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百二十九章 宫廷礼仪(第5/5页)宋疆

重要通知:域名变更为m.bxuu.net请收藏

贡,号称“睡卿”。南宋时,把光禄、鸿胪两寺并入礼部;卫尉、太仆两寺并入兵部。

    诸监:宋代先后设置国子、少府、将作、军器、都水、司天等六监。宋初各监的基情况是,国子监是国最高府,仁宗以后,成为掌管国校的总机构。少府监的主要职事巳划归思院和后苑造作所,监只管制造门戟、神衣、旌节等物。将作监也只管祭祀、供给牲牌、镇石、炷香、盥水等事,有关土木工匠的政令、京城的缮修都归“三司”修造案掌管。仁宗嘉祐三年(公元158年),撤销“三司”河渠案,另设都水监,掌管修治河道之事。神宗熙宁六年(公元173年),撤销“三司”胄案,另设军器监,掌管制造武器。司天监负责观察天祥异、钟鼓漏刻,编制历书等。各监除司天监以外,都设“判监事”1—员,或设“同判监事”1员,以及丞、主簿等。神宗改革官制时,撤销了司天监渐变成阶官。自皇城使至供备库使,共四十使,是诸司正使;其副职是诸司副使。《宋史-职官志九》云:“皇城使以下二十名谓之班,洛苑使以下二十名谓之西班。初犹有正官充者,其后但以检校官为之。”班和西班是因朝参时班位的排列向而得名。诸司使、副使,到徽宗政和二年(公元111年)改用新名,《宋史-职官志九》云:“政和二年,乃诏易以新名,正使为大夫,副使为郎。”西班官员都是正七品。

    比诸司使更高的武阶是横班,或称为横行,也有正、副使之分。正使是内客省使、客省使、引进使、四馆使、上阁门使、西上阁门使;副使是客省副使,引进副使、上阁门副使、西上阁门副使等,共十阶。朝参时位在班前,列成横行。政和二年(公元111年),亦改正使为大夫,副使为郎,共十二阶。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又增置宣正大夫、宣正郎、履正大夫、履正郎、协忠大夫、协忠郎、翊卫大夫、翊卫郎、亲卫大夫、亲卫郎等十阶,通称为横班。正使为正五品到正六品官,副使为从七品官。

    乾道六年(公元117年)孝宗欲清阁门之选,置阁门舍人十员,以待武举之入官者,掌纠察殿廷礼仪失制,并兼侍立,若皇帝驾幸,作为随从,称为“阁职”,有如官之馆职。此职先由中书省召试,然后任命。淳熙间,又置看班祇候,由忠训郎以下、秉义郎以上充任;阁门祇候,须由胸怀韬略,善弓马,并在边境任过职者充任。宋宁宗时,特别重视此类官员的选任,《宋史-职官志六》:“庆元初,申严阁门长官选择其属之令,非右科前名之士不预召试,盖以为右列清选云”。凡带阁门之职者,均称为“阁职”。

    武职充任最亲信的近侍为带御器械,这是因为五代时皇帝多在军中,故有此习惯。宋代沿袭,非极亲近之人,不令其在左右持带武器作侍卫。《宋史-职官志六》:“宋初,选三班以上武干亲信者佩櫜■、御剑,或以内臣为之,止名“御带”。咸平元年(公元8年)改为“带御器械。”宋仁宗景祐二年(公元135年),定其人数不得超过6人。《职官志六》又载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枢密院奏言:“带御器械官当带插。”宋高宗:“此官以卫不虞,今乃佩数笴骹箭,不知何用。承平时,至饰以珠玉,车驾每出,为观美而已。他日恢复,此等事当尽去之。”虽然绍兴二十九年曾再次诏增带御器械4员,实际上仅作为装饰而已。

    又有几种中央派出的外任官、与前代有所不同,必须明:

    宋代以节度使和观察使合称“两使”。自唐末以来,节度使之权虽重而除授极滥。宋代派臣知军州事、代替节度使之职,于是节度使之权虽尽去,而官位反而提高,只有亲王外戚及前任将相大臣中有特殊资望者,授以此官。但名为某某道或某某军节度使,实际并不履任。例如元丰中,镇江军节度使检校太傅韩绛为开府仪同三司、判大名府,其中镇江军节度使为虚衔,判大名府才是实际职务。凡节度使兼中书令或侍中或中书门下平章事者谓之使相,检校官加节度使出判府州者,亦谓之使相。节度观察留后是唐代藩镇以其亲信留充后务之称,作为次于节度使一级的官名,后改为承宣使。此外,观察、防御使、团练使以及刺史都作为虚衔,虽带某州之名,但并不履某州之任,名为“遥郡”。

    宋代的节度使、观察使名存实亡,但两使之下的判官、支使、掌书记、推官等幕职却依然如故,就连防御、团练、军事州都仍有幕职,作为入官的初阶,这是一种奇特的制度。判官也有称签书判官厅公事的,简称签判。签判之下的幕职官,其实都是闲职。

    ◎兵制

    宋代的兵制非常复杂,有禁军、厢军、乡兵、蕃兵之分。维护宋代封建政权的主要军事力量是禁军。保卫京城、戍守边境、对外作战、对内镇压人民,主要是依靠禁军。禁军原来是皇帝的卫兵。禁军的名称始于唐代,当时数量很少。五代的皇帝许多是由节度使爬上来的。他们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以后,往往把他们原来统率的军队调到中央当禁军,作为自己的亲兵。后梁朱温时,已经有“侍卫亲军”的名号。到了后汉,侍卫亲军的统帅——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就握有很大的权力。后周柴荣为了加强中央的权力,除了保留侍卫亲军以外,又下令各地选募壮士到开封,由当时任殿前都虞候的赵匡胤挑选武艺高强的编为殿前诸班,也作为禁军,而且比侍卫亲军更见信用。宋代在首都设殿前司,置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候各一人,其职掌据《宋史-职官志六》:“掌殿前诸班直及步骑诸指挥之名籍,凡统制、训练、番卫、戍守、迁补、赏罚,皆总其政令。”五代后周时,设有都点检、副都点检之官,位在都指挥之上,因为赵匡胤在北周时任过“都点检”,故即位之后不复置。此外又设环卫官,共十六卫(如左右卫、左右金吾卫等),各卫有上将军、大将军等官。

    厢军、乡兵和蕃兵都是地部队,一般不离开地,乡兵主要是河北、河(山西)、陕西等地为防御辽和党项而设的;蕃兵从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中召募。这两种军队数量不多,力量分散。厢军遍布各地,数量很大,但是不进行军事训练,没有什么战斗力,主要供地上役使,实际上是一种役兵。

    ①《宋会要辑稿-职官二之一》。

    ②《宋会要辑稿-职官三之一》。

    ③见《宋史-职官志一》。

    ④见《献通考》卷5。

    ⑤洪迈:《容斋三笔-侍从两侧》。

    ①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6、8。

    ②同上,卷33、34及《宋会要辑稿-职官一之一》。

    ①见《宋史-刘筠传》。

    ①叶適:《水心先生别集》卷1,《始议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