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经络理论(第2/7页)黑医

重要通知:域名变更为m.bxuu.net请收藏

ù望。不过,他承认,针灸恢复人体自疗功能的详细过程,西医没有人真正了解。耶鲁的实验报告加强了针灸确有疗效的说法,而在美国,有执照的针灸师已超过1.5万人,可见针灸大有成为主流医学的趋势。

    中华民族的祖先在与大自然相处的长期实践中,了解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道理,形成了一整套独有的辩证施治的养生却病医疗观。在对人体结构、致病机理、治疗法则等方面,都有区别于西方医术的独到之处。这些认识和实施方法,作为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正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重视和理解。也进一步证实了“越是民族的东西,就越是国际的”这一说法的正确xìng。

    『针灸学发展简史』

    1.1.针灸的起源(远古时期)

    针灸医学起源于我国远古时期的石器时代。砭石是最原始的针刺工具,

    -砭刺-

    以砭石为工具浅刺或割治人体一定部位以治疗疾病。

    砭刺是针刺的萌芽。除砭石外,古代还有骨针、竹针、陶针的应用,并逐步发展成青铜针、铁针、金针、银针,直至现代的不锈钢针。

    古人在烤火或不慎被火灼伤某些部位后,反而减轻了病痛,因而得到启示,发明了灸法。

    拔罐法亦起源于原始社会,古代称之为"角法"(古代用兽角做饮具,借燃火的热力,排除其中的空气,可使其吸附在皮肤表面以治病,故称"角法"。)。

    1.2.针灸学术体系的形成(chūn秋至两晋时期)

    chūn秋战国时期,划时代的医学著作《内经》的出现,标志着针灸学的基础理论体系已经形成。

    汉代成书的《难经》《难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又名《黄帝八十一难经》,相传为扁鹊所作。该书以问答的形式,讨论了《内经》中的81个疑难问题,在阐述经络学说中的奇经八脉理论,腧穴学中的八会穴、五腧穴理论,刺灸学中的针刺补泻手法、得气等方面均有突出成就。

    ,是一部解释《内经》中的疑难问题的著作,进一步丰富了针灸学的基础理论。

    魏晋时期的著名医家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而较全面的系统xìng针灸专著。

    1.3.针灸学派辈出、理论更加完善(两晋至明)

    唐代,针灸已成为一门专科,针灸教育也占有重要地位。唐太医署负责掌管医药教育,内设有针灸医学专业。著名医家孙思邈在其著作《备急千金要方》中绘制了五sè“明堂三人图”。

    北宋时期著名针灸学家王惟一考证了354个腧穴,增补了腧穴的主治病证,撰成《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并刻于石碑供人们参抄拓印,还设计了2具铜人模型,外刻经络腧穴,内置脏腑,作为针灸教学的直观教具和考试针灸医生之用。

    明代,针灸学术发展至高cháo。杨继洲所著-针灸大成-

    《针灸大成》成书于公元01年,作者杨继洲。本书是在作者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的基础上,汇集历代诸家学说和实践经验总结而成,是继《内经》、《针灸甲乙经》后对针灸学的又一次总结。该书现有40余种版本,并译成英、法、德、rì等多种文字,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是后世学习、研究针灸的重要参考文献。

    《针灸大成》影响最为深远

    1.4.针灸学由兴盛走向衰落(清朝至民国)

    清朝前期针灸学继续有所发展。公元1742年吴谦等人撰《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不仅继承了历代前贤针灸要旨,并且加以发扬光大,自乾隆14年以后(公元1749年)定为清太医院医学生必修内容。

    清朝后期,道光皇帝为首的封建统治者以“针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的荒谬理

    由,悍然下令禁止太医院用针灸治病,从此针灸医学开始走向衰退。但针灸在民间仍广为流传。针灸名医李学川公元1822年撰《针灸逢源》,强调辨证取穴、针药并重,并完整地列出了361个经穴,至今仍为针灸学教材所采用。

    民国时期zhèng fǔ曾下令废止中医,遭到中医界的强烈反对而不得不将废止中医案搁置起来。许多针灸医生为保存和发展针灸学术而成立了针灸学社,编印针灸书刊,开展针灸函授教育等,近代著名针灸学家承淡安先生是其代表人物。

    1.5.现代针灸学飞速发展时期(建国至今)

    延安时期的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开设了针灸门诊,开创了针灸正式进入综合xìng医院的先河。

    建国后,zhèng fǔ采取了一系列发展中医事业的措施。

    50年代初期率先成立了卫生部直属的针灸疗法实验所,即当今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的前身。

    随后《针灸学》列入中医院校学生的必修课。

    70年代在针刺镇痛的基础上创立的“针刺麻醉”针刺麻醉:针刺麻醉(简称针麻)是依据经络脏腑理论和针刺镇痛临床经验,以针刺穴位为主,辅以少量药物,使病人能在清醒状态下接受手术治疗的一种麻醉方法。针麻是针灸学理论与实践在现代麻醉学中的运用与发展,是中西医结合的一个成功典范。针麻的实践与研究于1958年发端于中国,60年代中期被确认为是一种有效的麻醉方法,70年代初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普及推广。其后有30多个国家先后开展了针麻的临床和原理研究。

    在世界范围内引起空前的反响。

    1987年11月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在běi jīng成立,标志着针灸医学成为世界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目前我国针灸学术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1.针灸学的概念

    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在继承和发扬古代针灸学术思想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运用传统与现代科学技术来研究经络、腧穴、cāo作技能、治疗法则、作用机制及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

    特别提示:针灸学不能等同于针灸疗法。针灸学是一门学科,其研究对象包括针灸的历史源流、基本理论、cāo作技能、作用机制和防治疾病的规律;针灸疗法只是一种治疗方法,注重针灸cāo作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2.2.针灸学的特点

    a).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b).与现代科学技术紧密结合

    60年代,电针治疗仪广泛用于针灸临床;

    70年代,激光治疗仪问世;

    80年代,出现了品种繁多的微波针、电磁针、生命信息治疗仪等;

    70年代后,对针刺镇痛、针刺麻醉原理和经络实质的研究几乎运用了当代最新科

    技成果,包括最新的边缘学科和最现代化的手段,如红外线热象图、超声波、经络电

    学特xìng探测、化学示踪、声信息探测、超微弱冷气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