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太平天国失败原因探析[作者镝非](第3/8页)太平新篇

重要通知:域名变更为m.bxuu.net请收藏

再次提醒,至少在太平天国前期,其政策的决定人和执行人是杨秀清而不是洪秀全。杨秀清不重视人才吗?也许他文化不高,自己延揽鉴别人才的本领有限,但决不代表他不重视人才。我举一个例子。东王杨秀清正式颁布的命令叫“诰谕”,由于杨秀清总理国家军政大权,“诰谕”是太平天国最重要的文书,每件都可能关系到国计民生。而“诰谕”在对外发出前,有一道程序是必须经过翼王府审核。从形式上讲,这是对文稿的校订工作,从更深的层次来看,每一份诰谕在发出前都要经过翼王府官员,等于是东王另委了一批dú lì于东王府外的人为自己的重大军政命令“把关”,尽管最后的决策权仍在他本人。翼王石达开在善于延揽人才方面是出名的,关于他延揽人才方面的记载多不胜数,因此翼王府也是天国知识份子荟萃的地方。杨秀清没有因此而猜忌,迫害,相反充分发挥这一点,来弥补东王府官员素质上的不足。事实上,石达开在招揽人才的时候是很“肆无忌惮”的,他为了拉一个人才上“贼船”,居然“以黄袍覆之”,有一个清朝秀才,据不为新政权效力,甚至扬言为满人效力乃是华夏正道,对于这样“狂悖之徒”,石达开居然把他放了,并且告诉左右的官员,“吾方收士心,否则礼以遣。”把这单纯看成是石达开一个人的胸襟见识就错了,如果没有杨秀清的默许和支持,他是绝不敢这样做的。如果这样还说他“得不到重用”,那么不知道怎样才算得重用了。至于后来洪秀全猜忌石达开,和他是不是知识份子无关,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了。

    <div style="display:none">发布</div>  第四,作者引述进入天王府的知识份子“一切军令盖不与闻”,这是因为太平天国前期“天王”只是虚位元首,天国以东王府六部为军政所出,天王府所有官员都不与闻军政,这是太平天国“军师负责制”的政体决定的,并不是针对所谓的“知识份子”的,封建文人无法了解“军师负责制”是怎么会事,才会作出“盖防有用之才之算己也”的推断。如果信以为真就大错特错了。

    <div style="display:none">发布</div>  这么说并不是否认太平天国的知识份子政策存在很多问题,可是原文作者的论据完全推不出他的结论。

    <div style="display:none">发布</div>  第五,作者说”狭隘的宗教信条还使太平军失去了很多的盟友和同盟军。如上海小刀会起义之后,首领刘丽川等极yù归附太平天国,上书洪秀全愿受驱使,但天国始终未派兵接应,任其孤立无援,终至败亡。其他如福建的小刀会、红钱会,江西的边钱会,广西的升平天国、大成国,包括淮河两岸的捻军等各地各民族起义,太平天国均未能很好地与之联合。结果,各支农民起义军分别被清军镇压。 ”

    <div style="display:none">发布</div>  同理,社会主义制度也使中国在国际上失去了很多盟友和同盟军,这能说明什么呢?成王败寇罢了。

    <div style="display:none">发布</div>  作者自己也在后文提到,太平天国定都后兵力不过十余万,分布在北伐,西征,天京三个相隔千里的战场上,已经在每个战场上都显得力不从心了。那么就请作者自己回答,在这种情况下,太平军还有力量在浙江未克的情况下开辟上海战场吗?何况浙江是清廷的力保之地,绝对不是轻易可以占领的,太平军有力量再四线作战吗?至于到了小刀会危急之时,太平军北伐西征两路告急,为了派北伐援军,甚至不得不忍痛放弃重镇扬州,即使如此,最终也只派出了七千五百人北援,在这种情况下,太平军有力量去上海援助小刀会么?不错,太平天国起义时,全国各地都在起义,但他们有可能到处派援兵,或者到处联合,以使其不被镇压么?事实上,太平军与捻军,大成国,天地会义军,都有过不少联合,但起义革命不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游侠,联合作战也该有战略的进行,何况各地起义部队虽多,但很多是乌合之众,纪律败坏,关键时刻成事不足败事由余,北伐援军的失败就是个血的教训。

    <div style="display:none">发布</div>  话说回来,这仍然不是说,太平天国与其他义军的联合不存在问题或需要检讨之处,只是作者的论述不得要领,无法令人信服而已。

    <div style="display:none">发布</div>  五、关于“北伐西征,形同流寇——太平天国战略上的重大失误”

    <div style="display:none">发布</div>  “金田起义之后,洪秀全不及时带兵北上,而是先于大黄江口驻扎57天”

    <div style="display:none">发布</div>  太平军在起义后行动不够迅速是没错的,但是说“驻扎57天”都是因为不想及时带兵北上则是荒谬的,事实是太平军发动的进攻无法冲破清军的阻击,北上道路因而受阻。

    <div style="display:none">发布</div>  “在武宣东乡登极后,也屯兵二月之久;”

    <div style="display:none">发布</div>  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筹粮和招齐

    <div style="display:none">发布</div>  “其后在永安‘蕞尔山城’中,又急急封王建政,盘桓半载有余,给了清廷从容调兵遣将的机会。”

    <div style="display:none">发布</div>  “建政”居然也可以成为“罪证”?没有一套完整系统的军政制度,如何能够维持政权的长期的正常运作?太平军在永安”盘桓半载有余”,如何给了清厅“从容调兵遣将”的机会?如果作者指的是尾追堵截太平军的清军,则这些军队不需半载调动,如果作者指的是如桂林长沙,则无以证明这两座城池是在永安半年中被严密防守起来的。如果作者指的是岳州以下的地带,就更无法自圆其说了,既然清军得到了“从容调兵遣将”的机会,何以被如此轻易地攻陷武昌,何以太平军自武昌,下九江,安庆,至金陵,只用了28天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