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通知:域名变更为m.bxuu.net请收藏
交联合参谋长委员会讨论。
史迪威为避免陷入被动地位,立即派他的参谋长博特纳准将和政治顾问戴维斯,先期返回美国。博特纳准将和戴维斯在华盛顿拜见了罗斯福总统,向他汇报了上述情况。罗斯福马上致电丘吉尔首相,坚持夺取缅北的战役行动,反对进攻东南亚的“海上战略”,罗斯福总统严肃地告诉丘吉尔,只有对缅甸展开反攻,夺取缅北,才能使对倭国实施战略轰炸的计划得以顺利进行。5天以后,当魏德迈率领由17人组成的代表团向联合参谋长委员会提出“公理战役计划”时,当即遭到正式否定。蒙巴顿为此气愤至极,火冒三丈,认为史迪威这么做是在公开挑战他的权威和地位。
2月1日,史迪威从新德里回到新平洋,随即将指挥部迁至刚刚夺占的太白加,准备下一步的作战行动。驻印军占领太白加、达罗一线后,已深入缅甸境内约90公里,距利多基地达120公里。继续向纵深进攻,后勤补给已成为一个重要问题。2月5日,负责修建中印公路的皮克准将应召来到太白加,史迪威命令他于3天之内,在太白加修建一座可供运输机起降的临时机场,并在2月20日之前将中印公路从新平洋修到此地。皮克将军是一位出色的工程专家,而且非常能干,他果然准时完成了任务。
在整个反攻战役过程中,尽管地形极为复杂,交通十分不便,运输非常困难,但驻印军的弹ya、粮袜、油料和器材等军需物资一直比较充足,负伤官兵也都能得到及时的救治,这对取得作战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驻印军在战后的经验总结中写道:“我军任至何处,弹ya不虞缺乏,即令深入敌后被敌包围,亦可利用空军投掷补充,亦不致发生断绝之危险。总之,物资多,运输便,后方之补给圆滑,前方之战力自可发挥。此足证明补给运输实为战胜之最要条件。”
日军第18师团自达罗、太白加一线撤退后,改变防御部署,将第55、56联队成梯次配置,分别占领孟关和瓦鲁班地区,两地前后相距约12公里,企图以坚固的纵深防御,阻止驻印军的进攻。
2月20日前后,中国驻印军各部队进至孟关外围阵地,新22师已全部投入战斗,美军上校罗思韦尔·布朗率领的驻印军坦克部队和美军的加拉哈德部队也已到达前线。根据史迪威的部署,以新38师为左路,新22师为右路,担任向孟关之敌的正面进攻,同时两师各抽出一部兵力攻击孟关反侧;以坦克部队穿越丛林,切断孟关与瓦鲁班之敌的联系;以加拉哈德部队沿北侧山地长途迂回,攻占瓦鲁班,完成对日军的包围。
2月24日,中美联合部队向日军发动全面进攻,新22师和新38师主力迅速向孟关逼近。3月1日,美军加拉哈德部队在崇山密林中艰苦跋涉近百公里,抵达瓦鲁班东北地区,随即向日军发起攻击,并占领其侧后南北河渡口。日军发觉其后方被截断后,除留少数部队在孟关正面抵抗外,集中全力向瓦鲁班发起反击。加拉哈德部队在已迂回至此的新38师第113团的支援下,与日军展开激战。3月4日,新22师攻克益关正面阵地,继续发展进攻,日军已被包围在瓦鲁班周围的狭小地段。3月9日,日军凭借工兵部队在丛林中临时开辟的两条秘密通道,侥幸逃出绝境。
