎心胸有如此之境界,想来本官也是自愧不如,来、来、来,你我二人且品茶,且听少年郎高论!”

    哪黄大海在旁边听闻此言,赶紧提壶给二人续上两杯茶水,两人一起品茶论道,大有相见恨晚之意。

    安和更是发挥自己熟读古诗词的优势,以院内所种花木为题,随口吟诗,无不达意,令哪柳文直惊为天人。

    比如他以院中哪桃花为题又吟一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县衙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为了应景县衙中的这株桃花,安和生生将“山寺桃花始盛开”,改为“县衙桃花始盛开”

    不知道白居易听到会不会被气死,安和后来一想,这是初唐,哪老白还没出生呢。

    以窗下芭蕉为题吟出李清照的词:“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柳文直更是惊诧莫名,因为词这种新的文学形式在唐朝还没有出现呢。这安和以这种形式吟出,别有一番新意。

    比如以院中竹子为题吟出郑板桥的名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哪柳文直一听,当时就从石凳上跳了起来,把旁边的黄大海吓了一大跳,差点把手中的茶壶给扔了,以为是自己沏的茶太热,烫到柳县令的嘴了。

    哪柳文直也不顾及自己县令的形象了,蹦着脚击节叫好,他还以为安和用这两句诗赞美他呢:

    “妙哉!妙哉!”

    “少年郎真是神来之笔,改日本官将亲书这两句诗悬挂于室内,以此共勉,定不忘民间饥苦。以解民忧,排民难,为民做主为已任,不负朝庭之重托,清清白白做个好官!”

    柳文直很是激动,眼睛里竟有泪光闪烁。

    安和看在眼里,心想,你能有如此想法,也不枉我费尽心思吟出这几句诗词了。

    白居易,郑板桥大哥,李清照姐姐,对不住了。小弟安和不才,侵犯你们的版权了。如果我有幸再穿越到你们所在的年代,定会登门请罪。

    两人谈诗唱合,显然已成知已。

    熟读历史的安和知道哪王皇后不久将以厌胜之罪被高治废皇后之位,后又被武媚害死宫中。

    柳奭受到牵连也被贬出长安,到地方做刺史,此是后话不提,但看柳文直淡泊名利,不以二人为靠山,实乃福份之所至。

    但愿将来,王皇后与柳奭二人倒台时不要牵连于他。

    要说也是这柳文直命不该绝,今日识得安和。后来若不是安和在高宗面前为其讲情,随着柳奭被贬,他也极有可能命丧黄泉,此是后话,暂且不表。

    眼看着已至中午,安和起身告辞,柳文直本意想留安和吃饭,安和执意不从,只得作罢,相约改日再把酒言欢。

    柳文直又嘱咐黄大海带着安和到主簿阮元哪儿取十吊钱,算是对他与林一山搬运老县衙处瓦砾的奖赏。

    这十吊钱就是一万个铜板,安和如何能拿得完,于是到谭木匠哪儿借来了木板车,由黄大海一道把他送回了家。

    到家以后,将哪六吊钱卸于屋内,安和取四吊钱送给黄大海。

    黄大海看安和与哪柳文直情投意合,俨然成了一对忘年交了,哪敢要这四吊钱啊!

    要是让柳文值知道了,哪会有得好啊,不开了自己才怪,执意不收。

    “黄大哥,你也知道我刚来永城县时,身无分文,人地两疏,幸得我弟一山相助,才得以活命,没被饿死。后得哥哥援手,才应下这搬运瓦砾这差使,况且我早已将这四吊钱许你,如你执意不收,岂不让我失信于人。万望哥哥收下,莫陷弟弟于两难之地。”

    安和说得极是诚肯,话语中隐有哽噎之意。

    “也罢,哥哥就厚着脸收下便是,不过四吊太多,你和一山两人年纪尚小,以后用着钱的时候多的事,哥哥家中只有一个老娘,我在县衙内的俸禄足够我二人用,我只取一吊,改天用作请你和一山两位兄弟喝酒。”

    黄大海是性情中人,原来是想要这钱,听安和态度诚肯地喊自己哥哥,也好生感动,执意只取一吊。

    安和没有办法,只得从他。

    送走黄大海,安和看着这九千枚铜板,这他娘的太刺激了,难怪历史上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高祖李渊、唐武宗李炎、后周世宗柴荣执政时,铜奇缺,都曾砸佛像制作铜币。

    九吊钱都这么一大堆了,哪铜不缺才怪。

    林一山回来时,看到这些钱也是惊得口瞪口呆。

    我的天,我眼花了吗?这么多钱!

    尽管他有从县府哪得到十吊钱的心理准备,可真是这么大一堆钱实实在在摆在面前的时候,还是吃惊不小。

    林一山小脸激动的通红,鼻子上汗都出来了,赶紧找来了两个袋子,与安和一块将哪九串钱装了起来,柜子里只能入下一袋,只得将另一袋子钱放到床底下,夜里很晚才入睡。

    只要听到阿布的叫声,林一山就赶快下床,先是打开柜子,再摸摸床下,只到发现哪两个袋子还在,才又放心地躺回床上。

    今天4点半,再更一篇。追看的朋友,请收藏一下,投个推荐票吧,谢谢大家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