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通知:域名变更为m.bxuu.net请收藏
唐诸眉头一皱,但还是强忍着头痛看了下去。
“现插播一条消息。新成立的‘起点’公会三日前与老牌组织位面意志联合会发生战斗,位面意志联合会并未占据优势。由此可以说明,经过改组之后,‘起点’公会作为‘位面老爷爷’公会的最大继承者,更加干练、有效力了。”
“而这场争斗的导火索,却是因为‘本源世界’的发现……好,插播消息结束,请继续收看本台专题讲座。”
画面一转,又转回到了刚才那位讲师身上。他见到镜头朝向自己,急忙正色,看向摄像头。
“呃……接上一段啊。不用管什么会的争斗,自己本领提高了才是真的。我敢在这里保证,以后传统的争夺位面本源的方式,将会改变了。而‘文’创作能力,将是你在‘本源世界’安身立命的本领。什么是‘本源世界’?你们会知道的。”
“嗯,继续说。排他性对话或者密码对话是罕见的,因为这是一种相当细腻的对话形式,含而不露,轻描淡写,所以这通常是笔法老辣的标志。然而如果这种对话被过度使用或者使用不当,成了自我纵容、孤芳自赏的标志。”
“解决方案:1 . 方言,鼻音,色彩浓厚的行话,十之**剔除好。”
“ . 标识符的问题。
3 . 外行看不懂的或者暗喻式的对话是最难修补的,因为大多数作者的主要问题在于他们需要比较微妙的表达方式。总之,一般的解决办法是:把话说得清楚一些,让读者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知道说话者是谁。”
假如你倾向于使用很多方言,可以下功夫把方言替换下来。
假如别人抱怨说你的对话是排他性的,那么写一次写作的时候,要假装读者对于人物谈论的话题毫不知情。
展示与述说。
作者的职责在于向我们展示笔下的人物,而不是从他的嘴里说出来,或者让人物互相谈论对方,而是要通过人物行动把他们展现在我们面前。
读者尤其喜欢吧书本看成是自己的东西,这是他们对别人的作品不释手的主要原因:读者需要与作者产生情感的认同、平移、投射。
不要讲述而是展示事件,即在文字中留下了一些歧义或者阐释的空间。述说还有一个问题,即它让文本读起来更像是情节梗概,而不是艺术作品。读这种作品往往让人感觉自己读的是一个故事提纲,故事里将要发生什么事、出现什么人物似乎尽在掌握之中。但是读者不可能有下面的感觉:仿佛自己切实经历了其中的场面,仿佛置身于人物的处境,和人物一起哭泣或者一起躲避枪林弹雨。文本只会有一种干巴巴的感觉,永远不会使人神魂颠倒。真正具有创造性的作品具备一种艺术形式,正如其他门类的艺术品一样。
在过去常常进行描写的地方,当你使用展示而不是讲述手段的时候,会写出一个新的场面。一方面,展示的方法确实降低了故事推进的速度,但是另一方面他也能加快你的速度,因为如果读者阅读的时候很愉悦,会感到时间过得很快。
一开始,选择展现那些事实的时候你会慎之又慎。在之前没有进行任何戏剧化处理的地方,现在你创造出了戏剧性,而且还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即,加入你可以自如地运用展示的话,你会注意到任务面临的新情况以及故事的曲折发展。
不过,如果一部书稿的展示部分所占的分量过重,有可能会导致比例失调。讲述部分应该也战友一席之地。在确立叙述者和视角人物的形象方面,讲述可能是很有用的。而放在以为老练的作者手里,讲述会变得格外有用,他会意识到自己是在运用讲述,但是他只在讲述手段能够运用的得心应手的时候才会使用。
解决方案:1 . 找出你的稿件有哪些部分本应该使用展示的方法,而你却使用了讲述。
. 一旦你选定了想进行戏剧化处理的文本,接下来要在这块文本的范围内决定如何进行戏剧化处理,以及从哪个角度切入问题。戏剧化处理,大判断还包含着小判断,那件事情本身最富有戏剧性内涵,那件事情适合于创造出最好的场景,在一本书稿里哪个时间是最适宜写出来的。
3 . 用作用相同的动作或者时间取代明示的信息。击中精力清除那种干巴巴的故事大纲似的乏味感觉,代之以吸引读者的内容。
4 . 当你把语言讲述转换成行动展示的时候,要看看能否放松自己的控制欲,让事情自然而然的发生、发展。留下一些前文所没有的含混、暧昧的空白点,能否给读者留下一道敞开的门让他们自行找到结论呢?
练习,1 . 完全通过人物的行动来介绍一个新人物,不要直接告诉读者有关这个人物的任何情况,让读者自己做出判断。
. 完全通过人物意图并不明确的动作介绍新的人物,不要直接告诉读者关于他的任何情况,让读者自己作出判断。
3 . 完全通过环境描写介绍新的地点,不要告诉读者它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只管描述这个地方,让读者得出自己的判断。这地方可怕吗?壮丽吗?是不毛之地吗?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这种感觉,不要告诉读者这到底是什么样的感觉。
4 . 练习为了自己的目的操纵讲述的内容。不要使用传统的方法进行讲述,而好似要把他用作人物视角的手段。让人物A告诉读者有关人物B的情况,这不是让我们了解人物B,而是让我们了解人物A的视角。所以,作者运用讲述的手段的初衷不是为了把什么事情都讲给读者听。
视角与叙事。
虚构小说与其他写作形式不同,在你落笔之前,你必须做出下列决定:1 . 你准备以什么人的视角讲述这个故事 . 你打算使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还是第三人称叙述。
常见问题:
1 . 最明显的毛病是叙事人称前后不一。
. 视角人物前后不一,或者转换过于频繁。
3 . 视角人物掌握了他们从技术上讲无法得知的信息。即,读者能够深入受限视角的内心世界,无法进入另一个人物的内心世界。
4 . 一个相当普遍的毛病是,视角人物并不具备真正的视角,即,没有自己的声音,没有独到的见解,甚至让人感觉他根本不在场。
解决方案:1 . 假如你要从某个人物的视角来讲述故事,首先要做的是后退一步思考:那个人物的视角可以给人最强烈的紧迫感,哪个人物是最有趣的(无趣的),哪个人物的观点是最鲜明的(最含糊的)?哪个人物可以赋予文本独特的风格?
. 一旦选定了视角人物,还要看看叙述的人称。
第一人称叙述的特色鲜明而且非常亲切,不过它也可能导致你的视角受到限制而且风格过于独特,读者的注意力会集中到文字上面。但是,这样也往往会把故事情节冲淡,变成淡而无味的背景,而凸显了你的写作技巧。
3 . 假如你的叙事有前后不一或者视角暂停的现象(比如从第一人称转换到第三人称),请始终坚持使用一个叙述视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