孟关一瓦鲁班战斗,歼灭日军1500多人,给第18师团以重创,并肃清了胡康河谷之敌,为反攻缅北的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战斗结束的当天,新22师师长廖建楚兴高采烈地来见史迪威,他骄傲地说:“新22师在昆仑关打败了日军最厉害的第5师团,这回又打败了日军第二厉害的第18师团。”本来,史迪威对原属于杜光亭部下的廖建楚并无好感,在他和孙仲伦之间,史迪威还是更器重和欣赏身上美国味道更重一些的孙仲伦,认为廖建楚更像法国人。但是此时,他也为新22师表现出来的崭新面貌和战斗精神感到由衷的高兴。多年以后,廖建楚尽管对史迪威也略有微词,但仍然满怀深情地说:“他的确是一位真正的军人,卓越的统帅,我非常敬佩他那刚毅勇敢的性格和注重实际、讲求实效而且忘我的作3与献身精神。他作为我的长官,永远受到我的尊敬和仰慕。”3月6日,当中美联合部队已占领孟关并正在围攻瓦鲁班的时候,蒙巴顿以东南亚战区最高统帅的身份从印度飞到太白加,来视察作战部队。这时,史迪威率中国驻印军已作战70多天,深入缅甸境内达120多公里;可英帕尔方向的英军仍是一片沉寂。同盟国的新闻界对缅北反攻作了许多报道,毫无疑问,史迪威成了关注的焦点;而蒙巴顿麾下的整个东南亚战区,却没有多少战事能引起新闻记者们的注意。出身于王室贵族的蒙巴顿将军是一个不甘被冷落的人,无论如何,他也不能忍受自己的3头被一个来自美国的粗鲁大兵抢走,这回他特意以战区最高统帅的身分,来体现一下他对缅北反攻的“领导关系”。
史迪威和蒙巴顿在性格特点、行为方式、处世方法等方面都形成了鲜明对比。蒙巴顿将军身穿一身剪裁考究的棕黄色热带军服,戴着金光灿灿的大肩章,挂了三根绶带,胸前的勋章五颜六色,闪闪夺目;史迪威则身穿宽大的野战服,戴一顶钢盔,没有佩带军衔和各种勋章、奖章,肩上挎了一支卡宾枪。蒙巴顿此次入缅,调来了16架战斗机护航;史迪威往返于中缅印之间,从来是单人单机。看到蒙巴顿如此兴师动众,史迪威私下里尖酸地说,这一下他所消耗的燃料,“够我们打一个星期的仗”。
尽管两个人战略观点不同,行为方式有明显差异,但他们的个人关系此时还是比较融洽的。史迪威根据老朋友马歇尔将军的劝告,就先期派人去华盛顿一事,向蒙巴顿表示歉意。蒙巴顿也在致英军驻联合参谋长委员会代表迪尔将军的电报中称赞史迪威:“他确实是一个杰出的老战士。”
史迪威送走蒙巴顿,随即干3月12日飞往利多,去看望第20总医院里的中国伤兵。经过前一段的作战,部队已付出较大伤亡。为了使伤员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史迪威组织了战场救护队、野战医院和后方总医院的三级救护体系,使伤员死亡率降到了3.5%。史迪威非常关心士兵,他和士兵们一样用一个钢盔洗漱,同在一个饭桶里吃一样的饭菜。行军途中,当他看到中国士兵卷起树叶当烟抽时,马上拿出自己的香烟分给他们。这时,他发现利多总医院里没有电3扇,立即致电新德里司令部的索尔坦将军,让他把司令部所在的帝国饭店的电3扇搜罗一空,全部送到利多。这一行为,一度让司令部里的那些来自英国的军官们牢骚满腹,认为史迪威无视大英帝**官应有的待遇。
战场救护工作对保持部队的战斗力和高昂的士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驻印军在战后的总结报告中写道:“美方在利多附近开设大规模医院数所,并准备大量卫生人员和材料随军推进。…前方轻伤即就地医治,短期治愈仍上前线。重伤者以飞机运送后方医院医治,并用输血救治方法,故虽重伤而死者极少。此不独不减少战斗力,且与官兵精神上以莫大之鼓励。曾听士兵常言:‘打伤了有飞机坐,还不勇敢去打吗?’足见卫生设备齐全,战场上救护周到,实与士气有绝大关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