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太平天国失败原因探析[作者镝非](第4/8页)太平新篇

重要通知:域名变更为m.bxuu.net请收藏

间?永安半载的得失曲折甚多,绝非作者一句“让清廷从容调兵遣将”那么简单。

    <div style="display:none">发布</div>  事实上,从金田起义到攻占金陵的过程,史学界和军事界对其得失一直有很多争议,有赞同者,有反对者,可见这一时期太平军战略的决策最多只能以“得计”“失策”评价,上升不到“没有谋定而后动”的“流寇主义”的层次。

    <div style="display:none">发布</div>  第六 “如集中兵力先摧毁威胁天京的清江南、江北大营(时两大营兵力不足三万人)……”在这一战略上,我个人是基本同意作者的观点的。但是,这完全不能证明作者认为天国将领是缺乏”谋定而后动”的“流寇主义者”的结论,以天京为根本,分兵北伐西征,以致分散兵力的失策,怎么能和“流寇主义”画上等号,实在令人费解。

    <div style="display:none">发布</div>  六、“不修德政,治国无章——洪秀全等人治国政策的检讨”

    <div style="display:none">发布</div>  作者写到:“但建都之后,太平天国并没有一套完整的治国之策,而是将治军的上帝教教规直接推行于社会,结果非但行不通,而且大失民心。 ”

    <div style="display:none">发布</div>  有没有大失民心,前面已经谈过了,《太平刑律》中有一个常见的词汇是“外小”,也就是老百姓的意思。太平天国颁布的各种告示中,谆谕中,也常常出现这个词。如果照作者的说法,太平天国没有治国之策,只是将治军的上帝教规直接推行于社会,则众多涉及待“外小”政策的条文更有何意义?!

    <div style="display:none">发布</div>  “建都之后,杨秀清便发布《待百姓条例》,实行废除工商、田亩归公的政策……这种剥夺农民和手工业者、违反经济规律的政策是根本行不通的”

    <div style="display:none">发布</div>  作者在此又继续发挥他对历史断章取义的本领, 他完全无视《待百姓条例》的颁布和东王杨秀清委翼王石达开出镇安庆,开府易制,寻找可行的农工商政策之间只隔了极短时间的事实。而石达开在安庆施行承认土地私有,减轻赋税,鼓励商贸的政策仅数月后,东王即以此新政可行,与北翼二王联名上奏天王,经请旨后将安庆易制成果全面推广。太平军定都后从空想回到脚踏实地只花了数月时间,比起大锅饭一吃几十年的政策,实事求是多了。

    <div style="display:none">发布</div>  七、“在文化方面,金田起义之后,在独一真神惟上帝的思想驱使下,太平军视‘诸凡百神皆为妖魔,遇庙像辄焚毁……’对于儒家经典,则禁太平天国如此摧折作为汉族文化象征的儒家文化,焚禁一切古书的做法,与推崇儒学的清王朝形成鲜明对照,其结果不啻将整个士大夫阶层乃至普通民众,都推向自己的对立面。 ”

    <div style="display:none">发布</div>  太平军究竟有没有“将整个士大夫阶层乃至普通民众,都推向自己的对立面”,我在前文已经用事实驳斥了。

    <div style="display:none">发布</div>  至于太平天国是否”自金田起义以后”就到处焚毁学宫,以及是否“与推崇儒学的清王朝形成鲜明对照”,且看下列事实:

    <div style="display:none">发布</div>  以下资料整理自钟文典《太平天国开国史》

    <div style="display:none">发布</div>  曾国藩在《讨粤匪檄》中,指责太平军毁学官,焚木主,荡尽儒家诗书经典,并形成一种普遍看法,就是太平天国自起义后一直在捣毁孔庙,批判儒学,烧毁经典,反对孔子,但这并非事实。

    <div style="display:none">发布</div>  1.从酝酿到发动起义,洪秀全虽然宣扬上帝,并没有彻底否定孔子或儒家思想,相反还多次在重要文书(如《太平诏书》)中引用儒将典籍或有颂扬孔子的内容

    <div style="display:none">发布</div>  例如被视为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的思想基础的最著名的“原道三篇”,

    <div style="display:none">发布</div>  《原道救世歌》:“周文孔丘身能正,蛇降灵魂在帝旁”“孔丘服教三千,乃以正化不正”

    <div style="display:none">发布</div>  《原道救世歌》:全文征引《礼运大同篇》阐述对理想社会的设想。

    <div style="display:none">发布</div>  2.太平军在攻克武昌前,基本没有反孔行动,以对待孔庙的态度而言

    <div style="display:none">发布</div>  在永安前,太平军根本无机会接近孔庙

    <div style="display:none">发布</div>  在永安,的确有毁及文庙和关帝庙,但是,据钟文典先生的分析,这是出于驻军的需要,而不是针对孔子,因为,第一,太平军在永安仍然允许百姓设立私塾,教授四书五经。第二,太平军一向视封建衙叔监狱为“妖庙”,在宗教上对其憎恶一向超过孔庙,但这些场所都没有被捣毁,也从侧面证明太平军在永安损及孔庙见得是其出于宗教目的而反孔反儒。

    <div style="display:none"&g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