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丨承明策问(第1/2页)兴汉室

重要通知:域名变更为m.bxuu.net请收藏

    “又有承明金马,著作之庭,大雅宏达,于兹为群。元元,周见洽闻,启发篇章,校理秘。”————————【西都赋】

    汉初平三年,五月十八日清晨。

    未央宫,承明殿。

    承明殿在前汉时候是专门用来提供朝臣休息的地,皇帝暗弱时,这也是太后和权臣们用来召集官员议事的场所,功能无异于是宣室。

    王允处处以霍光自居,诛董后更是效仿霍光,将承明殿当做自己的理政之所,仗着‘总朝政的权力,让尚书诸官与公卿都谒承明殿找王允接受政令。这种情况直到皇帝自诏旨夺权后,开始处理朝政而有所缓解。

    这一天承明殿里焕然一新,皇帝端坐正中,帝师桓典、赵岐与侍中、黄门侍郎共八人,分列坐于两侧,司徒王允坐在皇帝下首,被特许观看策试。

    考试法采取‘对策和‘射策两种式,‘对策是将政事或经义面的问题写在简策上,发给应举者作答;‘射策类似于抽签考试,由主试者提出不同的问题,书之于策,覆置案头,受试人拈取其一作答。

    这是汉代皇帝对被举荐的的吏民进行‘策问而后按底等高下授官的一种选拔式,问题的内容多是以经为主,辅以时政或皇帝另外喜好的术问题。

    可谓是察举与征辟制的一种补充,是后世科举制的滥觞。皇帝当时提出考试取秘书郎时还心翼翼,生怕会被这些受益于察举制的士族门阀横加阻拦,没想到早在汉代就有考试取才的式,只是范围太,未及推广罢了。

    以前的皇帝没有想到‘策问的用处和对士族垄断官位的巨大破坏力,不代表现在的皇帝不知道。

    在隋唐以后,尤其是宋代,单一士族对朝政和皇帝的影响力来少,再也不会出现一个士族大家就能左右朝局的情况。可以士族政权的崩溃,都是由科举制,也就是‘策问这种考试取才的选官模式引起的。

    这次承明殿策试,往了是为了给皇帝选拔秘书郎以供陪读,往大了是皇帝为了以后推广科举制的试验田。

    承明殿下,约有二十多个经过各推荐的十八岁以下、十岁以上的年轻才俊按年龄排好。

    此时惠风和畅,广场上种植的桑树都迎风展叶,簌簌作响,投到地上的树影也随之摇晃。一团团白云在蓝天中或缓或急的移动,在承明殿高高的屋脊之后时隐时现,在场者无不感叹。

    王粲站在士孙萌的身边,冲其耳语道:“想不到两百年未作天子居处,未央宫还有如此风度!”近来蔡邕的处境在众人的奔走下发好转,王粲的心境也随之释然许多,对皇帝在此事表现的运筹帷幄更是大感佩服。在得知诏选秘书郎的消息后,王粲听从蔡谷的建议,更是自荐入选。

    他接着笑道:“想到今后要在此就,秘府藏书尽皆得览,实在是让我激动莫名。”

    士孙萌苦笑道:“仲宣,识章,我都比不得你,你有把握射策登庸,我可没有。以后若是寻到机会,为我口诵数篇秘府章,我便感激不尽了。”

    王粲自负才,没有谦虚,反而笑了出声,旁人纷纷侧目。

    因年龄最大而排在队伍前列的杨修皱着眉往王粲处瞧了瞧,有些不大高兴。

    杨修是光禄大夫杨彪的儿子,弘农杨氏的子弟、门生遍布宦署,杨琦、杨瓒、杨众与杨儒等人都是皇帝手下重用的臣子。门第煊赫,是故杨修得以认识诸多拜访家门的公卿,也顺带识得他们的子弟优劣。

    他自负才高,认为公卿家晚辈中能比过他的十中无一,更遑论那些寒门子弟。

    杨修常以为,自己与王粲相比最大的劣势就是名声,他潜心在家修,是故声名不显,而王粲只是得蔡邕夸赞,就早传盛名,这让杨修如何会服气。

    索性这回承明殿策试,两人都要登殿应答皇帝的策问,若能在此获得皇帝青睐,无疑能让自己的声名迈上一个更大的台阶。在旁人只想着侥幸登庸,得选秘书郎的时候,杨修、王粲等人却在想着如何让皇帝与大臣另眼相看了。

    在场众人大都是出自名门,杨修收回放在王粲身上的目光,无意间瞥见其身旁站着一人,此人其貌不扬,未曾相识。杨修好奇问道:“敢问足下姓氏?”

    “不才扶风法正。”那少年答道。

    “喔。”杨修想起来了:“你是廷尉正的儿子。”

    哪知一句无心之言,竟触动了对敏感的心弦,惹得对大为不满:“怎么,你是瞧不起家父,还是瞧不起廷尉正?”

    “不、不,我绝无此意!”杨修赶忙解释道:“只是在场多出公卿之家,我一时惊奇……”

    这解释更是让法正愈加恼怒,他家虽然也算地豪族,但跟大汉顶级豪族弘农杨氏比起来什么都不是。

    法正自除了矢志报国以外,更还有光大门楣的愿望。此时被杨修无意冒犯,法正被刺伤了自尊,碍于场合,他冷哼一声,索性不再理会。

    杨修难得以求饶的语气跟人解释,没料到对心气竟如此狭窄,一时下不来台,也有些恼了。两人就那么杵在地上,谁也不理谁,跟场中其余三两结伴的人比起来极不协调。

    未过多时,殿中悠悠传出一声深远高昂的声音:“制曰:诸生进殿!”

    队伍立即安静了下来,按照谒者台官员的事先教导与家中长辈的叮嘱,众人有条不紊的进入承明殿。趋进宣名,稽首叩拜之后,便依次坐在殿中早已预备好的单个案席上。

    为了这次考试,皇帝特意扩大了范围,朝中六百石以上的官员少也有百人,再算上士族名门的子弟,各郡推荐的童子俊彦,怎么也得有两百多人应试才对。

    可皇帝坐在当中,看着眼前近三十个年轻人,心中很不是滋味。固然,能有机会看秘府藏书、并在皇帝身边陪读,在仕途上和术生涯上都是一个士人梦寐以求的终南捷径。

    但很多关中豪族和朝中公卿未有将子弟荐举进来,其中原因,不用深想皇帝也知道,无非是担忧目前的朝中局势,害怕李傕等残部率兵反复,王允势大难制,皇帝会成为纷争的中心。

    这些人不愿意送或者只送旁支子弟参加策试的行为,皇帝虽然不喜,但心里也是表示理解。

    但除了忧心局势的以外,还有一些人将宝压在皇帝身上,比如弘农杨氏、还是最近因为马日磾的举荐而在朝堂声名鹊起的京兆韦氏,他们推举的都是家中嫡子,族的未来,这无疑让皇帝很是宽慰。

    见众人都进来了,皇帝就道:“自迁都以来,教衰落,风俗靡靡,贤才流离于江湖,高士隐逸于山林。德教不兴,至于万民不安,要拨乱理烦,除了修武备,肃治以外,德化教也必不可少。诸位都是年轻俊彦,当以兴复汉室、解民倒悬为己任,研经术,以致用。”

    杨修等人皆肃然称是。

    于是便先是统一作答的‘对策,侍中杨琦开始叫人分发题策,每人的案头上都摆放着书写用的缣帛、笔墨等物。题策下来后,杨修第一眼看到的便是这样一句话:“何谓‘要君者无上?”

    这话出自汉朝官经典《孝经》,句是‘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无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