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通知:域名变更为m.bxuu.net请收藏
少学者研究,认为“徐福即是神武天皇”,甚至有人说“徐福是我们日本人的国父”。
徐福东渡是公元前219年的事。
这并不是说,在此之前并无中国人到日本,因为公元前五世纪,中国有一种陶器传到日本,
称为“须惠器”。小说中伍封在公元前474年到达日本,后来又迁往日本,这是合符历史的。
在《日本皇室之谜》一书中,作者甚至根据日本传说,直言日本的天照大神指的是来自中
国的一个部落天照族,由于天照大神被认为是日本天皇的祖先,所以日本的皇室其室是中国人
的后代。
公元前五世记便有中国人到达日本,所以,我相信在徐福之前,肯定有中国势力到达日本,
小说中伍封远游海上,到达日本建立自己的王国,便是写出了这一种符合历史的可能性。
5、语言和习俗
由于小说中的故事发生时间离我们太远,其时的社会风俗有很多是我们难以了解的。一说
起古代,一般人对古代风俗常有一种片面的看法,大脑中便出现一幅古时候的图像,认为古时
候都是一样的,除了人的穿着有些改变外,朝庭、官府、集市、民居都差不多,君王、官员、
百姓也是千百年来说同样的话。其实这些认识都是受了不尊重历史的小说、戏曲和影视剧的影
响。譬如在《三国演义》之中,常常见到“一声炮响,伏兵尽出”一类的描写,其实火药是唐代
才发明的,三国时绝对不可能有炮。《封神演义》中的错误更多了,譬如当时的作战方式主要是
步兵格斗,连战车都少,更不可能有骑马作战的情形。君主自称“朕”是秦始皇开始的,商纣王
绝不可能自称“朕”,而且当时的官职不分文武,并无任何以“将军”为名的官职。当然,《封神演
义》是神话小说,不必深究,但古往今来的许多小说都有此类问题,尤其是戏曲中更多。在近
来比较流行的文艺作品中,也有不少这样的问题(尤以港台作品为甚)。
其实,各个朝代的社会风俗、人的起居习惯、说话方式都不尽相同。下面以人们的生活习
惯为例,随便说一点点。
清、元是少数民族统治,人们的生活习惯与宋明时自然有些不同,宋、明与唐、五代时有
很大的不同,主要是因为宋代时开始出现的理学所至,尤其是宋代之后的男女大防,比唐、五
代时要严厉得多。
唐代的皇帝身上有少数民族血统,唐代女人的服饰也十分性感,这是后世所没有的。唐代
的公主常常在丈夫死后改嫁,宋代之后便基本上没有了。
唐与晋、汉又有不同,譬如两汉、三国、晋时的人都是席地而坐,除非在军营之中,平时
是不坐椅子,唐时的人才开始坐椅子。
晋与战国、秦代、汉时也有不同,不过其中的区别主要体操现在权贵身上,譬如门阀之见
和服用“五石散”而导致整个风俗的变化。
本书写的是春秋战国之交的事,我在写作中尽量避免一些大的错误,在描写行政、军事、
外交上尽量合乎史实,在描写人物时对其起居饮食、服装玉饰、兵器甲胄等细节上也比较留意。
最难的是当时人的语言习惯,在我们说的话中,有很多习惯用法在当时是没有的,或者是
另外一个意思。譬如说,春秋人所说的“小人”和“君子”,与后时的用法便大大不同。后世所说
的“君子”一般指道德高尚的人,“小人”指行为卑鄙的人,是从品德上来描述一个人。春秋时“小
人”和“君子”却是描述人身份的词语,“君子”指的是地位高的权贵,“小人”指的是地位低的人。
这样的语言用法还有很多,譬如后世常常用到的“有缘”、“无缘”、“随缘”、“机缘”等语,是东汉
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佛教传入中国后才逐渐被人使用,先秦人是不会这么说的。那时已
经有了醋,只不过不叫作醋,所以,那时候的人是不会说“吃醋”这样的话。另外,春秋时不饮
茶,酒是常备的饮料,所以绝对不可能有“喝茶”、“品茗”之类的说法。此外还有“东西”,这应该
是唐朝才有的说法,春秋战国时是肯定不会有的。
如此种种,所以小说中稍有注意,但尽依历史小说便难写了,所以有的地方还是有所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