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太平天国失败原因探析[作者镝非](第2/8页)太平新篇

重要通知:域名变更为m.bxuu.net请收藏

e">发布</div>  三、聚也上帝教,离也上帝教——宗教对太平天国的巨大影响

    <div style="display:none">发布</div>  作者既然承认太平天国前期洪秀全并不掌握实权,又不断地引用洪秀全的宗教言论来证明太平天国的宗教状况,自己不觉得自相矛盾么?

    <div style="display:none">发布</div>  作者只顾着引用“诸子百家之书一律排斥,“如有敢念诵教习者,一概皆斩”,而全然不顾东王杨秀清在建都仅半年后就借上帝之名传言,肯定诸子百家著作的价值,认为其中有诸多值得借鉴学习之处,不久太平天国即开始刊刻出版传统文化书籍。在此,他又一次向人们展示了他对历史断章取义的高超技艺。

    <div style="display:none">发布</div>  作者先说,“所以当时的外国官员记载说:太平军“很注重虔诚和献身jīng神,在遵守宗教礼节和仪式方面,他们是很规矩的,甚至是狂热”,又说“但是……于是,上帝无所不能的神话便在太平军中彻底动摇了”,在这里,作者先是为了证明他“整个太平军的思想完全被宗教迷信所禁锢,每一名天国士兵均是上帝教的忠实信徒”的论点,引用了一段外国人说太平军虔诚信教的文字,然后又引了一首天京事变后的歌谣,企图证明他“聚也上帝,散也上帝”的看法。这一看法是否成立另说,但作者的论证本身却是荒谬的,因为在现存的史料中,在天京事变以后声称太平军虔诚信奉基督教的外国人的文字资料是天京事变以前的十倍以上!所以如果一条外国人的记载就可以证明太平军是因“上帝”而聚的,则同理可推出天京事变之后太平军仍因上帝而聚,则“散也上帝”的推论即不成立。反之,则认为天京事变前整个太平军的思想完全被宗教迷信所禁锢,每一名天国士兵均是上帝教的忠实信徒”的论点缺乏足够依据。总之作者再一次自相矛盾,并且又一次向我们jīng彩地展示了什么是根据观点选择史料。

    <div style="display:none">发布</div>  至于太平天国涉及民生及军事的施政中,宗教到底有多大影响?我们以作者号称宗教迷信破产前的前期为例,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直接主持地方民政的是翼王石达开,他受东王杨秀清的威委派,开府安庆,总辖安徽,湖北,江西三地民政,并作为西征军的大后方其中在安徽和江西都建立起了地方政权。而左宗棠对石达开的施政的评价是“不甚理会邪教俚语”,后来石达开在离京远征过程中彻底放弃了拜上帝会信仰,也证明左宗棠的考语是切合实际的。而我们也知道,西征军开始不设前敌指挥部,石达开是太平天国前期唯一被授权的前敌总指挥。试想,由这样一个”不甚理会邪教俚语”的人来作为地方军政事物的直接主持者,其涉及到民生和军务的实质xìng政策能被宗教迷信影响到哪里去?如果说军事方面委派石达开是并无选择,那么民政方面杨秀清完全可以另委受宗教影响较深的高级将领来主持,这个人事命令证明杨秀清恰恰是想利用石达开的“不理会邪教俚说”去处理实际情况,而且他对这样的“处理”,事后也是照单全收的的。所以我们可以说,虽然直接负责的人是石达开,但他代表的却是是杨秀清,而杨秀清的意见则可以代表太平天国的国策。至于必须敬拜上帝,学习圣经,这些不过是细枝末节罢了。

    <div style="display:none">发布</div>  说到太平天国科举要考圣经知识,那在当今中国不背点马列能从小学升到大学么?考大学写作文的时候你能随便发挥你的“文学水平”和“言论zì yóu”么?这就能证明选不出人才来了?如果何瑜教授是历史系教授而且招收研究生的话,请问“革命史”考三十分的学生你们也都照收不误么?再说太平天国科举并不是考圣经知识,考谁对圣经更熟悉,圣经只是载体,做算术得先背乘法口诀。但最终还是zì yóu作文,写自己的理解。至少不像“八股文”,非得写别人的理解。也不像现在的历史考试,分析题还规定了标准答案,按点给分,在鉴别人才自身理解分析能力而非背标准答案的能力方面,我看不出太平天国的科举方式比现在的历史考试落后在哪里。

    <div style="display:none">发布</div>  四、关于“得人则昌,失人则亡——洪秀全的孤家寡人政策”

    <div style="display:none">发布</div>  首先,关于“上帝教所推行的反孔政策及“佛寺道院,城隍社坛,无庙不焚,无像不灭”的过激行为,致使大部分知识分子退避三舍”,我认为作者有必要搞清楚一个基本问题,太平天国毁神庙不是出于“反孔”,杨秀清借上帝之口说过,孔丘是上帝准予在高天享福的好人。太平天国只是反对把孔丘或者其他神主立为偶像。如果说这就可以致使“大部份知识份子退避三舍”的话,那么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推行马列主义的政策远远有过之而无不及之,则能否解释新中国政权没有因为“绝大多数知识份子退避三舍”而垮台的原因呢?本文的题目不是“论太平天国政策的得失”而是“对于太平天国失败原因的探析”,作者的论证似乎有些跑题。

    <div style="display:none">发布</div>  其次,照作者的说法,太平天国宗教的影响甚深主要再于前期,而前期太平天国地方行政主要在安徽和江西两个根据地,这我就不明白了,既然“绝大多数知识份子都退避三舍”了,为什么在评价安徽的治理时,胡林翼还说“粤逆窜扰以来,皖民受祸既久,迷溺尤深……果于从逆,”,为什么在评价江西的治理时,左宗棠海说:

    <div style="display:none">发布</div>  “贼兵并因粮,附从rì众,石逆抚其桀黠之民,以钤制其士夫,迫之从逆,江西全局岌岌。”观其所为,颇以结人心,求人才为急,不甚附会邪教俚说”“江西事恐不可为,以民心全变”,而骆秉章还说江西士民“转而媚贼,献财输赀,甘心从逆,正士良民之势孤,jiān徒痞党之焰炽。数郡千里之间,无一官一兵相为声应”?

    <div style="display:none">发布</div>  第三,所谓“对进入太平军中的文化人,洪秀全等人也是只利用而不重用”,我不得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