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三章 改变,新学问、新人才(第1/2页)我真是大昏君

重要通知:域名变更为m.bxuu.net请收藏

    春风拂面,柔和温暖,空气很清新,阳光也很灿烂。

    可能环境并没有这么美好,但黎正东就是感觉外界的什么都让他赏心悦目。

    “恭喜黎大人。”

    “给黎大人先贺喜了。”

    前往衙门的路,不时有人笑着施礼,热情地打着招呼。

    “多谢,多谢。”

    每逢这个时候,黎正东都笑得眼睛眯起,客气地回礼致谢。

    作为一个积年老吏,黎正东二十来年从来没被称呼过“大人”,本县也只有县尊够资格。

    但从今天起,不,应该是从昨天接到吏部回文后,他黎正东黎典史便成为九品官,不是低等的胥吏了。

    要知道,在明朝典史属于未入流(九品之下)的文职外官,但典史职务均由吏部铨选、皇帝签批任命,也勉强算得是“朝廷命官”。

    虽然还是干着原来的工作,但身份却是大不不同。

    还有与黎正东一同转官的老书吏,只是九品,却在昨晚摆宴庆祝,喝得酩酊大醉,还嚎啕大哭。胡子都花白了,真够丢人的。

    黎正东鄙视了一下姓郑的老书吏,自觉很是低调,很是沉稳,迈步走进了熟悉的衙门。

    “见过县尊大人。”黎正东被县令召去,入厅便躬身施礼。

    县令很年轻,乃是去年的新科进士,就任后得到了黎正东和老书吏的不少帮助。而黎正东和老书吏也因此得到了吏转官的机会,不得不说是好心有好报。

    知县点了点头,伸手介绍道:“这位是巡盐御史夏大人。”

    “下官见过夏大人。”黎正东赶忙转身向夏中时施礼。

    夏中时客气地起身还礼,和黎正东分别落座。

    “黎典史在本县为官多年,不仅勤谨,更熟悉本地情况。”知县大人笑着说道:“且刚通过吏部铨选,成为第一批吏转官。夏大人的公务,本县便命他配合。”

    夏中时再次打量了一下黎正东,四十多岁的样子,身形甚是健壮,脸有些皱纹,晒得也挺黑。就冲这副样子,夏中时就很满意,别派个文弱的书生就好。

    “那就有劳黎大人。”夏中时拱了拱手,客气地说道。

    黎正东有些受宠若惊,这可不是普通人在称呼他,而是品阶高于他的官儿呀,这般客气,不正是因为自己也属于吏部挂号的朝廷命官了。

    “夏大人客气了。”黎正东赶忙起身拱手道:“有什么差遣,夏大人只管吩咐。”

    夏中时连忙伸手示意黎正东坐下,见他有些惶恐的样子,不禁产生了些许同感,感慨道:“黎大人不必如此,能在第一批便转为官员,可见黎大人的才干。”

    停顿了一下,夏中时又象是自嘲,又象是要拉近关系,笑着说道:“不瞒二位大人,本官一月前还是个卑鄙的商贾,蒙万岁简拔,才穿了这身官衣。”

    知县和黎正东都甚是惊讶,但既能蒙万岁简拔,可见这位夏大人非同小可,虽是商贾出身,前途却甚是光明。

    “万岁英明神武,慧眼识才,从不看出身。”知县向北拱了拱手,说道:“夏大人能蒙简拔,定有过人才能。本官也只是去年科举得中时得蒙陛见,听圣语教诲。与夏大人相比,这心中着实羡慕。”

    黎正东也拱手附和道:“万岁圣明,唯才是举,不使乡野有遗贤,有唐宗宋祖之风。”

    夏中时谦逊了几句,随便问了问盐场和灶丁的事情,便起身告辞,前往驿馆休息。

    送走了夏中时,回到了厅堂,知县又叮嘱黎正东,夏中时的巡盐御史官阶不高,但绝不可轻视,一点要尽心尽力配合好工作。

    “大人放心。”黎正东躬身受教,“夏大人蒙万岁简拔,办的差使也定是万岁交代,卑职岂不知轻重,敢轻忽慢待?”

    知县呵呵一笑,说道:“快把‘卑职’这个称呼改过来,你已是吏部在册的官员,应自称下官才是。”

    黎正东嘿嘿一笑,在别人面前还好,在知县眼前,他还真一时不好改。

    知县看黎正东赧然的样子,又提醒道:“老黎呀,莫要得了官便不思进取。万岁革新除弊已是确定无疑,但凡勤谨肯干,晋升之路可是很通畅的。”

    伸手指了指外面,知县说道:“不光是你,日后这衙门里说不定全有品阶,全在吏部造册,全由朝廷发放俸禄呢!”

    黎正东不禁大为惊愕,县衙里官员不多,但胥吏和仆役可是不少。

    在古代,县衙中的人员分为官、吏、役三等,在数量呈金字塔形。

    在政务的分工大体为:官主决策,吏理文书,役供差遣。

    虽然只有知县、县丞、主簿、典史为正官、佐贰、首领,算是朝廷命官,数量极少。

    但吏员中包括六房、粮科、马科等各房科,负责处理公,文,账,册;还有役员,比如衙役则司职站堂、看管、守卫、催科、抓,捕等事,听候官,吏差遣。

    小县也总有几十号人,大县则百也不稀奇。如果把这些人的薪俸全部由朝廷承担,那该是多大的花费呀?

    看出黎正东的惊讶,知县只是笑了笑,不再多说,还叮嘱黎正东也要守口如瓶。

    黎正东满心疑惑地告退而出,回到自己的办公室,整理各种文件资料,以备明日陪夏中时巡察盐场。

    革新?老黎突然想到了知县所说的关键词语,不禁久久出神思索。难道官场规矩要变,世道要变了?

    ………………………….

    改革的春风吹到哪儿了,有多少人感觉到了涉及自身的改变?

    对于紫禁城内的皇帝来说,他只能凭想象,凭密奏,凭各地呈的奏疏题本来进行判断。

    当然,这么说也不全面。作为沈浪沈公子,他还有几个布衣朋友,而且数量还在增加。

    宫外的那处聚会地已经扩大了,旁边的大宅院也被买下来,院墙被打通,布置成了后世学校的样子。

    不仅有实验室,实验器械和材料俱全;还有图书馆、寢室,室外还有个运动场。

    徐孚远、夏允彝等人游览完毕,在厅堂内再次见到了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沈浪沈公子。

    从文化程度,这些人是完全合格的,甚至皇帝都要自愧不如。

    经过几个月的数学补强,以及自然科学的启蒙入门,朱由校认为他们已经可以进行初中的深造了。

    除了徐孚远、夏允彝、张以太等熟悉的,还有几个新学教授推荐的好学员,也将一并住下来,学到全新的学问,接触到这个世界最为领先的科学。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朱由校也不知道这些人从自己编的教材中到底能学到多少,这全靠个人的悟性,他也左右不了,并不是他的教材编的不好。

    按理说,这些人的文化水平应该是超过小学生的,但局限于平常接触到的事物和信息,朱由校也不好轻作判断。

    但科学家也是千里挑一、万里挑一的,谁敢说抓一个就能成才?能有几个人能够理解大半,一两年之后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