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第5/6页)天下春秋

重要通知:域名变更为m.bxuu.net请收藏

)、伍封

    《史记·伍子胥列传》中的确有伍子胥将其子托付给齐国鲍氏的记载,其后不见于史书,而

    伍封之名又是从《吴越春秋》中而来。在《东周列国志》中也提到过伍封其人。不过,《天下春

    秋》中伍封的事迹却是虚构的。

    根据一些记载和民间传说,伍子胥身高一丈,力大无穷,武勇和智谋都是出类拔萃。伍封

    作为他的儿子,身高一丈、天生神力是可能的,不过,那时候的一丈相当于现在的2.25米左右,

    伍封身高超过两米,的确是很高的了。

    (2)、其他人物

    妙公主、楚月儿、庆夫人、平启、子剑等人都是虚构的;支离益、任公子、董梧、颜不疑、

    市南宜僚、南郭子綦、东郭子华、朱平漫、阿九、渠公等人一般取自于《庄子》、《列子》中的

    故事,譬如朱平漫散尽家财向支离益学屠龙之术,学成而无所用;任公子在东海钓上大鱼;颜

    不疑向董梧求学等等,这些人物历史上未必真有,市南宜僚的故事在《东周列国志》中也有描

    写;老子、孔子、孔子的弟子既是历史人物,也可算是传说中的人物;越女、柳下惠、柳下跖

    是传说中的人物;书中的人物大多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如周襄王、楚惠王、吴王夫差、越王勾

    践、齐简公、齐平公、卫出公、晋定公、田恒、田盘、田逆、蒯聩、浑良夫、桓魋、范蠡、西

    施、文种、伯嚭、智瑶、豫让、赵鞅、赵无恤、刘卷等等。

    2、关于老子

    司马迁在《史记》中就已弄不清楚老子究竟是是何年代的人,在他矛盾的说法中,老子有

    三个年代:

    第一,老子名李耳,是孔子曾向他问礼的老聃,那么老子便是与孔子差不多时代的人,孔

    子的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前479年,那么孔子向老子问礼应当在这些年中,那么老子

    应是春秋晚期的人。

    第二,老子是前374年见过秦献公的周太史儋,那么老子的生存年代又是战国中叶后了。

    第三,老子的儿子名宗,曾做魏将,封于段干。有人疑之为《战国策·魏策》中的段干崇,

    段干崇是战国晚年之人,那么老子也是战国晚期的人了。

    由于《道德经》对战国中期的黄老学派有很大的影响,有人说《道德经》应该是战国早期

    的作品,那么太史儋和那位段干先生的父亲都不可能是老子,我以为老子还应该是孔子问礼的

    那个人,但孔子在春秋晚期死了,其后便开始渐渐入了战国时代。我想,老子未必年老,说不

    定年记还小过孔子,因此是跨春秋战国之交的人也有可能。另一种想法,也可能老子是个极长

    寿的人,若他能活一百多岁,孔子向他问礼与战国初期写《道德经》便有可能了。

    如果《道德经》是战国初期的作品,那么有关“道”的说法在《道德经》之前就有了。

    公元前594年,也就是鲁国“初税亩”的那一年,《左传·宣公十五年》记载,晋国大夫伯宗

    曾对晋景公说:“谚曰:高下在心,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天之道也。”《道德经》

    中有“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之句,这两个观点是一样的。

    公元前484年,《左传·哀公十一年》记载,夫差赐剑命伍子胥自杀,伍子胥临死时说:“吴

    其亡乎!三年,其始弱矣,盈必毁,天之道也。”《道德经》上说:“得此道者,不欲盈”,仿佛

    与伍子胥互为问答。

    《国语·越语下》记载,范蠡曾说:“上帝不考,时反是守,强索者不祥。得时不成,反受

    其殃”,“无过天极,究数而止”,“必顺天道,周旋无究”,“圣人之功,时为之庸,得时不成,天

    有环形,天节不远,五年必反”。这些物极必反,强弱互变的道理,纯粹是《道德经》中一类的

    道家者言了。

    有关“天之道”必定是老子的时代或其之前时代有识之士的认识,或者是《道德经》书成之

    前就有的了。

    3、朝鲜

    朝鲜的国主据说是周武王封的,名叫箕子,朝鲜至今还在流传的歌谣中,也说他们的祖先

    是箕子。这位箕子是商王之后,周武王夺得天下之后,不肯臣事于周,武王招见他,他便写了

    一篇《洪范九畴》的文章交上去,然后去了辽东,也就是现在的朝鲜。由于朝鲜在历史上分为

    百济、新罗、朝鲜等国,分分合合,箕子是哪一国的祖先已经不可考究了。由于朝鲜与中国相

    交,自古以来关系密切,乐浪人、高丽人散居朝鲜是大有可能的事。

    4、日本

    关于日本人的起源问题,日本人在明治之后就进行了考古学、人类学、语言学等多方面的

    研究,其中有两种说法与中国有关:一种说法是日本人的祖先来自于中国南方,这是从各种文

    化联系上得出的结论;还一种说法是日本人的祖先来自于中国的东北、蒙古等北方游牧民族,

    这是从古坟、陪葬品的马具研究后得出的结论。

    根据近年一项新的基因研究成果,科学家们通过对日本人dna排序研究发现,日本的本

    州岛上的日本人,有四分之一基因排序与中国人完全相同,也就是说,这四分之一日本人的祖

    先是中国人。

    日本传说,伊奘诺尊(伊奘那岐命)和伊奘冉尊(伊奘那美命)男女二神创造了日本列岛,

    生下天照大神(日之女神),天照大神继承大地,派其孙子迩迩艺神统治日本,迩迩艺神下凡后,

    最终将王座传给了神武。神武天皇于公元前660年登基,但这个年代太早,基本上已经被日本

    史学家推翻。神武是日本第一位凡间天皇,血统一直延存到现在,现任明仁天皇是神武天皇的

    直系子孙,从神武到明仁已经传了一百二十五代。

    根据中日两国的历史学家研究,中国居民曾有五次大规模迁往日本。第一次是中国秦灭六

    国之时,日本弥生文化的初期,即公元前300年之后的数十年间。那时候,中国人不仅带去了

    汉字,还带去了水稻等农耕技术和铁器制造技术。徐福东渡见于史书,不过并没有说他到了日

    本,但日本特别敬仰徐福、崇拜徐福,在日本有很多关于徐福的传说,也保留了许多关于他的

    遗迹。《日本大百科全书》载,据说徐福在日本今和歌山一带登陆,并住在附近熊野山一带。日

    本史料记载:“传说在熊野安身的徐福,向人传授耕作和捕鲸方法,为人们所亲近和尊重。”

    日本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